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我国高级教育分流政策分析】国防生分流政策

    时间:2019-05-12 03:16: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教育分流是各国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高中后的教育分流是三级分流体制中的最高级。通过对有关教育政策的回顾和剖析,探寻了教育分流及其政策背后的理论支撑,透析了高中后教育分流的成效及呈现的问题,提出了改变教育观念、革新分流方式、加强职普教育沟通,作好中高职衔接等系列措施,以应对当前分流体制的不足。
      关键词:教育分流;政策分析;目标与背景;效果分析
      教育分流是指依据标准的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术性向测验,将学生分层别类,引入不同的学校和课程轨道,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成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人才。教育分流直接为学生从事不同的职业和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奠定基础。[1]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三级教育分流体制,即小学后的教育分流,初中后的教育分流和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其中以初中后的教育分流即中级分流为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改变,各地高职院校的发展如火如荼,使三级分流呈现出高级化趋势。因此,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即所谓的高级分流,地位越来越凸显。国家的一系列政策规定了为高级分流提供了实施的可能和必要的保障。
      一、高级教育分流相关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其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地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教育,对未升入高等学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普通中学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这些规定一方面强调了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去向,另一方面强调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职业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渗透实质上是高中教育校内分流的一种形式。1996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六条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即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1996年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中强调,要根据社会需要举办,努力提高针对性和适应性;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以现有高等学校为基础,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岗位适应性,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该规划还规定,在层次结构上,要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第32条规定,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200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这些规定不仅拓宽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也为中职毕业生的分流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二、政策制定的目标及背景分析
      1.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力和教育力使得教育的高级分流成为可能
      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一步一步攀升,国民总收入从1990年的187183亿元增加到2009的343464.7亿元,20年增加了83.5%。
      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丰富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教育成为国民消费的主要对象。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有些产业技术含量低下、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这与劳动力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有直接关系。从国际方面来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及经济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是经济增长的制胜点。单纯的普通教育不能满足大工业、高科技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本国经济和教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国家因时因地制定的各种教育政策使高中后的职普教育分流趋于合理化,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
      2.未来发展和教育转轨的需要是对教育的高级分流政策制定的时代呼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目前我国劳动市场高级技工严重不足,需求量比现有高级技术人才高出大约20个百分点[2]。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技能水平偏低,因此高中后的教育分流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此肩负着历史性任务。高级教育分流相对于中级分流也就是初中后的教育分流都更加复杂化,它涉及到两类高级中学向两类高等学校四类学校六个方向的分流(如下所示),因此教育的转轨使得各种分流政策的制定成为必要。
      
      3.教育分流理论的日臻成熟为我国教育分流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教育分流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过程涉及教育法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教育平等等多方面价值观念和学术主张[3]。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分流理论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认为教育分流是一种进步现象,相对于古代依家势、门第等进行的教育体制,竞争性选择分流体现优胜劣汰,有利于保证人才质量。教育分流体制构成的要素主要有:教育法规中的教育分流规定;教育考试制度;从分配向市场过度的毕业生就业制度[4]。我国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系统内部优化的主观诉求。
      三、我国高级教育分流政策的效果分析
      1.高级教育分流政策的成效
      高级分流的直接影响就是,它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为终结教育的状况。由于我国高中后教育分流的相关政策对高等职业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到2002年,全国高职(含高专和成人高校)在校生为752.6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1.4%。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74所,约占我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其中,专科学校219所,职业技术学院584所(比上一年增加198所)。据统计,近几年新增的高等教育规模,有40%左右是由普通高等教育以外的其他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的。[3]这是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预计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体规模将比现在扩大150万人左右,今后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项规定的认真落实。
      2.高级教育分流政策的副作用
      首先,高级分流方式以高考为标准,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日益增大,这样从侧面影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性。同时,高职学生作为高考的失败者,或多或少也会受到歧视,被认为是“下品”。
      其次,教育分流本身具有精英主义取向,之所以进行教育分流就是为了保证学术教育领域里少数学生能够有更高层次的成就,同时使大部分被学术教育“抛弃”的学生能够接受一定的职业技能学习,从而谋取生存。然而,当前我国的情形是,普通高等教育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不愿选择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现实与教育分流的精英取向的特点相互矛盾,必然导致各种问题的凸显。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教育并没有成效,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并没有作为主体教育而提高其质量。
      在我国,教育的高级分流主要依据是高考的成绩,这就造成了学业竞争激烈、课业负担重的后果,由此也影响到普通高中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这种不考虑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性向,也不考虑社会需求的盲目选择方式违背了教育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目的。
      四、我国高级教育分流政策问题的建议对策
      1.革新教育分流方式
      教育分流在教育活动中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教育现象,然而,在我国这种现象存在的背后是背离现代教育公平观念的指导思想。早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把教育课程按导向概括为A、B、C三类。三类课程虽有导向学科性深造、导向职业性继续学习和导向就业市场的不同,但并没有标榜学术性大学或者贬低职业高校。教育分流体制本该服务于现代社会对不同课程体系下和拥有不同专业技能水平的人才需求,但在我国,高中教育后,以高考成绩为标准,成绩优者进普通大学,劣者进高职,造成学生不能自由择校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在教育分流中应该重视个人需求,将标准化的考试与个人能力、兴趣、职业性向相结合,给予个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自主权。可以借鉴国外分流方式,将国外的职业性向测验本土化,同时,增强职业指导。多元化教育分流的驱动力体制,使社会和市场也参与其中,推动教育分流的合理化发展。
      2.重构教育分流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后的教育分流主要是通过高考将学生分为学术流和职业流,这种分流模式本质上是校际间的分流。要应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必须构建“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的分流模式。所谓“上下衔接”即加强中高职教育的密切联系,高职应扩大接收对口的中职毕业生,打破中职教育在中职师生心中作为“终结教育”的形象。所谓“内外沟通”即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术性课程的学习,提高高职生的文化素养。不仅如此,在学制上普高和职高应建构互通桥梁,使职业高中的学生能够通过一定的选拔进入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爱好也能进入职业高中接受职业课程的学习。
      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中国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提出“人尽其才”的主张,然而,在现行的教育分流体制下,学生尚不能实现教育的自主选择权,毋庸谈尽其才了。要想人尽其才,必须先乐业,而乐业的前提是乐学,因此教育应适应生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盲目的扩张式,政策导向和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与普通高校趋之若鹜,这背离了教育分流的精英化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应该办成真正的精英教育,政府应控制普高规模再发展,使绝大部分学生接受高职学校教育,使高职教育成为主体教育。另外,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可借鉴发达国家职普高校学分互认制,逐渐转变职业教育的被歧视地位。
      参考文献:
      [1] Jones,John,Anthony C Harris.(1990).Streaming in First-year
      University Classes,New Zealand: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15 Issue 1.
      [2] http://baike.省略/view/750981.htm
      [3]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3:8.

    相关热词搜索: 分流 高级 我国 政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