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打开一扇明亮的习作之窗]

    时间:2019-02-09 03:22: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作文就是一种体验,一种让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与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不断获取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认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习作。语文教学应努力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因为美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体验、感受生活情趣,抒写自己的体验,作文就从阅读中走来。
      【关键词】新课标 习作教学 探索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历代真正的语文教育学家,既重视文本的诵读,更重视生活经验的积淀。荀子明确主张读书应“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读书和人格的构建与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在先贤们看来,感悟、体验可以对学习产生直接的作用。作文就是一种体验,一种让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与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不断获取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认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习作。
      
      1.解读课内作品,体味语言魅力
      
      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逐句玩味”,又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中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语文学习规律来看,小学生学习语文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就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朗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功夫的应该是把课文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
      1.1情境渲染,感受语境,读出美感。叶圣陶先生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轻易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谴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设置情景,从而让学生走进去感受其内在的美与韵味。如《颐和园》一课展现的是古都北京一座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巧夺天工的建筑美,在引领学生看完录像,学生自主学习时,谈到长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长。教师相机引导,配上古典音乐,范读描写长廊的一节,使学生感受到,原来颐和园的长廊之所以“有名”,不仅在于它的长,还在于那横槛上的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可见前人的智慧;两旁栽满的花木定会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再加上从昆明湖上吹来的微风,所见、所感、所闻,怎能不让人“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是一种完美结合的美。于是学生再次阅读时,便不再是理性的数字描绘,而成为深受感染的声情并茂的赞美。那么,读时心到,感悟于胸,写作时在倾吐中共鸣,自然发出蓄于心中的情感和语言来。
      1.2巧妙点拨,启迪思维,读出智慧。学习是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行为,思维的过程,即摄入的信息与原有知识储备即表象积累快速结合并形成较系统的内部言语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知识的再现、加工和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的积累将是作文倾吐的基础。
      1.3斟酌字句,品味语言,读出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谈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时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比如《鸟的天堂》一课中讲到榕树的“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时,教师可以抓住“垂”和“卧”字,请学生反复诵读前后的语句,品味出巴金先生用字的精妙:一个“垂”字既展现出榕树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又呈现出榕树姿态的优美;“卧”字表现出大树的柔美与有趣,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审美。课后请学生观察周围所见的树木、花草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说与大家听,写出来刊登在本班小报上,给这期的小报取个好听的名字。
      郭沫若说:“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诵读只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感悟与创造才是目的,才是结果。学生在读中吸纳滋养,写时还发愁倾吐不畅、拙言笨语吗?
      
      2.开放课外阅读,感悟生活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都有具体明确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有了大量阅读积累,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学习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读一读《三国演义》,不必强求,可以读少年版的,可以读某些喜爱的章节,当然能读原著最好,然后,师生一同来“读《三国》,说《三国》,议《三国》”,读出《三国》中最感兴趣的章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抑扬顿挫,入情入境;说说《三国》中的成语故事、俗语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有理有据,妙趣横生;议一议《三国》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原来在《赤壁之战》中阴险狡诈的周瑜是一个‘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英雄少年”,“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在课内将“一”举起,在课外反之以“三”,使学生喜爱语文,喜爱读书,让学生在唐诗宋词中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如同背公式似的将他们尘封于心底;让学生在文人墨客身上找到更多的灵气与雅兴,树立起一个又一个至纯至美的立体形象。有厚积,达到薄发还难吗?
      2.1寄情青山秀水。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学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多彩的春天”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去找找山上的春天,看看水边的春天,古诗里的春天,歌谣里的春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迎春花开了,五片嫩黄色的小花瓣伸展开来,仿佛是一张张小脸正冲着我们微笑”;“一场春雨过后,小草上沾了些露珠,使我想起一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从观察、体验到表达,路子不会太远,且只有快乐,少了艰辛。
      2.2关注生活事件。北京奥运,美伊之战,三峡工程,台湾的能源问题……这些新闻、报道都应该成为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一分钟演讲”、“辩论赛”,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一篇篇习作应运而生,《2008,梦中北京》、《假如我是战地记者》……“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
      2.3漫话身边琐事。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赞美生活,父母的亲情,长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这些都是学生们每天都要经历的。只有留心,才会有体验、有收获。曾见一位教师这样上作文课:拿出一元钱问学生它能做什么?学生答:能买一支冰棍,两个本子,或者是几支笔。于是教师请同学们带上一元钱,走出教室,去尝试一下一元钱到底能有多少用处,教师尾随其后。一节课后回来,学生的交流变得热闹了。有的用一元钱买了一只小鸡,打算回家养着它;有的用一元钱买了几个包子,解决了早餐问题;有的把钱给了一位乞讨的老婆婆;有的在广场买了鸽食,喂鸽子……第二天,《鸟儿世界》、《尝试》、《买鸡》等一篇篇情趣盎然的文章呈现出来,有的甚至写出想像作文《我是一元钱》,假想自己的奇遇记。我们不妨以此为例,与学生一同交流:一把伞可以做什么?一串钥匙带给我们什么思索?一首曲子让我们联想到哪个最亲近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学应努力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因为美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体验、感受生活情趣,抒写自己的体验,作文就从阅读中走来。

    相关热词搜索: 习作 之窗 明亮 打开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