•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 [浅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

    时间:2019-05-30 03:23: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忽视乃至放弃“名著导读”。由于“导读”中的一个“导”字,使得这部分内容处境尴尬。虽然教材有明确的线路,分成了“背景介绍——作品分析——思考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案。可是总不尽如人意,当然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时间的分配不够。学生的学习很紧张,虽然新课程把自由个性、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但学习任务的繁重还是不可避免,因而从时间上还是不能有机分配,学生不会把时间放在厚重的名著之上。
      二是名著的内涵太深。名著大多跨越时间长、空间广,内容主体涵盖宽,虽有前面的“介绍”和“分析”,但作为一部名著,经典往往和凝练相对应,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读起,因而出现“读”与“不读”没有很多差别。
      三是老师的态度听之任之。一方面老师强调名著的重要性,认可名著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方式、时间的紧张、课程的压力使得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是亦步亦趋,完全由学生的兴趣去完成,导致学生的“读”也是流于表面化、浅薄化。
      种种原因使得名著的“导读”名存实亡,新课程的要求只能是不了了之。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应该是一个字“变”,就是“敢于创新”,老师的“变”至关重要,“变”的核心就是把“导”和“教”高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名著导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 让学生学会如何“导读”
      毫无疑问,激发高层次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符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读好。
      第一,学生相互推介。五册语文必修每册介绍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十部,这还达不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开学生推介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最能保证学生的介绍权、推荐权、选择权,更吻合学生实际。
      第二,教师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第三,借助媒体资源。充分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资源。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于丹《〈论语〉心得》及四大名著电视剧等,网络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们结合媒体热点,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趣,引申、促进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把握导读时机。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制订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选择好导的时机后,关键在于怎么导。导阅读的方法、导笔记的方法、导阅读过程的自我管理法、导名著的背景等是主要内容。
      三 创新“导教”促进学生消化吸收
      首先,老师要从理念上更新。一个老师没有新观念是不行的,老师要有“名著意识”,不能老是一心只看着文本的“阅读和教学”,认为上完了几篇文章就大功告成,要培养学生的“名著意识”。奥地利的茨威格说过,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其实我们读巴金的《家》不也是同样能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恶的痛恨吗?脑海中有了“名著意识”才能产生“名著愿望”,也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因而老师的观念是“变”的前提。
      其次,老师要大胆引领,要敢于在课堂上让名著有位置,让名著走进课堂。如笔者在教记叙文描写人物时就把《家》中写梅表姐的文字放进来,特别是写梅表姐“额上那一条使她的整个脸显得更美丽、更凄婉的皱纹”这一句,进行了分析,并且强调在《家》中这句话出现了多次,在梅表姐出现之时、微笑之时、痛苦之时、死亡之时都写到这一句,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作用,从而了解写人的魅力所在,还进一步说明文学作品的美在哪里体现。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关注什么是文学之美,从而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眼睛、《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眼泪、巴金笔下自己的心痛”了。
      再次,教师要敢于将时间投入到名著上。名著含义很深,涵盖时空之广,对其理解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时间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有效的手段。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教师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增加;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对文本的解读,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因而教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教导,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最后,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名著虽然很深奥,但不是每个学生对其都是陌生的,新课程推介的十部名著有很多同学都读过,而且这些同学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的。如果老师一概而论就会让“读过了的”觉得“无趣”,“没读过的”觉得“无果”,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这种现有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这种个人兴趣上升到集体的兴趣。可以先调查,知道哪些学生读过,哪些学生没读过,哪些地方兴趣大,哪些地方兴趣不大;然后再让读过的同学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并形成文字,与没读过的学生交流,这样一方面读过的同学增加了新的兴趣点,另一方面没读过的同学找到了兴趣点,慢慢地个性变成共性,“集体兴趣”就出来了。当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上升了的时候,名著的味就会出来,教师再加以点拨,真可谓是画龙点睛。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导读 名著 高中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