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一个嗜书如命的人_欢乐嗜书人

    时间:2019-05-07 03:28: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复旦的独立图书馆“同人堂”,开业至今已快一年半了。(本刊曾在2011年3月报道过“同人堂”的故事)由于书籍数量大,类别多,因此学校在南区学生公寓17号楼特批了一间306寝室专给同人堂放书。图书馆总算有了着落,我也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全日制图书馆员生活。
      
      读书术
      
      每天回寝后,我总是像去超市采购一般,从一排排书架上零零落落地采撷自己中意的书,放进座位旁的小箱子里,方便随手取阅,又顺便规划好了自己一天或几天的阅读量。说是规划,未免显得功利世俗。我读书喜欢的是那种心灵相契的感觉,如《世说》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大文化中读出小情怀,小闲书中读出大气魄。
      曾有同学想请教我的读书法。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与脾性,“应彼根性”,无所谓“定法”,不必框死。闲有闲的读法,正有正的读法,至于我在读正经书上的癖好,说来也怪,我名之曰“三边政策”,即“边吐槽,边发表,边交流”。
      “边吐槽”,就是勤于做批注和札记,一支笔,一本书,一杯茶,或提炼观点、辨明结构,或伸张己见、抒发情感,或咬文嚼字、精抠细作,或订正反驳、扬弃批判。非但是学术著作,连推理小说我也是笔耕不辍,像看乙一的《失踪Holiday》,边纠结于情节的跌宕,边分析凶手是谁,在页脚摆事实讲理由。可每每到下一章发现自己的分析出错,辄大呼:“作者误我!”可真称得上“吐槽”了。不管读什么书,只要能思考思考,动动笔头,自然有所收获,而且看到页边页眉密密麻麻的小字,颇为自负。但这种成就感不持久,短暂的满足之后,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虽然是学了不少东西,记住了很多精彩的观点,但这些东西毕竟沒有消化吸收,而且知识结构很零散,用的时候仍然力不从心。
      鉴于这种情况,我开始自己尝试写一点东西,如心得、书评之类,最后成文,发布于自己的博客。“边发表”相当于再次阅读,从而加深对内容的印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所学的知识,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更专业地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
      十年磨一剑,运用于实践。自测阅读成果,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几个同好一起交流讨论,俗谓“打嘴炮”。自己在博客发表的书评,往往也能引来大家的留言与评论,回复他们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下一轮的写作热情。通过与他人的交锋,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补充未曾想到的事例。如此三番,我才满满当当地完成了对一本书的使命。
      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把书籍当成了知心的朋友,而不是需攻克的敌人。下雨天,坐于“同人堂”,满架古物,茗烟氤氲,窗外淅淅沥沥。娓娓翻来,不求甚解,读时通透,搁卷恍然。看一会儿书,听一会儿雨,再眯上一会儿,怎一个惬意了得!
      
      书店悲喜录
      
      读书是一种幸福,逛书店也成了一种享受。我每周雷打不动的一项运动就是逛一遍复旦周边的书店,也被我称为有“文化的减肥方式”。边逛边摸索中,心中逐渐形成一条以复旦为核心的逛书店的路线:从庆云书店到学人,一路踱到旧书店,再蹙向曦园、三人行、大学书城,顺便去趟北区的新文艺,然后折回志达与经世书局,经过博师、古月,最后在鹿鸣书店来次完美的收官。提着大包小包踽踽停停,冬天身僵骨寒,夏天则落个汗出如浆,但一想到前面有好书等着我,就又原地满状态复活,屁颠屁颠地坚定前行。
      不过作为穷学生,要从原本不多的生活费中克扣下买书的钱,着实要下很大一番决心,即使有微薄的撰稿润笔,也往往月底不到就捉襟见肘。看着别的同学穿名牌、下馆子、玩iPad,自己却汤汤水水,一顿并两顿,也会羡慕嫉妒恨,但只要牙缝中省下的钱能换来梦寐以求的书,这些烦恼与苦难就被抛到神马浮云之外。今年开学刚回校,我便接到“线报”说博师书店更新了一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老版书,饭也来不及吃,就怀揣着压岁钱风风火火赶去了。果然很多老版的书都在打折甩卖,一眼相中一本已绝版的余英时《东汉生死观》,居然只卖10元,网上可是炒到了200元呐亲!我强忍激动的心情买了一本。老板看我是懂书之人,便似挽留地说:“还有好多箱子过几天拆,你过来吧。”我便在接下来几天陆陆续续来淘,又抱得不少好书归。正可谓“不愿在宝马中哭泣,宁愿在书店中傻笑”啊。
      比起网购,我更喜欢实体书店;比起大型书城,我更喜欢小的独立书店。学校周边的几家特色小书店,都能让读者有种家的精致与温馨。
      这其中,我总是光顾一家叫“庆云”的书店。复旦的“经世书局”看看就好,因为书大都太贵我买不起。而“庆云”的书因为是库存书,四折封顶,店面虽小,文史哲书的种类倒很齐全。老板年纪很大,总是笑眯眯的,皱纹里仿佛能挤出多年浸润的书香。盘踞复旦多年,他能记住每一个熟客的喜好,向他们介绍新到的货色,我也总能淘到意外的惊喜。但因为大多是出版社积压经年的书,同学很少有感兴趣的。后来由于读者愈来越少,许多像“庆云”一样书店的书更新得越来越慢,甚至有的书开始有朽坏的迹象。渐渐地,我每周逛书店的路线就从“庆云”开始,每次都会抱一堆书回来才觉得不内疚,好像有责任要买点书,不管是否喜欢,不管是否捉襟见肘,我总得捎走几本才好。终于,庆云书店支持不下去了,仿佛戏剧一般,在2011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夕宣告关门。如今,“庆云书店”已快要从复旦人的记忆中抹去了吧,但我依然把那里作为“文化减肥”的起点,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是一种缅怀。
      
      聊书真奇妙
      
      曾听说香港“文青书店”的老板是被排闼而下的书压死的,真是一种温柔又诗意的死法。看着自己图书馆高耸的书架,不免也有“文青”之虞。不过络绎不绝的借书人准能把我从书堆里抢救性发掘出来。
      说起这些借书者,着实需感叹一番:复旦同胞的阅读口味太博大精深了!许多理工科同学会精研福柯、德里达,或在古希腊的光辉里沐浴理想政治的身影;文史哲社科的同学竟关心海外理论物理与生物科技的最新进展,精于鉴别洛可可风格中的中国元素;国政经管的同学则对中国近世的历史表示理解之同情,也对最新的日本推理小说大有研究。原本我以为只是出入实验室、做题写报告、吃个早饭都在讨论白煮蛋外那层是细胞膜还是绒毛膜的人,居然也有如此特异的一面。“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也是浩瀚的,因为每个人都包含着无限的可能。”办图书馆为我打开了观看复旦的另一扇窗。复旦随处可见的文艺重口味、死理性派小清新,不仅仅奋战在自己的领域,还伸出兴趣的触手摸向知识圣殿的其他旮旯,让我看到了钱钟书的诡谲、谢耳朵的奇葩──这就是复旦的灵魂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帮借书的同学推荐书,与书友交流讨论,同样是我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和同好一路聊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宿舍同学早已了解了我的作风,欲让我刹住车,他们便喊:“大圣,快收了神通吧(意为行行好,快结束你的博大精深的神侃吧)!”
      一天晚上,一位在某报实习的学姐来采访,开始我们还较为拘谨。“你办图书馆的初衷是什么?”“你的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有什么不同?”我例行公事般回答着程式化的问题,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提到了当下的民众心态。“我建议你看看杨继绳的《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和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不过思潮方面可以看许纪霖的书。”我随手取下推荐的书,和她一起翻阅讨论起来。激起兴趣,学姐似乎忘了自己的任务,我们的谈话也海阔天空、汪洋恣肆起来。聊到学校的大楼,便推荐她《巨型建筑设计之谜》;聊到艺术,便结合电脑中的纪录片,和她翻《剑桥艺术史》。我们讲辛亥革命,讲荒野生存,讲马克思主义、玄学,几次三番跑题跑出五百里,连我都提醒她该回到正题了。两个人越聊越high,一看表,呀,都凌晨四点了!真沒想到时间能过得那么快。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可谓也。
      我最崇拜胡适先生,静时能安于书斋求学问,开学术之先;当家国有命时,又能慷慨报效,兼济天下。遥想图书馆开办之初,我仿佛怀抱着某种艰巨的使命感,平静的生活也添了疯魔的色彩──有时,恶魔跏跌俨然一尊佛,佛祖晏坐仿若一坨朽木:走火入魔与涅磐升华只有一步之差。而现在的我平静了不少,也不再把自己看得多么重要,只要做了就行,实践了就有意义。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实体书店纷纷歇业、现代人无暇阅读的今天,让校园散发“共享·阅读”的书香,让浮华的世界能有安宁的时光,让读书人与纸本书有最后的天堂,这便是我最大的希望。
      责任编辑:曹晓晨

    相关热词搜索: 欢乐 嗜书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