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什么意思

    时间:2019-03-20 03:31: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作文志>>      高中作文有5大主题面,分别为:挖掘生活感受,激发辩证思维,思考成长成功,珍爱美好事物,评论社会现象。这些主题面切合高中生的一般阅历以及思想水平,而各省市历年来的高考作文无不是由这5个方面来拟定题目。“花神咖啡馆”这个栏目,正是从这5个主题面入手,帮助读者梳理各个主题内在的层次、要素,尤其是在每个主题上提供一些与人生、写作紧密相关且更为深入的探讨。每一期的栏目都将渗透着真挚的人文情怀,对个人生活有些珍贵的启发,对提升写作更会从根处给我们以源源不断的推动。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高考作文题:
      2010年:湖南卷“早”,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重庆卷“难题”等。
      2009年:安徽卷“生活给我智慧”,四川卷“熟悉”,湖北卷“站在________门口”,重庆卷“我与故事”等。
      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重庆卷“生活在自然中”,浙江卷“感受城市或乡村”等。
      这些题目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密切相关;二是没有明确地指明需要写作的对象。写好这类作文,不仅需要我们平日里有着细心的观察,更需要对平淡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平淡的感受,而这便是高中作文的第一个主题面:挖掘生活感受。
      写作之所以高于生活,某种意义上正因为写作是对习以为常的日常感受进行否定,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本世界,提供出鲜活而极富个性化的视野、感悟等等。感受是全部生活的前提,也是高中作文其他主题面的基础,而如何理解和挖掘“关于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感受”便成为我们提升写作的第一个步骤。这正是本期要讨论的话题,我们不打算对生活中值得品味的事物一一加以评述,生活世界无限丰富,这种努力必将是徒劳的。我们提供的是思路或者方法,是“渔”而非“鱼”,或许你的写作从这里将获得一个全新的开始。
      
      ■对话>>
      
      对话《山西文学》编辑
      青年诗人孔令剑先生
      
      苏鲁(以下简写为苏):很多同学在写作时都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只能对生活中的见闻进行简单的记录,对事物的感受和表达都局限在很日常的层面,对此您怎样看?
      孔令剑(以下简写为孔):在对话开始之前,或者说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小事儿,也是有关教学生作文的。
      差不多10年前吧,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有人找家教辅导作文,找到了我。费用很高,比一般的要高很多,所以我不但很快接受,而且讲起来十分卖命,滔滔不绝,用尽浑身所学。讲了一段时间,我都有点初为人师的飘飘然了,结果有一次,有个同学周末没事和我一块儿去,他想听听我到底讲些什么。去了之后,我照常发挥,他和孩子一块儿听,大概只用了半个小时吧,孩子还在一如既往地听,我的同学却睡着了。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我怀疑那孩子能不能听懂,我反正云里雾里的。
      这件事对我打击挺大,现在说起这件事,我认为最起码能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那家大人的钱很有可能白花了;第二,我这人当老师不怎么样,最起码教不了作文;第三,你找我来对话肯定是在冒险。
      苏:呵呵,冒险就冒险吧,毕竟那是10年前的事儿,这10年您多少会有进步的。我是说您在传授经验这方面。
      孔:但愿吧。不过你说的这种现象,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弄明白写作是怎么一回事。你这里用了一个词儿“日常的层面”,我个人觉得,写作首先是由日常层面入手的,没有这个写出来的东西不扎实,也不鲜活,但是仅仅局限在这个层面,就不能写出好东西,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非日常”的东西在,你是不是要说这个?
      苏:没错,那么您认为日常的和非日常的这种东西,或者说感受,在文学创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孔:一句话可以说明白――日常感受是文学创作的源头,非日常感受是文学创作最终要达到的地方。
      苏:能否举一个您创作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孔:例子很多,随便举一个吧。今年2月份的时候,春节前,我从单位下班回家,看到路旁的水果摊上有甘蔗卖,其实已经卖了很长一段时间了,那天我却突然有了买一根来尝尝的冲动。甘蔗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而且只有过年才能吃上。我想尝尝,这是表面的,或者说很日常的一个诉求。但是,当我回家去吃的时候,发现味道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让人留恋,再加上啃的牙疼腮帮子疼,那点美好的感觉一下子就破坏了。这就让我很感叹,就想写一首诗。这首诗我写了三四遍,题目就叫《甘蔗》,最终是这样的:
      为什么总要回到过去/深紫色的童年。在根部/贮藏一生所需的养料?/那时天空没有牙齿,只有/嗅觉在风中引导。/只有云的舌头在远远品尝/美好的时光?快乐在每一天/总是向两侧倾斜,而正午/从未失去前进的方向?/还是我已经在平常事物里/把发现的心丢掉,却被许多人/牵引着,一步步走向变异的糖浆?
      那么大家看看,这首诗和我前面讲的事情有多大关联呢?且不说这首诗的质量如何,单单从它成型的过程,就能说明问题。至于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我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苏:最起码我读这首诗,觉得还是写出了一定的人生感悟,而不是就事论事。那么,这种非日常的感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您是怎样把握它的?
      孔:这种感受我认为是写作的必须,是显示出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标杆。最起码我的作品中不能缺少这样的东西。
      苏:那您是怎样把握它的?
      孔:我的把握很简单,就是让它自己溢出来。当然我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努力地把那种日常的事件或者感受尽量淡化,做底色处理,那么显现出来的东西才会清晰。当然目前来说,我的功力还比较有限,就像张无忌刚开始练太极,只能记住一些招式。
      苏:您是说您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把握它,把日常的去掉,非日常的就会显现?
      孔:在具体写作时目前我能采取的手段是这样的,至于非日常的那些,说它自动呈现是有些轻易,在这背后,则是一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多读书,多思考,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时,才会不自觉地用到。
      苏: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思考也是十分必须,可是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对一般的同学来说,您觉得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非日常的感受?
      孔:如果这样来考虑的话,我倒是想起了高中时语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同等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向生活学习。时间是线性的,同一时间你只能做一件事情,也就是说你的生活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你能从中获得什么,获得的多与少,完全看你用不用心了。用心了,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心灵的媒介,才会饱满地涌出来。
      所谓的日常和非日常,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划分,一切是日常的,一切也是非日常的,为什么?因为每个人虽然身处社会之群,说到底,还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个体永远存在,许多事情就都不好说了。
      苏:今年天津卷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的世界”。如果您来写这篇作文,您会写什么?
      孔:你是说我也在考场上吗?
      苏:对,您就是一名考生。
      孔:说实话,我还真的一下想不起来,这个题目太大了,有点空。可写的东西很多,却一时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苏:时间有限制,字数有限制,不写就没有分数。
      孔:这么多限制在,我真的不会了。你看,我说你别和我对话吧,说了半天我也不会写作文,哈哈。
      
      ■主笔>>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苏 鲁
      
      世界就在那里,它从不开口介绍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眼中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倘若他看到的世界平平无奇,那么大抵可以断定这个人也是庸常的。因此,丰富我们的日常感受,并不只是量的积累。即使一百次地看清一棵草,一个庸常的人也不会看到这棵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不会遐想到“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丰富日常感受,实际上是要超越日常感受。面对同样一个世界,用一种“非日常的眼光”去穿透和审视它,而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真正的人文精神和诗性情怀。
      人文精神,就是要超越我们的日常需要和利益、具体的身份和处境来思考“人之为人”,以及相应的意义追问、价值判断、立场抉择等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尘世漠然处之,而是要更真实地看清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匆匆百年之后又不可逃脱地被驱逐出去,无论你经历过什么都会逐渐平息下来并且永远地消逝,成吉思汗都久已逝去更何况我们呢?浩瀚的宇宙中,人的生存如同一个火花刹那闪现,这不是一个最令人惊诧的事件吗?我们的生存承担了何种使命?要去往哪里?这个惊诧便是人文精神的根,它推动人类一代代地不断去探寻自己的尊严与价值,诞生了那些彪炳史册的思想家与诗人。超越我们的日常感受,就是要学会用思想家以及诗人的眼光去重新感知这个世界。
      由此,麦子便不再是用来做面条和馒头的粮食,而是将自己的脚深深插入大地,将自己的芒遥遥指向远空,决绝地攫取一个位置并扣住命运的姿态;乡村便不再是泥泞的街巷以及破落的茅草房,而是人类心灵在亘古流浪中对家园的渴望,在游离漂泊中对根基的祈求。
      站在人声鼎沸的商业街上,如果你是一个购物者,你的注意力通常会在各种店面的打折海报以及橱窗展示的衣物上;如果你是一个小偷,你的注意力会在人们手中的提包以及鼓鼓囊囊的口袋上;如果你是一名清洁工,你的注意力则会在地面上。正如在家中是儿女,在学校是学生,尽管我们以不同的身份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却并不因此便对生活有了更独特的感受。而当你直面自身,作为一个保持着对生存的惊诧和敬畏的“人”去感受这条商业街,你便会注意到一个游客的脸上躁动不安的喜悦以及游离不定的气质;你会看到人们的五官因为价值的盲从和雷同而渐趋模糊,从而意识到一种面具化的生活并心生寒意;你会发觉土壤、雨水、牛羊这些小农社会的因素在几十年前还是我们生活的面孔,如今人们却已离大地远去。
      人文精神的流露便是一种诗性的情怀,真正的诗性与青春期的感伤无关,更与修辞练习无关,而是消解我们的日常惰性并对那个惊诧一再地进行回应。诗性的生存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相去甚远,它超越了陶渊明式的修身养性、明哲保身,而要求我们在一切细微处去敞开关于生存的秘密。
      海子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你感受到植物和雨水的幸福了吗?生活当然有它日常的向度,然而这种植物、雨水般的幸福却时时向我们发出召唤。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唯有超越我们的日常感受,唯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商榷>>
      
      让自己的潜能
      释放出更多的激情
      ○童话作家 周莲珊
      
      苏鲁认为:“诗性的生存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相去甚远,它超越了陶渊明式的修身养性、明哲保身,而要求我们在一切细微处去敞开关于生存的秘密。”
      实际上,我们生存的世界,已经远远不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诗人笔下的浪漫田园情怀。当你一步一步走进更深厚更肥沃的土地,在你回眸的一瞬间,你就会越加嗅到我们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商业化,人也生活的越来越现实。
      每天早上,乡村的人们也和都市生活的人们一样,形色匆匆。或者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田园耕种,或者从此开始做一个异乡人,或到思想的彼岸去流浪,或开始在此岸徘徊。
      诗意地栖居,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游离生活的漩涡,而是应该面对现实,去用更高的生存技巧去冲浪。大浪淘沙,才会洗涤自己的灵魂世界,让一个哲人或者思想者,开始构筑精神的城堡。在诗人的世界里,闪光的思想,伟大的主题,也许你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而当你冲破生活的枷锁,游刃有余地驾驭现实时,你也许才是生活的强者。其实,只有真正地释放出自己的那份激情,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做生活的强者,才是一个诗意地栖居者,才能写出生活的最好一首诗!
      一个有激情的诗意地栖居者,往往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一花一世界
      ○清华大学博士后 牟世晶
      
      其实商榷也是不敢当的,不过是以文字表达着各自的情怀。
      人生天地间,有生必有死,生死相依。生命的消逝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虽有“顶天立地”“忆往昔”的气魄,最终也不过仍是黄土一�。因此相对于个体之必死性来说,生、如何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也就有必要“看清活在这世上是怎么一回事”,理清生命的脉络。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要“看清”要活得明明白白却又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因为中国人向来以糊涂为追求――难得糊涂。糊涂地面对世界、糊涂地面对他人、糊涂地面对生活。因为过于的“看清”“看透”,所导致的只能是弃绝――弃绝这个世界、弃绝这种生活。一方面,了然于世界的真谛、人生的真谛、生活的真谛,也就自然不会有上下之求索;另一方面,过于清晰透澈的生命痕迹也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要“看清活在这世上是怎么一回事”,则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诗人情怀,为此才能超越日常生活。仔细读来却不能不有一种奢求之感。日常之人过活着,仅仅为着活着,计较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计较于股市、楼市的沉浮,计较于……因为这一切都与他们的个体生命息息相关,因为这里有着他们的心血、有着他们的期许、有着他们的梦想……如此来看,日常之人又如何能够超然于日常呢?人人都有着梦想与抱负,却不堪现实之冲击。常人自愿或不自愿地沉沦。自愿者沉沦着,甘之如饴;不自愿者沉沦着,无奈锻筑面容。
      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诗人、成为思想家,以诗人、思想家的姿态面对人类自身、面对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又不可不奢求这一非日常的姿态,以一种新的视角、非日常的视角、以诗人思想家的锐利目光去触及日常生活中那为日常之眼所忽视、所鄙夷的卑微之物。也许唯如此,才能寻得日常生活的别样色彩、别样意义。
      生活中的诗意
      ○青海省大通县第六中学学生 朱紫嫣
      
      人的一生,刚好能够缩短成一首诗歌的长度,如前人所言,这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长度而是宽度。我们在意每一行的字数和含义,目的是为自己写一首好诗。而好诗的标准,则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是其中蕴含着的情感。与作文不同的是,作文可以整篇完成后再做修改,而诗歌是写一行要有一行的深度,写一行要有一行的故事,写过的,则不能再修改,否则就绝不是一首浑然天成的好诗。这说明,诗意散发在人生的每个角落,就如每行诗文都有自己不同的韵脚。
      苏鲁说的好,真正的诗性与青春期的感伤无关,而是一种对瞬间的捕捉,不在于美丽得多么惊艳,而在于真实的触碰和真心的体会。这样,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就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到,很多东西是靠悟性,而绝非经验。苏鲁谈到超越,这正是诗意的由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验,这诗意代表的是人文精神的传达和流露。而诗意是什么?有人说,花朵和太阳是诗意,梦想和汗水是诗意。那么困苦和灾难呢?那些看似不美好的东西呢?诗意如生活,其实是一只多味的瓶子,里面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美好的,是诗意,不美好的,仍然是诗意。
      不知是谁说的,千万人从身边走过,我却只听见你的脚步,因为别人都踏在大地上,而你踏在我心里。一个人对于爱情的专注是诗意,但如果,他将这专注放开,渗透到世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他就是诗人。我们的超越是由小到大,有窄到宽。每个人一定都有诗意情怀,只是太过狭隘的情怀容易被生活的琐碎所掩盖。当一个农夫忙于割麦,他一定不会觉得麦子有决绝地攫取一个位置并扣住命运的姿态。但是他疲倦休息的瞬间,也许抬头就会觉得,麦地的金黄是美丽的,虽然这美丽饱含着丰收的喜悦,但它已足够诗意,只是缺乏更恰当的文字来表达。

    相关热词搜索: 栖居 诗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