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时间:2019-03-29 03:19: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京津冀都市圈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其对外贸易发展始终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然后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从战略层面提出了一些增强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对外贸易;都市圈;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被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所证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也是与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分不开的,因此对外贸易曾经一度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当代对外贸易还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该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作为国内经济发展三大领头羊之一的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程度还相对落后,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必要从战略高度进行审视和规划,提升京津冀地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一、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贸易发展程度不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2010年,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86.4亿美元,占全国总贸易额18.5%。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10881.6亿美元,占总贸易额48.2%;“珠三角”地区7510.8亿美元,占总贸易额33.3%。京津冀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65%,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为85%和77%。从对外贸易发展程度来看,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程度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由于京津冀地区外贸出口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钢铁产品为主,加工贸易和私营经济不发达,因此京津冀地区的对外贸易在推动产业发展、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所发挥的历史贡献来看,都是远低于其他两个都市圈的。笔者根据2003-2010年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实证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增加1%,会引起经济增长0.2%;固定投资每增加1%,会引进经济增长0.28%;居民消费支出每增加1%,会引起经济增长1.52%。该地区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于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说明京津冀地区没有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2、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以2010年数据为例,北京、天津、河北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为7:3:1,北京的进出口额分别是天津的3.6倍,是河北省的7.2倍。自2003年开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对外贸易额的差距不断扩大。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对外贸易发展非常不平衡。
      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天津、河北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北京经济最发达,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天津、河北两地的对外贸易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河北也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北京、天津之间的经济联系,依托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带动本地对外贸易发展。
      与此同时,北京和天津市在对外贸易中呈现出明显的贸易逆差状况,尤其是北京市,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这反映了北京市和天津市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出口竞争力比较弱,进出口发展不平衡。从长远看,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
      3、产业结构雷同,外贸产业竞争多于合作
      贸易问题的背后是产业问题,京津冀地区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基本上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产业协调和规划,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布局。
      北京市出口的商品主要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天津市出口商品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同样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主要也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方面,这和北京的主导产业就产生了冲突。在进口商品中依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唱独角戏,该类进口产品为北京和天津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但是两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现象,会导致内部竞争的加剧阻碍区域内部的经济贸易合作。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河北也比较重视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发展,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是钢铁和金属制品,虽然钢铁是河北地区优势产业,但该地区仍需要大量进口钢铁,这说明该地区钢铁的质量不容乐观,需要出口钢铁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效率避免浪费。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使得产业链不能充分延伸,整个区域内难以形成明显交叉互补、凸显优势与特色的区域分工格局。表现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都是在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如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有主导地位。这导致了该地区内部分工不明确,引起激烈内部竞争、造成资源浪费。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严重阻碍了京津冀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而且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不良影响。
      4、私营和外资企业比重低,出口加工贸易欠发展
      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在比重很小。
      北京市进出口贸易以内资企业为主,其贸易额约占总贸易额的77%。内资企业主要包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其中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占内资企业贸易总额的89%。
      天津市是利用外资较多的地区,但对外贸易中也是以内资企业占主导地位。其中集体企业对外贸易额居首位,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最后是国有企业。并且出现国有、集体企业出口的份额在逐步减小,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不断增加趋势。
      总体上看,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出口企业构成以国有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所占份额相对较低。以外商投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不发达,导致对外贸易在带动就业和活跃市场方面作用不明显。   5、国际服务贸易欠发达
      京津冀地区在旅游业、运输业等服务贸易领域具有较为雄厚的资源和基础,但是相对于货物贸易的规模,该地区的国际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不充分。相对来说,北京地区服务贸易较其他两地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但三地的服务贸易发展很不平衡。2010年,北京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417.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实现贸易顺差83.70亿美元。2010年河北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4.6亿美元,仅占全国进出口服务贸易总额的1%。天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011年达到146.2亿美元,规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居第七。
      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差距较大,这对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分工合作将产生不利影响。北京地区虽然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可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更好地带动河北、天津两个地区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根据“木桶原理”,这样存在“短板”服务贸易不利于京津冀地区整体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京津冀都市圈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探讨
      1、从战略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是被国家赋予厚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其中北京还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天津滨海新区是新形势下国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窗口地区之一,伴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没有理由不充分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充分借鉴国内和国外对外贸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深化贸易体制改革,培育和扶持各类贸易主体,加强地区协调,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外贸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链,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促进技术创新、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2、加强区域协调,建立合作协调机制或机构
      珠三角地区的对外贸易是在广东省的统一协调管理下发展起来的,而长三角也建立了诸如“十六市市长联席会议”的协调机制,统一协调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而京津冀地区在协调发展方面组织化程度最低。相对而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长三角以上海为首,珠三角以香港为标杆,其他城市在产业发展上都主动向区域中心城市靠拢和接轨,接受其资金、市场和技术的辐射,形成了有效的产业链。而京津冀地区向心力较弱,北京和天津作为两个特大城市,产业结构雷同,相互排斥感大过相互吸引,对河北地区而言,这两个大城市不仅没有发挥经济辐射效用,相反在人才和资源方面长期发生“空吸”作用。三地的协调发展虽然多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没有发挥有效地优势整合。
      在未来的京津冀都市圈的视野下,三地必须加强省际协调,从战略高度开展战略规划,在具体的规划下统筹产业发展,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和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外贸产业。可以考虑参照长三角地区建立京津冀地区的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除了省级行政首长参与,涉及到的各个地级行政首长和议程中将要讨论的具体领域相关的职能部门领导也一同参与,并设立日常研究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会议秘书处,提高会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提。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比较明显,造成了市场分割和商品流通壁垒,阻碍了京津冀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难以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难以取得规模经济优势。
      因此京津冀三地要着眼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协调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尽最大可能共享各种资源、设施和市场。北京市应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我国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业中心、旅游业中心和文化中心,继续把钢铁和石化等重化工产业转移到河北省去;天津市以现代制造业、物流业和对外贸易为主导,建设我国北方的汽车制造、精密机械制造、船舶制造中心和航运中心,可以一定程度发展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加工贸易;河北省在重点发展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和京津地区产业配套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及服务业基地和都市农产品产业基地,在沿海地区可以一定程度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
      京津冀三地要树立合作和服务的意识。北京在建立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河北和天津的金融服务和技术转让;在发展旅游业和都市农业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河北和天津的市场引领和技术服务。天津市在发展航运业的时候,要重视对河北和北京企业的服务;在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时候,有意识地把一些制造环节布局到河北省。河北省要积极承接北京和天津市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和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某些环节,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也要和北京、天津协调对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供应等方面注意和京津协调。
      总体来看,要统筹考虑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北京市在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技术服务、教育文化产业,天津市在加工制造业,河北省在原料工业、重化工业、农业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区域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合理的产业结构。
      4、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伴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迁,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和优惠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的机遇已经过去,因此京津冀地区发展对外贸易难以在复制珠三角或长三角的模式和经验。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培育各自的优势外贸产业。京津冀地区在软件业等IT相关产业、旅游业、教育业、运输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国际贸易,将是京津冀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北京应该利用其政治、经济、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寻求外部资源、资本、技术来源。应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并将其作为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增强核心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升级;充分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加强跨国合作,吸引其在北京设立服务外包中心,带动出口导向型的服务加工贸易;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发展外包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外包;扩大文化贸易,重点发展内容产业和版权贸易产业;引进国际知名服务机构进驻,提升北京核心服务供给能力。   京津冀地区经济基础雄厚,金融机构集中,应进一步推进北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国际服务贸易。京津冀地区长期缺乏便利的上市融资场所,是造成民营企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应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设立为京津冀和北方地区服务的投融资市场,这不仅是建设世界城市所必须的,也是为区域经济输血和加油的重要设施。
      此外,京津冀地区旅游业资源丰富,有必要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强整体推介宣传,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贸易。同时京津冀地区著名大学很多,教育实力雄厚,有必要大力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吸引国际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进修。京津冀地区拥有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等优良港口,在发展国际运输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有必要在统一整合的基础上,建设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中心,大力发展国际运输服务贸易。
      在发展这些服务贸易的时候,京津冀三地要加强协调,把价值链中不同环节合理布局到各个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北京和天津应重视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某些环节,例如高端制造业的零部件制造、运输业的仓储和流通加工环节、软件业外包业务、都市农业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等布局到河北省完成,以便于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总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498-501.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 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96-399.
      [3]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G].2010(01):98-110.
      [4]孟祥林.京津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07):1-5.
      [5]常兴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7(08):28-37.
      本文属于北京市人才强教中青年骨干人才项目研究成果,并受“北京市教委2011年度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京津冀地区贸易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学术创新团队(编号:PHR201106139)”资助。
      作者简介:
      刘崇献,经济学博士,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
      张楠,现就读于北京物资学院2008级国际贸易专业。

    相关热词搜索: 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探讨 京津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