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关的突破与双语学习】

    时间:2019-04-13 03:13: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关键词】彝族学生;汉语言突破;自主朗读;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7-01
      彝族文字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长斗争、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几百代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创制而成的。因为有了这种文字,几千年来,彝民族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彝族社会才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彝族是中国几大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结合部的崇山峻岭中。位于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180万彝族人口。原始的彝族人大多把文字刻在羊皮、木头或石头上,以便代代相传。彝文,汉文史志称它为夷文(字)、韪文;凉山彝族称彝文为muosu-bburma,读为“诺苏(彝族)补玛(文字)”,“补玛”有文字之义,还有图案、图象之义。说明彝文起源于象形符号,在初创阶段是象形表意文字 。彝文属单音节文字,是“形、声、意”统一的表意文字。它的起源十分古老,有各种传说。其中“彝文最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半坡文化时期,与其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同出一母体”的观点得到了部分佐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碎片上的怪异刻划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考古界的谜,但这些刻划符号被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祭师认出了其中的20多个字。
      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新课程把快速大量识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提早阅读。作为民族地区,由于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阻力更大、问题更多。我们经过长期的不断摸索,有了一些体会,那就是以读与说为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一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记忆力强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了学生诵读课文、识记生字上。  一节课读的模式基本是:初读课文,认读正确——熟读课文,通读流利——朗读课文,丰富感情——背诵课文,整体储存——认读生字,联想识记——精心书写,养成习惯。整堂课贯穿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记,学生在输入课文的同时也整体输入了生字,对字的音、形、义有了充分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来识记生字,有利于定位联想,快速记忆一批生字。  对于一篇生字密度大的课文,要让学生既能背文又能识字,特别是汉语言能力较差的彝族学生,那更是难上加难,必须经过反复地诵读、认读。一节课内,读的时间要占大半,朗读、背诵课文要达到30—50遍,认读生字词要达到20—30遍。要求读正确,人人会读。  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初读课文时可用认读法、练读法;理解课文时可用默读法、诵读法、悟读法、美读法;背诵课文可用读图法、记读法;读得不熟时可以用指认读,较熟时可用眼认读;学习时可用轻声读、大声读、慢读、快读;师生或学生间互读时可用范读、领读、接读、赛读;视学生的参与面可用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烘托气氛时可用拍手读、配乐读、表演读、游戏读等等。而且在一节课里,每个学生都要尝试参与每一种方法的练读过程,做到人人有机会。  在课堂上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确保了学生的大量识字,而且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语文规范化有了蓝本,促进汉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在识记字的教学中,由于一二年级识字量大,字形也复杂,就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基本的传承方式是靠文字。文字乃民族之本质也,文字与民族文化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文化的没落意味着这个民族的衰落,文字的消逝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在许多地方,几乎是彝族都会说彝语,可是懂得彝文的却寥寥无几。
      甘孜州彝族主要分布于九龙、泸定两县,九龙较集中,泸定较分散。据老一辈的人讲,甘孜彝族来自于凉山,因为打“冤家”(家族与家族间的械斗)避祸而迁徙至此,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语言水准,只有这样,双语教育才会有成效。彝族地区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双语人才更是缺乏,推进彝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甘孜州彝族聚居区虽然小学建设发展很快,但没有一所是彝汉双语学校,如泸定发旺村,一个上千人的彝族聚居区,小学教师除一个是彝族教师外,其余全是汉族教师。而唯一的彝族教师,彝语还行,但彝文一窍不通,就从整个村来说,能掌握彝文的人,寥寥无几。要让外界对彝族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必须靠大家的努力,但更应该靠的是彝族人民自己本身的努力,把彝族自己的古老文明介绍出去,把彝族文化传颂出去,而彝汉双修文化是目前我们必备的条件。一个彝汉双修的建设者更有利于彝区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对外的沟通与引进,他将更全力以赴地全身投入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建设事业。

    相关热词搜索: 彝族 聚居 双语 汉语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