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探知诗歌鉴赏的动情点 诗歌鉴赏

    时间:2019-04-01 03:27: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提要: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诗人情感的浓缩。鉴赏诗歌时要披景入情,披文入境,领略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探知诗人的感情,才能与诗人的感情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诗歌鉴赏;披景入情;披文入境;意象;意境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们象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破土而出以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大地,现在我们诵读、咀嚼、体会、感悟诗歌,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它们散发的芳香。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在高考试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能力要求达到E级。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诗歌鉴赏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这些是欣赏的前提和条件。但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较而言,诗歌又有他的特殊性。诗歌一般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是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隔阂感。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积极探知抒情主体抒发感情的动情点,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更深层次上把握诗歌的意蕴。
      一、披景入情,领略诗歌的意象美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其时空的涵盖性造成了诗歌欣赏的审美空间,这不仅包容了抒情主体的无尽的情感要素,也使欣赏者展开了遐思的翅膀,披景入情,我们就会领略到诗歌的意象美。
      (一)、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动情点。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往往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了解景物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一开篇写秋风紧吹,天空高旷,猿猴在林中长啸哀叫,沙鸥在白沙清渚的上空盘旋,展现出一幅秋天的动人画面,浓浓地渲染了凄凉惨淡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壮沉郁的基调。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难,个人的多病孤独与壮志难酬都外化在景语之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内质。在有限的景语中蕴含着无尽的情语。“落木”无边且“萧萧”而下,不尽“长江之水”滚滚滔滔,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沉痛啊!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忧思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不尽也挥不尽。情与景之融相洽,诗意也更厚更沉了,作者的“艰难苦恨”已无遗了。经过分析、品读,就会体悟到诗中的景不仅仅是自然之景,而且融入了作者特定的深情。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二)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探知诗人的动情点。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比如:菊花代表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船用来表现漂泊之感。杜甫《旅夜书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孤舟就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着主观和客观,所以,它是我们经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情感世界一系列潜信息的必由之路。如果把诗歌将欣赏者与作者造成的隔阂视作一堵墙的话,那么,意象恰似这堵墙上开着的一扇窗,经过它,透出室内点点的灯光,也可以穿过读者审美的眼光,这样才能将读者的感受和作者的情感勾连起来,渐渐趋同为一。所以,准确地定位意象,是诗歌欣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教会学生捕捉意象,在意象中探知诗人的感情,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
      二、披文入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强调了诗歌创作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性。披文入境,我们就可以领略到诗歌的意境美。
      (一)抓诗眼,探知诗人的动情点。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在鉴赏诗歌时逐字逐
      句品味语言,可以更好地把握住“诗眼”。
      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使用拟人手法,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及对朝廷不关心的不满。又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穿、下、向”三个动态的词,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想象返乡行程的悲哀心情。又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的诗眼是“高”。在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一个“高”:“危”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述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张高。通过多侧面的描摹刻画,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树立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二)解典故,探知诗人的动情点。
      古代诗歌是以凝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一个典故就可以省去许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李贺堪为代表,他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写道“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箜篌的。
      李商隐写过好几首“无题”诗,其中一首的颔联是“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 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总之,鉴赏诗歌,要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所见所闻等因素,看清诗人抒情凭借的人、事、物,领悟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与诗人的感情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内涵,从中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沈金根《用虚实法指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
      [2]?于漪《徜徉古诗词王国》
      [3]?李景丽《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复习要点》

    相关热词搜索: 探知 动情 鉴赏 诗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