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解读语言迁移现象|现象与本质是分析材料的重要视角

    时间:2019-04-14 03:22: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和研究焦点,因此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阐释语言迁移现象更能深入学习者内在的心理过程,从而透过语言现象发掘其蕴含的本质。本文从心理语言学视角解读语言迁移现象,重点分析迁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并给出相关的切实可行的学习应对策略。
      关键词:语言迁移;心理语言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95-02
      一、引言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迁移理论主要的提出者是Skinner和Lado,他们认为在母语和要掌握的第二语言(即目标语)之间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两种语言的相似可以促使从母语向第二语言的正迁移,而二者的不同则容易产生负迁移。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会导致第二语言的学习困难,而二者的相似性却有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然而,大部分语言迁移的研究旨在对二语和母语的语间差异进行解析和归类,以解决语言教学、学习中的实际迁移问题,而对其深层的内部形成机制缺乏探讨。语言迁移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更应探究其深层心理激发依据和形成原因,才能真正理解语言迁移现象,从而积极利用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本文从语言心理学角度出发,简单介绍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重点分析迁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并给出相关的切实可行的学习应对策略。
      二、语言迁移及其理论发展
      语言迁移是指由于目标语与此前所习得的任何一种语言之间的异同,而对目标语学习产生的影响(OdlinT3)。语言迁移一般分为两大类:正迁移,即目标语与母语(已习得语)之间的相似之处有利于目标语的学习;负迁移,即由于目标语与母语(已习得语)之间的差异干扰目标语的学习,语言迁移的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文化等多层面。而在我国的特定语言环境中,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的母语——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受到得汉语习得经验的影响。从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上看,从语言资料的输入、储存、转化和输出,母语能力以及生存环境赋予输入的母语思维模式和知识类型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学习者利用母语和母语思维学习目标语(英语)的学习策略成为一种必然。
      语言迁移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Fries,RobertLado等人在对比分析假设模式框架下的研究,此时期的迁移研究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响,夸大了母语的干扰作用;70年代由于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影响,基于对比分析假说的语言迁移理论受到质疑;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视角的语言研究兴起,对迁移有了新的阐释:母语迁移不再被视作机械的行为迁移过程,而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策略,受到心理、社会、语言、认知等多层面的语言迁移。认知心理学理论揭示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也证明了语言学习者运用自己的母语知识学习目标语完全是一种必然合理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三、从心理语言学角度阐释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十分突出的一个研究课题,而二语习得也一直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阐释语言迁移现象更能深入学习者内在的心理过程,从而透过语言现象发掘其蕴含的本质。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学和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交叉性学科,从心理过程与语言活动的对应关系方面,研究人类语言机制的结构和功能,属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从感知、认知、联想、记忆和情绪与动机等方面,对语言现象、语言活动、语言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索人们是如何学习和运用语言、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的。Singer(1990)指出:“对语言的研究是一个心理问题,因为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而心理学是关于大脑的科学。”语言与人类的大脑活动和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许多学者已认识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信息处理等多方面入手。心理语言学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为研究核心,能透过语言现象发掘其蕴含的本质,更有利于探究思维这一抽象本体。
      心理语言学中认知结构的相关理论可以解释迁移的发生。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原有认知结构中如果存在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就会同化新知识。同时人们在认识与理解环境中有简化的趋势,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时,往往原有的知识倾向先入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的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取代。因此,迁移往往作为首激发理解机制,在二语理解中最先被激发。认知结构中原先学得的概念和命题与新学习的观念的可辨别性,则可以解释负迁移的原冈。当新旧知识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并且学习的知识又不牢固时,便会导致负迁移。个人知识水平的影响也解释了实证研究中在迁移发生时,往往二语学习者的二语水平与正确理解率呈正相关关系。认知结构不仅应具备相应的原有知识,而且原有知识必须处于“激活状态”。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能自己激活认知结构中与新学习直接相关的知识,但仍有许多有关知识不能自动激活,也就是说,学生尚不能独立地发现它们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得到老师一定的帮助。常用的激活方法是就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当代认知理论家的研究则表明,学习者对概括的掌握本身并不保证迁移会自动地发生。要使迁移发生,学习者必须有一种积极的心向,去运用他已经获得的理解或顿悟。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面同类或相似课题的学习的影响,是由在先前的学习中形成的学习定势造成的。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形成的愿望、态度、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都能构成其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后继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朝一定的方向进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新知识要获得意义,学生认知语言迁移作为学习迁移的一类,其发生的心理动因也可以从以上诸理论中找到解释。例如:相同要素的存在会引起迁移的发生,其结果因语间差异既可能是正迁移,也可能是干扰,即负迁移。迁移受到语言学习者智力水平、愿望、态度、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学习水平和方法等学习定势的影响,但是学习定势的影响同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不同语言问相似字面表达引起了正负迁移的发生,但是迁移的程度又因二语学习者对二语的熟练程度而异,这些都可以从以上迁移心理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并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四、有效的学习应对策略
      因此,培养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升对迁移的认识和有意识的控制力,能加强对迁移的正面应用。根据心理语言学认知角度的迁移阐释,语言理解过程发生在个人认知结构之中。语间的可辨别性决定了正负迁移的发生几率,而可辨别性既由语间客观异同决定,也依赖于个人认知水平。因此,提升认知结构水平将一方面利于简化认知过程,避免重复认知劳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负迁移对认知的阻碍作用。认知结构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训不同语言认知功能,教授不同的语言认知方法,将无意识学习转化为有意识学习来实现。
      总之,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遵循学习的迁移规律,促使学习者知识技能的正迁移,并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的对比分析,减少或排除母语的干扰,提高目的语学习的效果。总而言之,语言迁移是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心里语言学视角解读语言迁移现象,我们可以更明白语言习得的过程,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这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OdlinT.LanguageTransfer:Cross-linguisticInfluenceinLanguageLearnl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1-15.
      \[2\]方媛媛,尹锡荣,洪程.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语言迁移研究\[J\].合肥工亚大学学报,2010,24(1):62-65.
      \[3\]高虹.心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诠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150-151.

    相关热词搜索: 语言学 迁移 视角 解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