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系统的构建]

    时间:2019-05-06 03:19: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积极树立科学的推进理念,大力构建“六环”推进系统,努力实现“接受环境——主体传授——大众信息——媒介传导——受者分层——有效机制”的良性循环系统,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推进理念; 推进系统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49-0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和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方法,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构建一套长效机制,创设一条生态化流程。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理念的构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又不断丰富发展。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学习、传播、普及、运用,并使之逐步规范化、自觉化,必然要遵循一定的科学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文关怀中实现大众化
      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人的问题,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主体需求,尊重群众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从“训导式”转向平等对话,突出人文关怀,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学习、理解、接受、运用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谋取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切实转化为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在自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
      2.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发展变化中实现大众化
      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断发展创新,广大人民群众对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有着新的渴望和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做法的基础上,紧扣时代主题,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认真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新要求、新特点,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需求,不断创新内容、手段、方式、方法和机制,使之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适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实现理论教育宣传的与时俱进。
      3.求真务实的理念——在实践服务中实现大众化
      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要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事而宜。在实践中,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了解受众对象的心理和需求,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切实走近大众现实生活,帮助群众通过科学理论的运用,解开疙瘩、打破瓶颈、拓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享受运用科学理论的乐趣和成果。通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在实践服务中体现真理的价值,赢得大众认同,以科学理论赢得群众,以共同理想凝聚人心。
      4.眼前与长远相结合的理念——在合理规划中实现大众化
      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分析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当前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又要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做到眼前与长远相结合,根据现状提出不同阶段相对较高的目标要求,把阶段目标和长远战略协调起来推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防止目标上的短视、行为上的短期和效果上的短命,形成适应当前和未来相衔接的递进目标管理。
      5.分层与合力相结合的理念——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大众化
      现实生活中,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选择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运用不同的语言和语气,逐步分层推进。同时,要注意加强各种推进力量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全面系统地推进实施。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系统的构建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实施。把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5W”模式结合起来,可以构建一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六环”生态推动系统。即“接受环境——主体(传者)——信息(内容)——媒介(渠道)——主体(受者)——效果”良性循环系统。
      1.良好接受环境的营造
      党和政府对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部保障。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通过对人施以一种无形的环绕力和感染力而发挥出来的。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其实质就是个体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消化和吸纳新事物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氛围,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教育,通过舆论主导与文化场域引领,达到心理认同。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和活动,积极营造一个学理论、用理论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舆论力量,塑造典型形象,树立良好风气,营造出有利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环境,形成人人参与、共谋发展的活泼氛围,建设一个学以致用型社会。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民生建设,解决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消除社会不公,坚决反腐倡廉,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大环境,给广大老百姓一个幸福的生活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提高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战斗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实现社会和谐,增强党的社会认同感和政治认同。
      2.传播主体建设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理论研究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的阐释,更需要理论宣传普及工作者有效的宣传。因此,构建一支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高素质的理论宣传队伍尤其重要。
      (1)优秀传播者建设拥有一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精英队伍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保障。为此,要以长远的眼光,科学地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投入,积极培育一批“想干事”的“专家”、“真干事”的“行家”和“会干事”的“能家”。第一,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理论教育型队伍。以高校、党校和社科团体为依托,加大对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熟悉国情、精通业务、善于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队伍;第二,打造一支推动理论走向群众、服务群众的复合型宣讲队伍。以“三贴近”为总要求,积极培养一批善于把握大众需求、善于发动群众参与、善于通俗解读理论的理论宣传队伍,能从不同受众群体、不同传播渠道的特殊性以及现实生活出发,将理论进行通俗但不庸俗、深刻但不费解、方法灵活多样的话语表达和内容呈现,引领大众洞察世事时情,实现有感召力和实效的传播;第三,打造一支勤于钻研的理论研究型队伍。一方面能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能从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出发,采用群众身边事例,运用通俗语言进行透彻说理,将马克思主义新成果转化为大众化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通俗理论读物,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
      (2)大众互育者建设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应明确人民群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接受者,同时,他们也是潜在的传播者,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并将它进一步宣传和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和践行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宣传普及过程中,我们要发挥群体教育的优势,开展民众互帮互教,积极引导区域相近、职业相同、兴趣相投的民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3]在生活工作中实现互相教育、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大众根据自己的理解力和实践的合理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消化、吸收、尝试和推广运用,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与构建,从而进一步提升大众化效果。
      3.信息内容建设
      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我们必须向艾思奇同志创作的《大众哲学》学习,努力做到深入研究和浅出表述。
      (1)做好深入研究,加强科学理论建设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在当代中国,“人本身”这个根本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揭示当代客观真理和客观发展规律,以形成科学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解答人民群众的问题,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才是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理论,才是深刻而彻底的理论。
      (2)做好浅出表述,实现理论体系向实践体系转换这就要以普及为目标,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实现理论的朴素化、简洁化、具体化。第一,变“官方理论”为“大众话语”。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5]深刻的内容要让大众广泛地接受,就要运用符合大众思维,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众化语言来表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感性的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形态,运用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语言转换为通俗语言,使理论由抽象走向具体,便于大众理解与运用。第二,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事实最有说服力,行动最具感召力。老百姓最看重实际,空洞的理论、虚假的说教是没有用的。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要紧紧抓住推动理论体系的实践转化这一根本环节,尤其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切实解决人民大众的实际困难,维护和实现其切身利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为大众服务的理论,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真心实意地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才能彻底,才能说服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掌握。第三,变“理论体系”为“制度规约”。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和主流价值观可以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形态或制度的灵魂。当制度运行时,它便在不同的范围、程度和层次上成为大众共同的行为或信念,而后又演变为大众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成为大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养成制度化的行为习惯。
      4.传播媒介(渠道)构建
      在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并认真研究各媒介的发展态势和创新形式,通过加强与提升视觉传播渠道的主流建构、网络传播渠道的主流建构和环境传播渠道的主流建构,实现有吸引力的传播,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战斗力、感染力。
      (1)传播载体构建载体创新要始终坚持针对性、价值性和便捷性原则,根据“通俗易懂”和“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特点,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起来,积极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各种信息服务、文化产品和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中,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宣传普及传播体系。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6]
      (2)传播语言构建语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载体,我们要以适合大众的新话语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构建符合大众的适合性语言。向领袖人物学习,把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如毛泽东的“纸老虎”、“放下包袱”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等贴近生活的话语方式;二要构建贴近大众的亲近性文本,不但说出听众可理解和信赖的语言,而且让大众听懂和信服,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
      (3)传播方式方法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宣传教育形式上不断创新,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把理论宣传融入生活、艺术、科技、信息等之中,从单一灌输转向多元渗透,以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坚持“三贴近”原则,通过“面对面”平等式、“菜单”点题选讲式等宣讲方式,从问题入手,正视矛盾;从形势入手,拓展内容;从实际入手,贴近生活;从历史入手,以史鉴今,让党的创新理论贴近群众、融入群众、感染群众,努力做到宣讲内容不枯燥、宣讲形式不呆板、与群众沟通无障碍,在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之间架起一条“绿色通道”。如活动渗透法、科技融入法、文化渗透法、典型示范法、共建带创法、网络互动法等等。另外,要从深度上、广度上和目标上用马克思主义整合多元文化。[7]
      5.受众主体建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大众”,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划分不同的受众层面,按照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愿望祈求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供不同的宣传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对受众需求驱动、情感调动和角色互动的针对性满足,实现有亲和力的传播。从解决人民群众对理论的需求问题入手,不断激发群众的内在需求、挖掘潜在需求、解决热点需求,以平等交流的意识与受众构筑“共生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最近发展区”,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地开展有效传播。从群众的理解需求出发,根据群众的行业特点、知识背景、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用其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解理论。特别要注意强化大众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提高其自主选择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思潮和观念中,选择和接受既适合自身发展又能够促进国家、民族发展的理论,以此来占领和覆盖理论传播主阵地,从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6.有效机制构建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和管理机制,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
      (1)建立宣传责任保障机制落实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抓好对制度执行情况和实际运行效果的督促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制度,是确保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有效运转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本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规约、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方针原则,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率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众自治组织的辅助作用,齐心协力,资源共享,互相监督,共同推进,形成各方配合、整体联动的理论宣传普及大格局。
      (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理论大众化工作中,我们要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把理论研究课题和工作难题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专题调查和典型性的专项调查,准确把握受众思想动态,及时把握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和调整大众化进程中选题、选材和内容,纠正不合适的做法,推广成功经验,形成信息反馈的良好机制,使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建立监督测评管理机制把广大民众对理论“清楚不清楚(认知率)、喜欢不喜欢(认同度)、管用不管用(践行率)”,作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取得成效的基本指标,建立一个科学的监督测评机制,能有效掌握宣传普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方法,纠正不足,同时能从制度上解决学与不学、落实与不落实,好与差一个样的问题。
      总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我们必须加强领导,精心安排,按系统、分层次、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努力实现“机制保障——教育引导——媒介传导——多元渗透——实践养成”的良性循环系统,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9.
      [3]王河山.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唯实,2011(1):32-36.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6]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04).
      [7]陆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8-10.
       [责任编辑:庞达]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