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嘉绒故里颂吉祥] 嘉绒

    时间:2019-03-31 03:21: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兴旺之地马尔康,因地处藏民族嘉绒地区的腹心,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风土人情。独特的垒石为屋建筑传统和“邛笼”式建筑风格,悠久的嘉绒藏戏艺术,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异彩纷呈的嘉绒服饰,气势宏伟的锅庄舞,制作精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精美的唐卡画和酥油花等等,让人留连忘返,倍感神奇。绮丽的高山峡谷风光,既具有雪山的巍峨峻美,又有河谷春的花艳、夏的浓郁、秋的多彩、冬的粗犷。杜鹃、红叶、悬冰、流珠、把马尔康的春、夏、秋、冬描绘得斑斓艳丽。圣洞、城堡、古岩画、土司官寨把马尔康神奇的故事演绎得悠远神秘,奇石、奇树、岩泉、飞瀑更为马尔康平添无限魅力。
      每次去马尔康,都会体味到这里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独特味道。但在这里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大骨节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健康,患者身心长期忍受着疾病的摧残,不少家庭因此一贫如洗。据普查,马尔康有14个乡镇104个村发生大骨节病,患者达3710人,患病率为11.48%。
      2008年,对马尔康大骨节病人来说,是记忆犹新的一年。早春四月,马尔康县按照省、州的要求,提前实施了2009年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易地搬迁工程任务,重点在4个乡镇、11个村、17个点实施易地搬迁建设安置项目,并配套实施易地育人、更换粮食、饮水、社会保障、移民安置、调整结构、卫生防治等工程。到现在,汗水与收获并行的冬季,笔者来到马尔康县大骨节病患者中去采访。走进马尔康大骨节病移民区,扑面而来的是和谐发展的新气象,一大批嘉绒特色浓郁的农村“小集镇”初具雏形,或依山而绕、或面水而建、或山水相间,每个大骨节病区易地搬迁安置点无不是一幅鲜活的立体画卷,让人赏心悦目。采访中,那一声声感激的话语,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足以说明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给大骨节病患者和病区群众带来了实惠和喜悦。
      易地育人让病区孩子有一个新空间
      针对大骨节病多发于5-15岁的青少年之间,以侵害儿童生长期软骨为主要特征的实际情况,马尔康县采取易地育人措施,将病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全部安排到非病区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可以有效控制新发病例,保护好少年儿童,让他们在成长的重要时期脱离大骨节病区。马尔康县针对病区学生就学问题,制定了易地育人工作方案,将81个病区村的2663人学龄儿童(含5岁以上学前儿童)全部转移到非病区学校就读,各寄宿制学校均配齐了生活管理员和炊勤人员,学生的学习、生活、住宿一律由学校统一管理,并按人均100元/月的标准兑现大骨节病区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
      该县还结合“两基”攻坚计划和“十年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不断优化学校布局,科学合理选择寄宿点,整合教育资源(将病区村小及教师等教育资源全部整合到非病区寄宿制学校)。2008年,该县按照“三集中”原则,通过“撤、并、扩”的形式,收缩了脚木足乡孔龙村、牧场村两所小学。免除了693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了教科书,为4163名寄宿制学生及时足额发放了生活补助。为方便学生学习生活,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该县还采购了380套铁架床和800套课桌凳,确保每一位从病区来的学生有课桌、有床铺、有饭吃。
      
      现在正在马尔康县中学初二就读的季先初,是一名来自马尔康县日部乡巴郎村的学生。最放心不下她的当数她的母亲马基洛了。在学校看到季先初快乐地学习与生活,以前担心娃娃在学校吃不好、住不好的顾虑一下子被打消了。马基洛深情地告诉我们:“现在孩子在寄宿制学校去读书,我们基本上不花一分钱,学校对娃娃的学习和生活都照顾得很周到,我们还有啥不放心的啰!”。正准备上课的季先初见我们到来,显得有些腼腆,但从她的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她对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很满意。她这样告诉我们:“我是一名来自大骨节病区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同学们热心的帮助,并且,每月还按时给我们发生活补助,生活学习都很开心”。
      易地搬迁让病区群众搬出一片新天地
      家住马尔康县日部乡英古村的罗金洛日前搬进了一个357平方米的新居。有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出门的道路硬化了,垃圾池建起来了,家门口的绿化带修好了,河堤堡坎也竣工了┅┅憨厚老实的罗金洛不会用精彩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印在他脸上的灿烂笑容,是该县实施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易地搬迁工程、切实改善民生的最生动体现。罗金洛一家五口人,三口人是大骨节病患者,贫困程度可想而知。在以前,吃饱肚子已是不易,修房子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像他一样,越来越多的马尔康病区群众享受到了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带来的福音。
      平坦笔直的水泥路,漂亮惹眼的新民居,无不增添了英古村古朴文明的气息。村支部书记格巴洛一边带领我们参观,一边向我们介绍这个村的情况,这个村有43户198人,原来都分散居住在3800米以上海拔的六个自然村寨,加上大骨节病的困扰,生活极为困难。2008年,国家给补助,在这里实施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易地搬迁工程建设,全村43户集中搬出了病区,同时,还对安置点村寨内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修筑了河堤堡坎。离别时,格巴洛动情地告诉我们:“现在,我们是走平坦路、喝自来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读免费书、报医药费……着实让我们病区群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据了解,马尔康县把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易地搬迁工程建设作为改善大骨节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认真组织实施好易地搬迁工程项目建设。2008年,该县在易地搬迁工程项目建设中,按照“科学规划,综合配套”的原则,围绕住宅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建设、道路建设、地下排水建设、农电线路建设、能源建设、产业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着力改善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抓紧完成了安置点的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卫生学评价,完备了土地使用手续,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安排资金投入工程前期建设。目前,356幢藏式民居主体工程竣工,完成了工程总量的92%,另31幢房屋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在6个安置点新建了河堤堡坎1130米。并根据规划,去冬今春将完成1348米河堤堡坎(联体道路)及村寨内道路硬化、庭院、排水沟、牲畜棚圈等一系列附属工程建设,并进行室内装修。
      
      饮水安全让病区群众喝上卫生水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我们来到曾经以凼凼水为生活饮用水的马尔康县大藏乡打趴村东周家里,拧开自来水开关,一股清粼粼的自来水汩汩流淌出来。他接了一杯要我们尝一尝。接过水杯,如一泓清泉流入口喉,直沁心脾。饮着洁净的自来水,东周心里像蜜一样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让我们喝上了干净水,这真要感谢党和政府!”
      东周的母亲正在门外水池旁洗衣服,见我们到来,立即放下手中的活,与我们拉起了家常,她对原来饮水的状况记忆犹新。她说,以前,家里做饭、洗衣服、喂牲畜都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沟沟里去背水,每天光是花在背水上的时间就得半天,费时费力不说,还吃的是凼凼水,很不干净。自从去年11月通了自来水以后,全家不但告别了饮用苦咸水、污染水的历史,喝上了洁净卫生的安全水,还增加了猪、牛和羊的饲养量,经济收入成倍提高。现在我们的生活好得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也通了,我们就想法子挣钱抓收入。
      听了东周母子俩的一席话,方才明白,安全饮水工程为什么被乡亲们赞为“德政工程”、“甘霖工程”。在基层乡镇、村寨采访中发现,饮水问题的解决,农村劳动力已从以前找水、背水中解放了出来,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了清洁、卫生的水,农民朋友的厨房、厕所、浴室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从而带动了与水有关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搞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大骨节病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马尔康县把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搞好工程调查、规划实施和规范项目管理。2008年,该县投资575.48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处,集中供水工程1处,建设蓄水池151口941立方米,埋设管网328.4千米,解决了大藏乡春口村等21个村和沙尔宗乡机关5763人和11710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维修改造饮水工程6处,新建蓄水池11口156立方米,更新管网22.9千米,解决了6个村2497人和1855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与此同时,该县还投资65.3万元,完成了梭磨乡色尔米村低压自流灌溉工程2处,新增灌面300亩;完成了脚木足乡孔龙、蒲志、白赊、大西和党坝乡阿拉伯等5个村长18.83公里的渠道维修改造工程,恢复灌面1550亩。
      社会保障让病区群众生活有保障
      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多少年来,因大骨节病长期困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困扰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的课题。为了让更多的大骨节病区困难群众沐浴到低保政策的阳关雨露。马尔康县采取分类实施、集中供养的形式,实施农村低保和医疗救助工作。今年,农村低保金月标准在2007年每人2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人30元,并按季进行了发放。为全县Ⅰ、Ⅱ度大骨节病患者3673人和其它骨关节病患者161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303.29万元;将37名Ⅲ度大骨节病患者和145名其它骨关节病患者,按农村五保户标准发放补助资金16.38万元。同时,还加大了对大骨节病患者的农村医疗补助工作力度,把5559名大骨节病和其它骨关节病患者全部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覆盖面达100%,已救助大骨节病患者4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5.471万元。
      马尔康镇本真村大骨节病患者严木初去年因病在阿坝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住院一个多月,花去医疗费一万多元,到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办公室,报销了4000多元。严木初高兴不已。他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原来我们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敢进医院看病。现在政策好了,农民住院看病还可以报销。”无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启动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和病痛的折磨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县卫生局有关负责同志这样告诉我们:“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深入实施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切实减轻了病区群众的负担。过去‘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明显减少,我们将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大骨节病区群众的服务力度,尽快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到乡镇、重病大病才到县城的目标,较好地解决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
      移民安置让病区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马尔康县木尔宗乡木尔多村的王定全这样这样告诉我们:“现如今,党的政策就是好,我活了60多岁,还没有见到我们农村有这么干净过!”一句话道出了农民对移民安置工程建设成果的极大肯定。
      一踏上木尔多村的土地,一股文明和谐的新风扑面而来。寨子之间,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且平坦笔直,一座座清净亮丽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排排清新幽雅的民居或小楼鳞次栉比,一行行栽埴的绿化树木挺拔而立…… 昔日“鸡乱跳、粪乱堆、房前屋后柴火堆、村头寨尾乱哄哄、苍蝇蚊子嗡嗡叫”的场景已不见了踪影。
      该村自实施移民安置工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建设生态型、和谐型和产业型的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两个重点。在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广大村民踊跃参与,许多村出现了数百人集中会战的壮阔场面,更有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也放弃一天几十元的务工收入,返回村里义务参与到移民安置工程建设中。自从村里硬化了道路,村民就自发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房前屋后各家自扫,公共村容众人来维护。现在,木尔多村面貌越来越靓,百姓脸上笑容越来越多。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户户卫生、全靠移民安置推进来”。正是马尔康实施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项目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移民安置项目使马尔康大骨节病区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和农家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据了解,2008年,该县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标准质量、统一检查验收”的原则,在全县12个村实施移民安置工程,主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家庭户办工程建设,建立农村支柱产业,提高农牧民增产增收能力。完成“五改三建”(五改:改厨、改坝、改水、改圈、改厕;三建:建房、建便民路、建洗浴室)。
      调整结构病区群众生活变了样
      时下的马尔康已是寒气逼人。可笔者到马尔康梭磨、卓克基、松岗、白湾、党坝等乡村采访时,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老百姓都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打整土地,备足农家肥,为开春后的蔬菜种植做准备。在梭磨乡砍竹村,一位正在背粪的藏族老大爷告诉我们:“2008年,自家种了7亩地的大白菜,虽然受到‘5.12’大地震影响,运输受阻,价格不是很好,但产量好,还是卖了几万元。”
      据了解,这位老大爷家6口人有2个是大骨节病患者,家中的7亩土地以前一直都种青稞、胡豆和土豆,收入很低。从2007年开始,试种大白菜、莴笋和韩国萝卜。年终一盘算:收入基本上比上一年翻了几番不说,劳动力也节约了。
      在砍竹村,像这样靠种植蔬菜收入翻几番的村民还有很多。据村干部介绍,今年该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村96户村民中至少有80多户村民的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有个别户达到7-8万元以上。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产业支撑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是从根本上解决马尔康县贫困面貌和大骨节病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从2007年起,在大骨节病区,引导群众逐步减少禾本科粮食作物种植,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加快开发中(藏)药材,积极发展特色水果,推广种植高原特色马铃薯,全力培植新兴特色产业。2008年,该县依托一批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在县内启动建设一批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牧民增收,进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率先在马尔康镇等4个乡镇的易地搬迁区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面积达2004亩;投资20万元,实施了产业扶贫种植青稞项目2000亩,总产量达480吨;投资20万元,引进马铃薯新品种102.5吨,完成种植500亩,总产量达1250吨,较本地品种总增375吨。集中在公路沿线乡镇实施反季节蔬菜项目6000亩,目前销售总量达2.73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03万元。还在白湾等乡实施特色水果种植项目916亩,栽种61300株果木。
      现在,该县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水平,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同时,还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逐步增强全县农民科学种田意识。有更多的村寨开始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支撑项目上下功夫,脚木足乡神山村结合本村实际,投入巨资,已建起了400多平方米,可以圈养200多头猪的生猪养殖基地,采取集中繁殖、分户育肥的办法,发展养殖业,增加病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阳光普照送瘟神,嘉绒故里暖如春。从病区群众甜美的言语间、甜蜜的笑脸上,看到了他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热词搜索: 故里 吉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