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中学生素质评价语_浅谈中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

    时间:2019-04-01 03:33: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提出教学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课标里明确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会、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人对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把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结在一起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它具有直觉性、间接性和整体性。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语感的培养,才可能真正完成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这一教学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质的飞跃。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文教学中整体语感训练,以致使语文教学走入以学习所谓系统的语文知识为目标,以罗列知识点,描绘知识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以知识的静态描述和机械识记为主要的教法和学法的误区。语文教学因此没有生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被忽略了。纵观近几年的语文试卷,许多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原则都着眼于语文信息的直觉感知和整体把握,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语感能力。这就给我们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外在动力和契机。
      基于这一点,就如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我谈谈几年来从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体会。
      一,观察、体验——语感产生的源泉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主要取决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断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人生的知识经验。只有学生书读多了,生活经验丰富了,语感能力才会提高。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要注意引导学生到实践中亲身观察、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事物。
      语言来源于生活,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问题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如果能在春天里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玩一玩,让他们亲眼看一看小草是如何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他们也尽情地在草地上坐一坐,躺一躺,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赛跑,捉捉迷藏;让他们再看一看春天里的花,春天里的人,他们便会对春天产生一种深切的感受。这时再让学生去学习《春》这一课,在阅读中他们的头脑里自然会唤起丰富的春天的表象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相融合,而表象所积淀着的强烈感受也自然会被诱发出来,与作者的感受相融合,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可见,对作品内容的感知能力,归根到底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得越丰富,阅读时的感知也就越敏锐,感受的程度也就越强。
      2,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去认真体会。
      例如冰心《小橘灯》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这里的"笑着"和"年夜饭"是体现小姑娘性格的关健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提问学生:"你们的年夜饭吃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吃鸡、鸭、鱼、肉。"有的学生回答:"吃火锅、牛排。"有的学生回答:"吃海鲜,还有涮羊肉。"等等,通过联系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再对学生的答题进行引导,这样小姑娘的性格就很好归纳了。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借助己有的知识经验来体会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听读、诵读——语感培养的基础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听、诵读是语感能力养成的基础。语言本身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语气、语调,有各种的节奏,有灵活的句式等等。有目的地听读和认真地揣摩,可以对语言进行真切地敏感的接受,然后再把这些精彩的段落背下来,就绝不是难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读对于语感培养的重要。
      1、多听细品(包括听课文录音、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
      在听中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以培养语感。品味语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对语句意义不假思索的感知能力,对语句情感态度的感知能力,对语句正误的感知能力,同样一个意思,不同表达的优劣之分。如听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之前,我提醒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老舍,在济南观察冬景,从而体味作者对济南的特殊情感,因此在听到"请闭上眼睛想:一个小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学生这时大多能品味出这是一幅暖和的冬景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教师的范读,能起到引发、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2、强化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标在"朗读"中再三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推动对课文的钻研与理解,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一个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能使人在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它能使语言的诸多要素在人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所以很适合学生朗读,可以几个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也可以个体的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还可以分组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特别是对奥楚蔑洛夫那种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可笑可悲可憎的性格特点的理解。通过强化训练,有效的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3、多读读熟:
      从思维的角度看,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语言的直接感应。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语感,广泛地涉猎各类文章,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经验。优秀的文章熟读成诵,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中学生记忆力很强,多背诵名篇,用起来会左右逢源,俯拾即是。但要注意的是,对课文中需要背诵的篇,应在听读、品味、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绝不是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作者行文的线索,或感情发展的线索,或其它线索,然后一定要熟读,尽可能多地背下来,使大脑反复受到语言信号的刺激,再现形象也就不难了,这样不但有了"感",而且也给"知"创造了条件。诸葛亮的《出师表》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表"中的名篇。是要求背诵全文的,一看到这个要求学生就叫苦连天,我就教学生先熟读,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章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了,脉络就清晰了。在理解了作者情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就容易多了。   三,联想、想象——语感构成的桥梁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桥梁,有了这样的桥梁,思路便可畅通无阻,思维便可左右逢源。这就要求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的中介作用,调动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才能准备、全面地领悟作品的韵味情调,情感旨趣。从这个意义上就,联想和想象是语感构成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处处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培养语感的教学终极目标。
      1,抓住关健词语,训练语感
      好的文章有文眼,诗文中也有相应的形象,生动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是强化语感感受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朱自清在《绿》中写到:"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对句子中"招引"一词,学生一下就领会到是用绿色来吸引,用了拟人的手法,但这无疑是肤浅的,此时需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想象梅雨潭水的绿已是人格化了的绿,它是一个亲切、热情、活泼、可爱的人。这样学生才领会到"招引"一词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
      2,利用形象空白,训练语感
      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往往留有空隙,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去领略、感受其中的情境、情感。如鲁迅在《孔乙已》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怎样死的不得而知。从孔乙已爬出酒店到终究一死之间,留下了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学生从孔乙已的性格,境况以及当时的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已的死。通过填补这一空白,学生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文章的主题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3,利用作品主旨,训练语感
      好作品常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趣、意、理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教师要抓住主旨,促使学生联想、想象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现实,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从而起到训练语感的效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只用了极简练的背影轮廓创造了一个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学生从中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之情,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想、想象自己的父母亲平时对自己的钟爱,以唤起良知,增进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总之,联想和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发展语感的极其重要的心理因素,缺少不得。/
      四,揣摩、分析——语感形成的手段
      语感是语言直接的感悟,或者说是直接的思维,但语感的获得并非从感性到理性,它必定还要经过一个非直接感悟的阶段,即语感的分析阶段。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隐含意义是如何生成的,怎样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它。所以语感培养要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更深层的含义。
      1、品味揣摩。
      品味语言,主要是对语言材料的意蕴、情味、结构、进行品析。在寻思中有所触发,领悟语言的理趣,得到艺术的欣赏,引起情感的共鸣。文学作品的意蕴,有些隐藏在言内,有些则寄托于言外,阅读教学时,教师根据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暗示,进行推敲点拨,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深层之意、言外之意。例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中有一段描写"我"和小通讯员的对话,其中有两句是:"家里还有什么人呢?""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娘也住在我家里。"小通讯员在回答时没有先说自己的爹,而是先说出自己的娘,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这不单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娘是最新的,他参加革命,第一个最想念的就是自己的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这种特殊的感情,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更深层的含义。
      2、比较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相同、相似、相反的句子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深入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例如狄斯尼的《勇气》中,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请求法国女人收留他时,法国女人说:"哦,当然啦。"第二次到农家请求法国女人收留他时,法国女人说:"哦,当然啦,快!"前后两个回答都一样,但人物形象的表现上却不完全一样。第一次在没有失去丈夫的情况下,这个法国女人不假思索,毫不犹豫的行动,表现了她内心的坚定,这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但是第二次,这位法国女人在失去丈夫的情况下面对美国伞兵的再次请求,她给予的是同样第一次一样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样毫不迟疑的行动,且还加了"快"字,到这一时刻,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而这正是信仰所赋予她的勇气和力量。通过比较分析,人物形象的内涵就能很鲜明的体现出来。
      总之,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其培养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所述的几种,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语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丁秀兰:《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12期

    相关热词搜索: 语感 浅谈 中学生 素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