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杏林与杏坛【“杏林”\“杏坛”大不同等】

    时间:2019-01-24 03:31: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杏林”、“杏坛”大不同   “杏林”和“杏坛”虽一字之差,但二者指代的内容却完全不同。   “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产生于汉末。 东汉时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董奉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而是告诉患者,在被治愈之后,可自愿在其诊所附近栽种杏树,重症患者种五棵,轻者种一棵。 十年过去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成为当地一景。 果实成熟后,董奉将其卖出,换来粮食周济百姓。 在董奉去世后,附近的百姓便在这杏树林中祭祀董奉。 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多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杏坛”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 《庄子.杂篇.渔父》 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是说孔子聚徒授业,每到一处讲学,其间休息时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人据此将孔子讲学的地方称为“杏坛”,后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北宋时,孔子的后代又在山东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以“杏坛”为名。
      (东日供稿)
      
      有趣的节气联
      一年之中有二十四个节气,以节气为题材的对联不多,但大多很精彩。 这里摘录几则,与大家共赏。
      传说,明代有一文人,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一个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入了“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气,一气呵成,一时成为绝对。 直至近代,才有人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其中的三个节气分别是“惊蛰”、“春分”、“清明”,对仗十分工整。 而另一副近代对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
      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另外一副与节气有关的对联则兼具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 (农历),而且把这两个时间昼夜相平的特点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妙趣横生。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节气联,联语中虽然没有嵌进节气名称,但其写法与节气有关,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屋後 (后) 流泉幽咽洽香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 (风)。”“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这几副对联中的每个字都是9画,上下联各有81画,其书写的方法是从每年冬至 (“数九”的第一天) 开始,每日上下联各写一画,写完九九八十一日,正好到春分。 整副对联写成,就意味着寒去春来了,故而称为“消寒迎春联”。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截至2006年,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上,有10位女性作家榜上有名,格外引人注目。
      首位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女性是瑞典作家拉格勒夫。 她因第一部长篇小说 《骑鹅旅行记》 而成名,此后又发表了 《无形的锁链》、《昆加哈拉的王后们》、《耶路撒冷》 等作品。 1909年,由于“她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位是意大利“小说仙手”黛莱达。 她一生创作有 《撒丁岛的传说》、《风中芦苇》、《灰烬》 等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短篇小说。 1926年,由于“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著作,以明晰的手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且以深刻富有同情的态度处理一般人类问题”叩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
      第三位是挪威作家温赛特。 1911年,她的成名作 《珍妮》 问世,被誉为“挪威文学的里程碑”。1928年,瑞典文学院因她“对中世纪北欧生活的强有力的描绘”而授予她诺贝尔文学奖。
      第四位是美国作家赛珍珠。“赛珍珠”是她的中文笔名。 她长期生活在中国,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并广泛接触中国各阶层人士,创作了许多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小说,如 《大地》、《儿子们》、《分家》 等。 其中,1931年写成的以中国农民命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大地》,引起巨大反响。 她还花了4年时间翻译了 《水浒传》,译名为 《四海之内皆兄弟》。 1938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具有真正史诗气概的描写,以及她的自传性的杰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五位是智利诗人、社会活动家米斯特拉尔。 1914年,为怀念自杀的未婚夫,她写了三首 《死的十四行诗》,抒发自己失去恋人的悲苦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 此后,她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 1945年,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柔情诗歌,她的名字成为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而获奖,并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第六位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翻译家内莉.萨克斯。 1921年,她发表处女作 《传说与故事》。 其主要作品是以欧洲犹太民族在法西斯黑暗统治时期的灾难和痛苦为内容的抒情诗,如《在死亡的寓所》、《无人知道下文》、《逃亡和变化》 等。 1966年,由于“她卓越的抒情诗篇和剧作以感人的力量表达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命运以及她在作品中所反映的宽恕、解脱和渴望和平的精神”而获奖。
      第七位是南非作家戈迪默。 她是南非文坛的泰斗,前期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揭露南非种族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贵宾》、《七月一家人》 等。 1991年,由于“她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描述了在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获奖。
      第八位是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瑞森。 她曾任编辑,为拳王阿里自传和一些黑人作家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 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 等。 莫瑞森因“在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中,对美国黑人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第九位是波兰诗人希姆博尔斯卡。 她创作的诗歌选材非常丰富,既有政治寓言、社会比喻,也有个人的抒情之作,多以朴素的句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女性细腻和深远的见解。 其主要作品有诗集 《我们为此活着》、《结束与开始》 等。 她于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其在诗歌艺术中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第十位是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 她的处女作是1967年出版的文集 《利莎的影子》,代表作是长篇自传体小说 《钢琴教师》。 2004年,耶利内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她用超凡的语言以及在小说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王彤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 杏坛 大不 杏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