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 价值取向的认识论分析

    时间:2019-04-17 03:19: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在一系列的“筹划”中,价值取向是根本的,此在进行“筹划”是带着此在的“前结构”的印记的,这种印记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意蕴,在某种程度上毋宁说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积淀,因为此在自偶然降生于在世之时,便已被文化、历史、传统等各种因素包围着,相对于无限的历史而言,人作为有限性的存在,必定会受到历史与传统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是此在占有历史,而是历史占有此在,并且是先行地占有了此在。就这点而言,主体的“前结构”必定会先行地占有了此在,进而影响主体的认知、价值取向和理想诉求。旨在对主体“理解前结构”的详细考察中去分析主体进行价值取向时动态走向和趋势,以此来对价值取向作认识论上的分析。
      关键词:价值取向;理解前结构;此在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53-02
      一、“理解前结构”概念的界定
      海德格尔明确提出了“理解的前结构”,即“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把握”(前有、前见和前设)。《存在与时间》中言道“这种解释一向奠基于一种前有之中。作为理解的占有,解释活动有所理解地向已经被理解了的因缘整体性去存在。解释向来奠基于前见之中,它瞄准某种可解释状态,拿在前有中摄取到的东西开刀。被理解的东西保持在前有中,并且前见地被瞄准,它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解释可以从有待解释的在者自身汲取属于这个在者的概念方式,但是也可以迫使这个在者进入另一些概念,虽然按照这个在者的存在方式来说,这些概念同这个在者是相反的。无论如何,解释一向已经断然地或有所保留地决定好了对某种概念方式表示赞同,解释奠基于一种前把握之中。”[1]175
      所谓前见,就是解释者理解某一事物的先行立场或视角,或知识背景;所谓前设是指我们进行理解时事先所具有的概念框架,即由前有和前见所决定的一种主体预设、预期,即主体带着某种预期或目的去进行建构、认知,价值取向、评估等,所以海德格尔说解释奠基于一种前把握(前设)之中。
      二、“前结构”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分析
      主体“理解前结构”与价值取向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或笼统地归结为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潜在与现实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必须细分到某一方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三方面来探讨,即分别从“前有”、“前见”和“前设”三方面分别来阐述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前结构”中的“三前”对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于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分,对于弄清与价值取向的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前设”的阐述容易给人一种“前设”即“价值取向”的假相。当然,“前结构”中的“前设”已经具有了某种取向的意味,但此时的取向还不能归结为仅仅是价值取向,毋宁说是具有了价值取向的潜取向,它是一种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取向,并未彰显或未完全彰显出来。
      1.“前有”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人在去进行某种价值取向之前,我们先具有了的历史处境与传统观念,我们不是一无所有地进行理解,而是有所东西地进行理解,这种东西就是前有。人本身就是一个有限性的历史存在物。社会文化作为主体进行价值取向最大的“前有”,社会文化范畴在本文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即存在于观念范围内的“内感”的精神文化,以及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外感”的精神文化。人要进行某种价值取向时,不能凭空产生,他必定基于该时代的社会文化,受该时代社会文化的制约,脱离了该时代的文化背景,任何的价值取向都无从说起。在影响主体进行价值取向的诸多社会文化因素中,笔者认为,语言、社会制度以及社会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素质四方面对主体的影响尤为深远。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探讨语言的差异对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
      语言不是空洞的符号,作为保存传统的蓄水库,维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传统只有对现实有意义才有生命力,凡是历史的都是现在的;现在只有植根于传统(历史)之中才能得到定位,凡是现在的都是历史的。语言对于个体的思维方式,进而是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时代语言框架犹如给个体配上了一副时代色镜,用它去观察周围世界,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时代色镜的色彩,打上了时代的色彩[2]162。对此,萨丕尔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语言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的积极创造者,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体系不同,头脑中的“世界图景”也就有所不同[2]157。本·沃尔夫认为,语言体系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经验和行动方式乃至价值取向。他进一步提出两个原理,一是语言相对性原理:人们是按照语言所强加的思维和感知方式认识世界的。他说:“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使所有的观察者都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是类似的或者能够以某种方式相互校定的。”二是语言体系的客观必然性原理:语言体系所强加的思维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沃尔夫说:“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所不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所支配的。”当然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除此之外,在此语言系统之上所形成的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对此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语言对个体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是伴随着社会化进程的,语言对于个体,具有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个体无力抗拒和改变既成语言,只有模仿和学习,掌握并服从它的语词意义、语法规则,并按照同样的方式去实施语言行为,才能为社会所理解。它才能理解社会。语言对于个体而言的先在作用,只有伴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才能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因为个体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语言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语言本身蕴涵了某种大致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也是社会所有成员所承认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体的价值取向只有在不违背大背景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2.前见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前见,作为主体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背景的集合,对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更为直接,因为前见是对前有的进一步浓缩和概括,是内化为主体本身的东西,与主体融为一体,若非细察,主体自身也难以察觉,或者可以说是主体自身的一种定式和倾向,在潜意识或无意识中发生作用。在对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上,作为最大的前见——意识形态,是论述前见与价值取向的关系的基点,并非都是虚幻和带欺骗性的,在很大的程度上,如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伦理道德的倡导乃至个人自身的修养都产生影响。那么,作为前见的意识形态如何对个体的价值取向发生作用呢?
      在主体的价值取向上,作为“前见”的意识形态侧重于在对传统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历史的承续和发展层面上对主体产生影响。意识形态的并不是凭空形成和产生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也同样需要思想下层建筑的支撑,可以说,它的形成毋宁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与传统的承续和发展上。首先,意识形态的首先是在一定的时间中产生的,是历时性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文化的积淀和传统的传承具有莫大的关系。换言之,文化与传统的因素是意识心态永远都无法摆脱的,正是由于文化的积淀和传统因素的传承,意识形态才根本得以形成。正如海德尔格所言,我们是被抛到在世的,被在世的各种因素包围着,不是我们占有历史,而是历史首先占有了我们;“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3]355从某种程度言之,这种因素无非就是文化与传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要消灭一个国家或民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消灭这一国家的历史与传统。可见,历史与传统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甚至于具体的个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东西是深存于我们骨子里的,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历史的变迁而湮灭,如尊师重道、仁义礼智信、孝悌之心等等,即使在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种种道德规范和规劝的作用。其次,意识形态的又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和特定的时期内形成的,是空间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结合。第一,特定的环境对于形成一种民族性格或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民族传统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在当今学界已取得了普遍的共识。海洋文化所推崇的是探索、冒险和征服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而黄土文化所推崇的是安稳、守礼及贵和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第二,特定的时期生成特定的意识形态,这一点也是不容置疑的。封建社会形成的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所推崇的意识形态、所侧重的方面都迥异。但这也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就必须全盘否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产生的意识形态离不开对传统与历史的依赖,对待历史与传统必定要采取辩证的态度。

    相关热词搜索: 认识论 价值取向 分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