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论杜甫的秦州咏物诗】杜甫秦州诗

    时间:2019-05-15 03:16: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杜甫在秦州时作诗近百首,其中有16首咏物诗。诗人托物寓意,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透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体察到诗人当时的思绪和心情,进一步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杜甫 秦州咏物诗 内心世界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在政途失意、济世梦断、生活困顿的情况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带着极其无奈的心情来到秦州。在寓居秦州的三个多月里,有诗近百篇,其中有16首咏物诗。“诗人所咏之物,既有鸟兽虫鱼,也有草木瓜蔬,还有武器用具,涉及到了事物的各个门类,范围之广,为前所未有。”[1]诗人当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在这组咏物诗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零落身世的慨叹、隐逸思想的萌生、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所咏之物彰显出来。通过对这组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下面就从这三方面具体论述。
      一、“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身世零落、时不我待的慨叹
      在赴秦之前,诗人就已经真正感受到了年近半百之人对岁月如梭,年华不再的紧迫感,他慨叹到:“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2](《立秋后题》,p544)这种愁绪笼罩在诗人心头,挥之不去。辞官后的诗人来到秦州后,前途无望,衣食无着,理想的破灭又使他情绪低落、内心苦闷。所以他对萧条冷落的环境特别敏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3](卷上,p1)诗人笔下所咏之物都自觉不自觉地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诗中饱含伤痛的感慨,看见秋风中将死的芦苇,诗人叹道“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4](《蒹葭》,卷七)全诗句句咏写蒹葭,然句句又都是自况自伤,处处渗透着饱经忧患的诗人的身世之叹。在拆除种豆的木架子时,诗人叹息它们有用的往昔,此首诗“上四记事,下四寓言。花开荂结,有功成身退之义。秋虫犹在,暮雀已离,有倏忽聚散之悲。寒事已落,人生亦然,有始盛终衰之慨。”是诗人经过痛苦的思考后对人生的深彻体悟!在秦州的日子里,诗人笔下的马已经不是当年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而是一匹“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的病马。[5](《病马》,p621)对马的爱恋体现了诗人的博爱胸襟,但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凄凉境遇写照呢?诗人早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一直蹭蹬不遇,在这里,我们分明听到的是诗人一声声长长的,无奈的叹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咏物,结合着自己的身世,浸渍着自身的感情,故“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情性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6](卷八录申涵光语,p622)其实,这一时期的其他咏物诗亦是如此。诗人通过物的盛衰无常,慨叹自身的落寞遭遇,引发了对人生的普遍思考。
      二、“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隐逸思想的萌生
      诗人来到秦州的原因,除了“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外,[7](《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p572)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当时“向东是中原大战的战场,当然去不得。向南是襄阳大道,也不够安全。向北的危险不多,但正是回纥出兵来往的大道,也不够妥当,只有向西。”[8]秦州在当时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侵扰,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想在这里找到一个安定的居处。他欣赏秦州的初月,以派遣内心的苦闷;他看到人、鸟共弃的苦竹,咏叹到“”,此诗意在“嘉君子之避世者”,“结根在兹,欲全晚节也。幽人屋,亦自寓,有欲与偕隐之志。”[9](卷七,p613)
      初到秦州时,诗人就试图理清出处仕隐的大道理。在作于同一时期的《潜兴五首》里,他分别吟咏了前代几个或不遇、或不仕、或弃官归隐、任情适性的著名人物:庞德公、陶渊明、贺知章、孟浩然、诸葛亮、嵇康等。这些人物同时出现在一组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内心激烈的矛盾碰撞:到底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他有愈积愈多的中年穷愁需要舒解,因而心里的天平暂时偏向了山林生活。当他得知东柯谷是一个幽静美丽的地方后就亲自去考察,有诗为证:“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10](《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六,p585)眼前的美景使诗人想在此筑屋隐居、种药养生。为何此时会萌生退隐的念头呢?我们来对比以下两首诗,可看出个中因由。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此时诗人对朝廷尚抱有很大希望,渴望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但在现实中,他却始终不遇于时。加之因房琯事被疏,他对君主彻底失望了。来到秦州后,诗人内心抑郁不平,不禁叹到:“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11](《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二,p588),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知,隐遁念头的产生,来自于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否定,表现了失意文人所共有的苦衷。实际上,在秦州生活的困顿使诗人连退隐的愿望都没能实现。
      三、“风尘苦未息,持汝奉明王”——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文已论及,诗人的退隐只是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虽然在秦州时,“有些幽静的地方也常常引起他建筑一座茅屋,长此住下去的念头,但是惨淡的烽火与凄切的笳声却使杜甫念念不忘吐蕃的膨胀与回纥的骄横。”[12](p86)秦州地处边塞,西邻吐蕃,诗人经常听到边境上的警报声,不禁对吐蕃的虎视眈眈感觉惊心。西望夕峰,他看到“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喜边境无战事,然而“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又忧虑边警猝来也。诗人借咏“秋笛”“捣衣”来寄托自己对下层百姓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无休止的战事的厌烦。诗人“总是那样的情感深沉,那样的人道诚实。……把个体的心理沉浸融埋在苦难的人际关怀的情感交流中,沉浸在人对人的同情抚慰中。” [13](p48)
      朝政的腐败,是导致下层人民苦难的根源。诗人借咏萤火虫表现小人得志时的猖狂和失志后的落寂。安史之乱使天下大乱,民生凋敝,一个小小的铜瓶竟勾起了诗人的兴废之感,“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铜瓶,有感兴废也。”[14](卷八,p624)此时国运衰微,昔日的辉煌一去不复返,渴望天下承平的诗人怎能不发一番感慨?《蕃剑》诗写到:“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诗人明在写剑,实暗写自己。末二句暗含希望自己的才能被发现,被任用。
      四、小结
      以上就是诗人通过咏物表达出来的复杂心绪。这三方面的情感集中在一起互相牵连着,是诗人大痛后对人生反思的结果。从这组咏物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秦州时期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多少年来的挫折碰壁,诗人对现实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所以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向往自由适性的生活,多次萌生隐居念头。根据心理学知识,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可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三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这种差距被称为“角色差距”[15]。杜甫从小受到传统的儒家教育,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在《进雕赋表》中,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他的自我角色期待是很高的,其《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在现实中屡屡受挫,劳落不偶。故而其咏物诗的题材、感情基调与前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前期吟咏“骢马”、“苍鹰”等展现了豪情壮志和自信乐观的精神。而今,作为被唐王朝遗弃的逐臣,他对弱小细微、病残废弃之物尤为怜惜,如“病马”、“除架”、“废畦”等,这些物的特征与诗人此时的境遇、意绪颇多类似之处,
      正好成为抒怀言情的载体,化作一篇篇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的诗作。这里不再像前期那样“托物言志”,更多的是“借物抒情”,通过这些物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悲情愁绪、家国之思。虽然他那广博的同情心、深刻的忧患感并没有丧失,但更多的是感伤沦落、反省人生。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忧伤一起,依存在他的精神空间内。
      
      
      

    相关热词搜索: 杜甫 秦州咏物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