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几点感悟】

    时间:2019-04-14 03:29: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实践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先生的一些文稿后,有了以下几点浅薄的感悟。  1.“自己摸索得来的比向别人学到的更重要。”
      笔者作这样的假设:如果你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来小学任教,能不能把孩子们培养好,使他们获得好成绩?实践证明,答案不是肯定的。教育有规律,但归根结底,它是变化中的实际操作,跟一个人学历高低有相当距离。
      笔者不敢否定高学历,但有一点得承认,高学历跟教育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所以叶先生的这个意思就很重要了。当老师没有“本本”不行,不沉浸到“本本”里不行,但如果不能从“本本”里跳出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经验,积累经验,直面学生现实,就很难把工作做到优秀。“自己摸索得来的”,经教学检验成功的,这些东西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和生命成长。当然也别看轻向别人学习借鉴,否则孤陋寡闻,井底之蛙,照样难做好教育。
      2.“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先生真是高明,数十年前就预见到今天的现实,中国教育树有根,水有源。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高效课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乃是教学生学”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探索中有个重要理论成果,那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借此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我们做得并不好。许多教师“一讲到底”是不搞了,但却把学生完全纳入到自己教学预设中来。譬如教语文,问什么问题,给出什么标准答案,教师使用什么教学手段、语言都要考虑好,写成教案,送教导处审核通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配合老师把预设程序走一遍。有哪个学生越“雷池”半步,越轨预设,赶紧伸剪过去将其修理掉。思想是被统一了,可生成却没有了,独立见解不在了,培养杰出人才的门扉也关闭了。没有生成的课堂一路无风景。听听先生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吧,“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的标志是课堂上要有独立的发现和思想。
      3.“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这里说的是语文科教学。怎样才算成功,才算教好了,两个标准:学生自己会读书,不需要老师讲,自己会写作文,不需要老师修改。说来容易,但实践起来,需要老师下很大工夫啊。要培养学生会读书,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细读,突破生字,用词典疏通词语,进行追问:这句话写什么、品词品句、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行反思:这段话写什么,这段话怎样写,我的疑问,给出的答案。将其密密麻麻写成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足迹。一天又一天,一课又一课,学生读书能力被培养起来了,他们一生发展的读书功底被奠定了,自然不需要老师再去教了。至于作文,无非是要求学生多动笔,多修改,辅之写作技巧传授,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先生的观点。
      4.“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语中的,教育的根本就在这里了。如果教师培养起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他们就会去自己寻找知识,猎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走向优秀,走向成功,走向人格健全,考试成绩也不会落后。如果我们帮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教养,你就看不见打架斗殴,滋事闹事,粗口辱骂,看不见野蛮和人性丧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文雅儒雅,“彬彬有礼,而后君子”,教育对这个社会就功莫大焉。如果我们培养起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公共场所就不会遍地塑料包装、果皮、纸屑。无论出门还是居家的人们,虽然素面,但却光鲜,虽不名牌,但却穿戴整洁……越是年龄小的孩子,习惯越是容易养成。我们小学教师没有理由自卑,因为我们在从事着共和国大厦的最初工程,我们担负着民族的未来。只是有一点耐人寻味,先生并没有说教育是为了考试分数,是为了培养状元精英!
      5.“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这就很成问题了,恕笔者直言,现在相当多的教师是不读不写,哪还说得上善读善写。叶先生那代人,做教师的都要善读善写,谁都以为然。可到今天,我们是连常识都忘了。很多教师只读教学参考书,有部分教师连学年末写份总结,也是东拼西凑。社会指责国人语文素质下降,有些大学自主招考,取消语文科考试。一群知识的传承者,对自己的根——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母语,采取如此虚无率性的态度,真是令人担忧啊。
      6.“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这讲的是身教问题。郎咸平在《郎咸平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使是北大和清华,谁来当校长都无所谓了。”因为一个校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独立的人格。借用这位著名学者的话来说,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也还是在于他的人格。“先做到”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字写得规范工整,具有审美吸引力的教师,其班上学生能写好字的不在少数;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师调教出来的班级,调皮捣蛋学生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相比要少得多是肯定的;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老师,班上讲诚信的风气就会浓郁许多;一群每天用课外阅读“喂养”出来的孩子,其思想的活跃,视野的开阔,性情的乐观,就比只读课本的同学要强。我们是在教学生知识,教学生考试分数,但千万别忘了,你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学做真人。人是要靠人来影响的。教师的身教会自然而然烙印在学生心间,影响他们,被他们复制,视为楷模。“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孔夫子又说:“子帅其正,孰敢不正”。“正”就是自己先做到。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取得教育人的资格。“道不远人”,真理是平凡的,只是我们要践行,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7.“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说得多好。笔者始终认为,育人教书是做学问,做学问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从学校毕业出来,那不表示知识够用,溢满,只表示获得自学的能力。笔者喜欢郑渊洁在《我家三代小学生》一文中的话,大意是说“人生是没有毕业时候的”。工作实践中的自学跟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学习完全不同,它是为了丰富自我,增强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意义些。这种自学应该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   应该说,懂得先生讲的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做。教师要自学,就要静得下心来,每天坚持读专业或非专业书籍,把阅读看成工作常态,逐渐养成习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形成厚实智力背景,把课教出水平,教出风格,教成艺术,成为业里翘楚。然后通过动笔写来带动研究,发现、思考、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产生教育思想。到这一步,自学就引领我们迈向了自强不息。
      8.“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我们今天是有些违背先生教导了。这些年来,从表面上看,教育部门对学生品德教育是重视的,每周排两节课上《品德与社会》课。可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更多是依靠做,依靠独立思考来完成,并不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一位学者讲到西方时说,在国外,面对公共事件发生,不是忙着做结论,判断谁是谁非,而是引导大家去分析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表面看,他们不像我们中国人很有价值观,其实恰恰是在尊重多元的前提下,形成了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一个培养价值观的问题。
      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大家公认,笔者认为,这与学校教育没注重“实做”是有关系的。把一门需要实做的课程拿来空对空,从课文到课文,从讲解到讲解,从背诵到背诵,从考试到考试,结果训练出了一帮能说会道,就是不会做,疏于做的学生来。在教育活动中,品德培养无处不在,只要有心,教师随时可以实做:一个同学家庭困难,没有钱购买校服,怎么办?师生只需每人为她捐出1元钱,学生就可以穿上新校服;派个学生到各班去通知鼓号队的同学放学后集训,附耳告诉学生,轻敲门、喊报告、给老师敬礼,然后再说明来意;毕业告别会,把校工也请来和老师坐一起,接受学生的谢意、感恩;学生课堂上肚痛难忍,老师护送他到诊疗室看医生……美国中小学不设这门课,家长老师就是在“实做”中来培养起孩子良好品德的。
      9.“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 读了先生说的这些话,我想到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做到了这一点,良好的校风也就形成了。学生每天生活在这良好校风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了。
      只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已经走向了反面,一提校园文化建设就到网上下载些自己也弄不懂的文字来作为校训,请广告公司做成字,张贴到墙壁上。结果,上墙之时,也就是消亡之日;一提校园文化,就是名人画像,名言上墙,就是唱歌跳舞,经典诵读。这些虽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只不过舍本逐末,舍去了教师队伍素养、素质的修炼提高,又能指望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可想而知。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红云小学
      ◇责任编辑 李配亮◇

    相关热词搜索: 几点 感悟 思想 叶圣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