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从《傲慢与偏见》看电影与小说互动的模式及因素|傲慢与偏见电影

    时间:2019-04-08 03:15: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影像媒介的发展促进了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动,电影从小说的内容和手法中得到题材与借鉴,小说作品通过电影传播得到发展与传播。电影与小说互动的模式及因素直接影响到互动的结果。文章以“是否忠于原著”为支点,通过1940版、1995版、2005版的影片《傲慢与偏见》与小说《傲慢与偏见》之间的比照,归纳出电影与小说作品互动的三种模式与两大因素。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电影改编;互动。
      一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光电图像的时代,“视觉化”“图像化”是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符号特征,电影传播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种趋势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小说与电影之间交叉渗透。小说作品的丰富的主题、多重的叙事手法、生动的人物形象,常常被电影创作所借鉴。而电影艺术以独有的方式对小说作品进行解构和融合,使得小说作品从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向现代艺术过渡中得到了翻新和传承。1915年,美国作家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被大卫·格里菲斯改编为经典无声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1],是小说作品与电影制作的第一次互动。从此,越来越多的小说经典作品不断被搬上大银幕。电影史上,根据小说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也成了电影的精品之作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小说作品不断被改编成电影作品的同时,美国的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对这种电影类型进行了阐述,认为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分为三种改编手段: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2]。我国的电影理论家汪流在杰·瓦格纳理论基础上,把西方的影视作品改编细分为移植、节选、浓缩、取意、变通取意、复合六种,并将“是否忠于原著”作为划分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影对小说作品的改编分为遵循原著、背离原著以及模糊原著三种模式。遵循原著是一种将小说作品电影化的过程,它尊重原著的本意及精神,是一种忠于艺术本真的改编方式。这种改编方式受到大多数电影制片者的推崇,是改编经典小说、流行小说等的惯用手法;背离原著是电影改编中备受争议的一种改编方式,它通过一种颠覆、批判或是肢解的方式去消解原著;模糊原著是一种比较中庸的改编方式,对于原著则是怀着一种模凌两可的态度,它既不是完全肯定原著,也不完全否定原著,而是在原著的框架下增添新的元素,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对于许多电影公司来说,遵循原著的改编方式是首选的。1996年,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延续了简·奥斯汀小说的主旨,把婚姻情感放置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并将大部分镜头转至女性人物身上,原著的原汁原味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留。当然除此之外,也不乏模糊原著和背离原著的好作品。1999年,由米拉麦克斯公司出品的根据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改编的同名影片,该片的导演帕特丽夏·罗兹玛采用模糊原著的方式,大胆抛弃了原著严谨的历史真实,试图拍一部自然真实的电影而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影片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但是却用现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消融原著中那种严谨道德规范下的内在含义,拉近了经典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如果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同名电影采用的是一种比较中庸的手段,那么派拉蒙公司在1995年推出的影片《独领风骚》(又译《无影无踪》)绝对称得上是最彻底的颠覆之作。若非该片一再强调该片改编于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观众很难将这部作品与《爱玛》联结起来。电影将传统的英国家族置换成现代美国家庭,不但影片的名字变了,里面的人物也只能根据某些相似情节来推断此角色是原著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简·奥斯汀笔下令人尊敬的家庭教师在影片中也变成了被捉弄的对象,编剧意图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嘲讽传统教育的失败。《独领风骚》在主题、风格上完全抛弃了原著,已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一种模式,原著意为如何已不是那么重要,高飙的票房就是创新能力最好的肯定。
      二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出自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之手,被誉为简·奥斯汀最畅销的代表作,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洗礼却始终长盛不衰。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聪颖活泼和男主角达西的英俊优雅依然深受读者大众的喜爱,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也备受电影界的青睐。以这部小说为蓝本的影视作品就多达九部,每一部同名影片都以特有的气质和魅力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在较为突出的三部同名改编电影中,无论是1940版、1995版或2005版[3],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含义,都体现出电影对小说改编的一种模式和方法。
      1940年由美国Metro-Goldwyn-Mayer电影公司拍摄的同名电影《傲慢与偏见》具有浓浓的美国风味,这一版本可谓是借助原著的外壳来呈现一个美国好莱坞式的爱情故事。与原著沉稳内敛的风格不同,此版彻底抛弃了这种风格,从服装、人物到剧情的发展,无一不透露着美国式的喜剧风味。虽然是一部黑白电影,但其夸张的服装设计却不因缺少绚丽的色彩而失色,相反的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显示它的存在,华丽精致的袖口和裙摆,与简·奥斯汀笔下的清新朴素背道而驰,彰显着美式风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影片着重塑造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其他角色的存在感十分微弱,似乎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角的性格。贝内特家中的少女变成了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小姐,伊丽莎白少了一份英国女孩的温婉典雅,多了一份美国女孩的爽朗率真,她说话脱离了原著中的谨慎委婉,对达西先生大肆讽刺。达西先生从一名英国绅士变成了一位美国实干企业家,处处讨好伊丽莎白。这类的反差,给影片营造了一种美国式的幽默氛围,主角形象的改变无非是好莱坞影片中被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该版本最突出的改编还是在于情节的变动和价值观的变化上。影片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压缩,对人物的出场顺序和人物形象的内涵等都进行了调整,剧中的伊丽莎白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原著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爱情的阻碍者凯瑟琳·伯德夫人在影片中变成了两人的媒人,最后促成了两人的美满婚姻。除了伯德夫人的“转型”之外,还有影片中人物价值观的改变,有一个情节是值得深思的,达西教伊丽莎白射箭,结果伊丽莎白三次命中靶心,达西惊叹不已地对宾利小姐说了一句话:“我不再指导年轻女士了,她们打算来指导我了呢。”这一情节与对话除了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也体现了当时相当突出的美国女权主义的色彩。简·奥斯汀并非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作品也并未突破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虽然独立自主,但是却摆脱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部美国式的影片,借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风貌来展现20世纪的美国价值观,似乎也在宣告着旧时代的伊丽莎白已经过去,它创新了一个新时代的伊丽莎白。   1995年由美国A&E和英国BBC联合拍制的《傲慢与偏见》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该版本长达三百分钟,分为六集。这样的时长让编剧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因而整部剧集的节奏不像之前的电影版那样过于紧密,也始终维持着原著那种乡村式的舒缓节奏。该版最优秀的表现在人物上,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非常到位,贝内特太太、柯林斯先生、凯瑟琳夫人、威克姆和宾利小姐等,这些人物在形神上都十分忠于原著。简·奥斯汀的风格在这版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展现。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女主角伊丽莎白不但风趣幽默,而且外柔内刚,通过自我反省达到和达西关系的一个升华。男主角达西的塑造被誉为是史上最成功的一个达西形象。他对伊丽莎白那种暗暗的关注,又因为她家庭而表现出来的傲慢在剧中也刻画得淋漓尽致。达西的情绪变化叙述得十分详细,无论是他在窗前看着伊丽莎白与大狗嬉戏,还是在房中激愤难平地给伊丽莎白写信,或是得知威克姆和莉迪亚私奔后的处理态度,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故事情节上,也是按照原著由误会到解除误会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发展,爱情的发展取向符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含蓄爱情观。
      如果说1940年的《傲慢与偏见》体现了20世纪30世纪的美国社会,那么1995年的《傲慢与偏见》则意在回归经典,为观众展现了一幅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历史画卷。纯正的英式英语、优雅的人物举止、内敛低调的叙事模式都散发着浓郁的英式乡间田园气息。在20世纪各种危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傲慢与偏见》中的淳朴的田园生活警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主角之间真挚的爱恋纠葛告诫人们应该真挚待人。
      2005年,美国Focus Features电影公司再次推出了同名改编电影《傲慢与偏见》。该版以唯美精致著称,无论是音乐、场景还是人物,都给人一种精致的美感。但是该版本并没有完全遵循原著内敛的风格,它更多地关照了现代人的理念,因此,伊丽莎白温婉举止下隐藏着一颗桀骜不驯的内心情感。而达西不再是因为高傲而给人以距离感,而是带着一种孤独的高雅气质。这种新的诠释更拉近了现代人与作品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该版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场景代替言语,通过现代电影的形式再现经典。影片一开始的那个舞会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最深,庞杂的舞会上,达西和伊丽莎白相遇了,达西的亮光和伊丽莎白的暗光,不需要任何台词,足以显示他们的性格。影片采用现代影视语言叙说的新方式,用场景的分布、音乐的设置以及光效达到了与台词同样的效果,意境悠长。而这样的艺术手法贯穿了整部电影,场景的不断切换,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感情也随之不断升温,最后定格在一轮缓缓上升的旭日下,两人默默不语,却比一切言语更为震撼人心。
      这部影片是对原著的继承,也是对原著的解构。它通过现代电影的独有方式,对经典文本的言语进行消融,用意境创造了一个“纯净”的故事,风光旖旎的田园生活配上一段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将其放置在一个现代审美范畴中,是将现代艺术和经典融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它不但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引发了人们重读《傲慢与偏见》的热潮。
      这三部改编影片,无论是遵循原著型的1995版、模糊原著型的2005版,还是背离原著型的1940版,都与简·奥斯汀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改编潜质分不开。
      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可以搬上银幕,哪怕是名著。这是因为被改编的小说要具有与电影互动的因素。电影以活动的图像为表现手段,通过外在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然后形成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直观的、外在性的艺术,而小说作品却是通过形象描写作用于人的心灵,因此它是一种思考的、内在的艺术。正因为如此,以形象为媒介的电影在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深刻的思想的时候就不如以语言为媒介的小说作品来得自在。但是电影与小说的差异在简·奥斯汀的改编作品中似乎都不是难题。简·奥斯汀创作了六部小说,六部全部被迎进大荧幕,并被多次翻拍,这在小说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美国电影研究家乔治·布鲁斯对这一现象,发现简·奥斯汀的小说和电影剧本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他认为:“与构成简·奥斯汀风格的那些成分—缺乏具体性、不使用借喻性语言、无所不达的视点、依靠对话显示性格、对明确行的苛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4]这些有着戏剧性的成分,即是戏剧性的语言和戏剧性的场景,就是电影能与小说互动的因素。
      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戏剧特征首先表现在戏剧性的语言上。戏剧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动作化和性格化。简·奥斯汀在她的作品中,不喜欢直接叙述人物的身份或是人物的性格,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表现出来,小说中这种人物语言动作化的表现手法与影视艺术中注重“视觉”效果不谋而合,有利于电影忠实再现原著风貌。简·奥斯汀作品中性格化的人物对话也是电影剧本所必需的。简·奥斯汀作品中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人物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丰富的、性格化的人物对话塑造。这些人物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极具表现力,不仅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还能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电影化”特征。简·奥斯汀小说这些方面的“电影化”特征,为它的小说改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编剧可以通过原著比较轻松地修改剧本和决定改编作品的原貌程度,使原著人物的对话在电影改编中得到了最大化的保存,原著风格较之于其他作者作品的改编得到了更完整的展现。这也是为什么简·奥斯汀的作品长盛不衰的原因,除开纸质经典文本的阅读,影像改编作品越来越多样话也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简·奥斯汀的作品不仅仅只是文学的财富,也是影视艺术的财富。
      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戏剧特征还表现在场景的转换上。场景作为电影中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个好的场景设计在影片中不但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衬托和铺垫作用,而且对于渲染环境、突出主题和增加艺术感染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场景恰恰也是简·奥斯汀很看重的一个小说要素,她的故事几乎都在几个典型的场景中进行。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善于通过庄园、舞会两大场景来发展故事情节,男女主角的态度在不同的场景中慢慢转变,在最初的舞会中,对方相互误解对方,在另一次舞会中初步了解对方,然后在达西姨妈凯瑟琳夫人的家中伊丽莎白的态度再次转变,直到在彭伯利庄园里,两人感情升温,最终走在一起。尼德斐庄园、罗辛斯庄园、彭伯利庄园等庄园在书中的不断置换。在简·奥斯汀的书中,这些庄园从来都不只是作为故事的一个空间填充物而存在,它往往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样,简·奥斯汀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得到比较真实的还原。通过三部同名改编影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编剧们都善于抓住简·奥斯汀创作的这个特点,特别是对舞会场景的运用。舞会可以将多个人物一次性串联起来,在舞会中一一体现人物的性格,这在电影这种收到时间限制的艺术中是尤为讨巧的。三部作品几乎都以舞会开篇,在1995版影片中,舞会几乎贯穿整部影片,多达五次之多。
      电影艺术的发展,使得简·奥斯汀的小说魅力不但在19世纪得到发展,在21世纪也得到了继承。敢于改编和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此,创造者采取何种类型的改编都是对经典的一种致敬。电影对于用口语化的形态来打破书面化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精英文学向大众文化的转变。电影和小说既是相互响应又是相互对立的,电影运用现代技术的大众媒介来对小说作品进行传承、解构,为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及其同名电影,是一种从文本到电影,再从电影回归文本的互文过程,这种互文为小说阐释与研究方法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对小说的文化延伸建构了意义,对作家的唯一性和作品的独创性提出了挑战,打破了文本封闭静止的格局,其产生的理解和意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是“误读”或“颠覆”,也是积极的、有创造力的,它促使了读者开始关注或更加关注了原著作品。
      注释:
      [1]格里菲斯根据牧师托马斯·迪克逊的一部赞扬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的影片。该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大家族展开情节。这种新的电影表现手段使《一个国家的诞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2]杰·瓦格纳在《改编的三种方式》中,将电影的改编类型分为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三种。
      [3]1940版、1995版,或是2005版都是众人公认的经典版本。1940版是现存的最早一部同名改编之作,1995版认为是改编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而2005版则是最具现代性的一部作品。
      [4]D.G.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第43页,周传基、梅文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张 玲、张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作为语言》,吴岳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脚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5.王 晶:《影像里的〈傲慢与偏见〉》,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6.白 素:《文学和电影的共同财富——论简·奥斯汀小说的电影潜质》,载《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相关热词搜索: 互动 傲慢与偏见 看电影 因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