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后现代视野中的教育目的初探】 中国后现代话语

    时间:2019-02-20 03:29: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后现代教育目的的主张和对现代教育目的的消解,给我们打开了透视教育目的的一扇窗。后现代教育目的找到了现代教育目的身上的顽症,而且试图去寻找解救的处方,但后现代教育目自身却仍存在问题。后现代教育自身的局限与困境使得其无法最终超越现代教育目的。因此,在对教育目的构建时坚持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后现代;哲学;教育目的;启示;反思
      
      后现代主义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是一种以反思、批判和否定近现代文化、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解释世界为特点的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解当今社会文化趋向的方式,它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现代教育也产生了冲击与震荡。因此,深刻剖析后现代主义,准确揭示其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与质疑,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后现代教育目的的基础
      后现代思维方式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及“平等性”等等,这种思维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复杂性、丰富性。该思维所体现的对“平等”的新认识和对“主体性”问题的重新认识,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础。
      1.后现代思想体现了对“平等”的一种新的认识。
      一般而言,“平等”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同质的平等,也就是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多样性的对象。一种含义是指异质的平等,即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对象。“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其核心思想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观。”后现代主义认为不存在具有普遍本质的个性,强调维护学习者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反对从单一理念出发去关照世界、解释世界的做法,宜称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存在千古不变的教条,主张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多种的可能性。
      2.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问题的重新思考。
      后现代主义眼中的“主体”是具有流动性、生态性和创造性的主体。主体的流动性是指后现代主义不再把主体当作是非历史性、固定不变的实体或状态,而是随着社会网络的变迁而不断地被创造和生成。后现代主义强调主体的生态性,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去除人的简单规定性,恢复人作为一个具体的主体的本来面目,使人从抽象的主体回归到具体的主体。主体的创造性,是指人不单是作为社会产品的存在,而且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所处的环境做出自由反应的、具有真正创造性的存在。
      由于基础的基本一致,因此,虽然后现代各种流派众多,但其教育目的呈现出相对一致的价值取向。
      
      (二)后现代教育目的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解构与启示
      “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有助于我们反思和重构现代教育目的。
      1.应重视人的不确定性,反对人的各种形式的预设,教育目的是人的个性发展、自然发展。
      “在后现代教育目的中,没有真善美化身的人,没有柏拉图式的哲学王的形象,投有高大全;只有多层面的、复杂的、活生生的、自相矛盾的、自由的特殊个体,他没有任何限定性,不断的自我构建,创造出自己的本质。”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人只有生成的随机性和不可确定性。
      现代的教育目的却是以培养“完人”与“全人”为目的的。故而,现代教育总是在追问,培养出来的人是否能达到某种要求,而不是关注培养出来的人是否依然具有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丰富与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解构瓦解了现代教育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作为现代性宏大叙事的一种类型,培养完人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教育仍然可以注重学生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强求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教育目的应具有更大包容性,培养有“个性”的人。
      2.应重视差异个性多元,反对本质权威一元。
      后现代主义者都反对权威、本质主义,认为“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被理解”。在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看来,学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综合,也可以分科,可以开办以两门学科或活动为主的特色学校,也可以遵循各种不同的传统,对于学校教育目的应采取比较宽泛的态度,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目标;而面对着具有如此丰富性、多元性的学生个体,教育应尊重他的禀赋,而不是去消减它。
      在教育目的上,现代教育目的多是统一对所有受教育者的要求,趋向于用标准化指导和规范学生。受完人教育目标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一味强调要培养完满的、理想的人,却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强调个性服从个面,差异服从统一,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个性的泯灭、创造性的抑制。后现代者对差异与个性多元的重视,启示当今的教育目的要关注不同人群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要求,提倡培养有差别的个体、培养特殊人,重视不同的文化差异,反对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地方教育目的的文化霸权。教育决不能培养整齐划一的学生,它应该遵循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帮助人成长”的任务,教育内部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
      3.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教育目的,重视生态意识,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
      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内在关系的观点对现代教育目的的影响亦是巨大的。后现代教育者提出生态教育学,主张人、自然、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通过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教育者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与占有欲,从而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的秩序。
      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高扬了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理解为统治和被统治、改造和被改造、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人类无限地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环境和生存平衡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地球正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于人类生存。更为严重的是,人对自然的支配却反过来导致了物对人的役使,使人沉溺于物欲之中,丧失了精神的追求。面对这种状况,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及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引导人们重视环境与生态意识,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真正和谐的关系,发展可持续战略。而在这 一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对主体的哲学思考则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我们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中可以看出,它本着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原则,力图打破现代完人教育中“完人”这一概念对人的发展的限制及其中所隐含的权威话语,并将教育目的置于千变万化的生活世界、置于开放的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目的具有了生成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三)对后现代教育目的的困惑与思考
      后现代教育目的找到了现代教育目的身上的顽症,而且试图去寻找解救的处方,但后现代教育目的自身的局限与困境使得其无法最终超越现代教育目的。
      1.后现代教育目的坚决反对现代教育目的中的理性思维,然而后现代教育者所坚持的彻底反理性主义的立场,虽然有其思想的根源 现实的基础,但就其理论来说,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首先,他们片面强调否定 差别,排斥肯定 同一的理论思维,是一种非辨证的思维方式,J・马什对此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肯定 同一和在场没有否定 差别和不在场就不可思考,那么反之亦然”。其次,就后现代教育者的反理性立场来看,存在着以理性的方式来批判理性的悖论。J・马什指出:“后现代理性批判中蕴含着自我参照性的悖论”。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并不能避免“给出批判的理由而又不陷入行为和旨义,操作和陈述之间的操作矛盾”,因此可以说,“在后现代理性批判能够摆脱理性基础之前就破坏了它的基础。”从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思潮的种种困难与悖论来看,它并没有根本解决以往的反理性主义所面临的同样的困难与悖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2.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反对现代教育目的中的永恒性、普遍性和一劳永逸,试图超越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但它自身何尝不是一种本质主义:它只是用自己的目的去代替和消灭现代教育目的;它是开放的、包容的和可对话性的,却对现代教育目的采取彻底摧毁、压制的态度。不管后现代教育家承认与否,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将自己的话语看作永恒真理的倾向与企图。”教育目的的建构并不是从一个理想走向另一个理想,而是应当立足于现实,结合目前教育发展实际程度和所处的历史境遇,将教育目的理想作为一种追求,用现实的教育目的指导教育实践,充分尊重来自教育目的内外部的冲突和危机,不断的完善、丰富自身。
      
      3.后现代教育目的主张多元化、差异性,提倡倾听其他的声音,然而后现代却反对达成任何共识,导致了各种目的之间的混战。后现代教育目的观要求我们多视角、多向度的分析教育目的,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文化教育近视。但多视角、多向度并不是折衷的多元教育目的论,折衷的多元教育目的论让我们无法在特定的情境下确认哪个或哪些更为合理,也无法提出一个或几个指导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目的,“人们就只能在变化频繁的现象之流中漂泊不定,成为反复无常的现象的奴隶”。教育目的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视角多元化。而是在于提供新颖的能洞穿问题实质的视角,以便引起我们对现代教育目的的反思,揭露那些迄今为止我们一直没有发现的或被压制的关系。后现代教育目的中的“什么都可以”的理论极有可能将我们引向教育目的虚无主义或绝对的相对主义。
      结语:后现代教育目的的主张和对现代教育目的的消解,给我们打开了透视教育目的的一扇窗。但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意味着现代性的真正失败和穷途末路,而只是意味着现代性存在着大量有待改进的余地。后现代教育目的找到了现代教育目的身上的顽症,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试图去为现代教育目的寻找解救的处方,但后现代教育自身的局限与困境使得其无法最终超越现代教育目的。因此,在对教育目的构建时坚持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关热词搜索: 目的 初探 后现代 视野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