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沉重的反义词【沉重的不知】

    时间:2019-03-18 03:27: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对于今天青年一代的某些“无知”,我是劝过扼腕之士的,不必过于叹息,也不必忧天将倾――比如说现代的“粉丝”,只知发人一笑的周立波,而不知五十年前写下《山乡巨变》的大作家周立波,这是属于一代自有一代的偶像吧!又比如留于美长于美的郎朗,在白宫弹奏《我的祖国》,他只知道旋律之优美,而不知道这原来是《上甘岭》――一部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的主题歌,这又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知”吧。所以是可以理解,也应当释怀的。
      但有一类“不知”,似乎就很难“释怀”了。比如沈阳的青年,不知道“九・一八”那天警报长鸣究竟是为了什么;又比如北京的影星,惊问“卢沟桥在哪里?这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再比如南海的学子,人人都知道家乡出过一个拳打天下的黄飞鸿黄大侠,却不知道他那里更出过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思想家康有为“康圣人”……
      就在不久之前,中国社科院的学者于建嵘教授曾陪同一位出自名校的法学博士参观北京的宋园美术馆。始料未及的是,在新落成的遇罗克烈士雕像前,这位法学才俊却迷茫地发问:“遇罗克是谁?人们为什么给他献花……”遇罗克是谁?四十多年前的浩劫中,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青年,因为一篇《出身论》直指横行一时的封建专制主义,结果被宣判死刑。遇罗克之死,是十年动乱“无法无天”的一个典型,我们不应当忘记他,就像不应当忘记张志新一样。一般的人,“不知遇罗克”也就罢了,但一位“法学博士”,却不能“不知”――不知,他怎么铭记中国法治史的血的教训?怎么理解今天法制建设的极端必要性?这位法学博士,也许精通《汉谟拉比法典》和《拿破仑法典》,然而他连遇罗克案都“不知”,那就很难说他读懂了一部中国宪法……
      当然,类似的“不知”并非孤例。两年前,笔者有幸与一位财经专业的青年副教授相聚。因为是“财经类”,所以特地提到了顾准。未料这位经济学者同样是一脸茫然,差一点要问出“顾准是谁”来。
      顾准是谁――同样的,一般的芸芸众生,也许可以不知道;但惟独一位财经副教授,他却不可以“不知顾准”――不知,他怎么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来龙去脉和来之不易,更如何知道为了要坚持一个哪怕是经济学的常识,那是不但要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更是要有为之牺牲生命的铮铮铁骨的呀!
      难怪清华的百年校庆,当年“井冈山造反兵团”的蒯“司令”也来了,照样被围堵,被合影,被“签名留念”。今天的清华学子,“不知”这人是谁,还以为他“也是一个杰出校友”,甚至是“一任校领导”呢!但这能怪清华的学子么?
      
      编辑提点.
      人们一说起传统,总以为指的就是中国的古典传统文化,其实,就今天而言,中国文化的传统至少指三个历史阶段:一个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古典文化传统;一个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传统;还有一个就是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化传统。越远的我们越了解,越切近的反而越生疏,这样的选择性失忆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其实中学生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古代、近现代的作文素材使用很多,而当代史特别是上个世纪后50年的历史素材使用很少――不论是做学问还是作文,都亟需补上这一课。

    相关热词搜索: 沉重 不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