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繁荣农村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调研思考_什么促进经济发展

    时间:2020-02-12 09:26: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市位于黄河上游**平原中部,总面积2525平方公里,辖8个镇、1个办事处、2个农林场、82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总人口26.8万人。早在1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时置制行政,汉宋完善管辖,清代设县,是**的古县之一。悠久的历史,给**留下了闪耀中华文明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也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市农村文化现状。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经济优势导向文化积累,推动文化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30年来,**市经济飞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21元,到2008年达到5400元,每年以166元的速度递增,是1978年的45倍。经济的发展为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民富了、腰包鼓了,求知、求乐的愿望日益迫切,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婆娃娃热炕头,一壶浊酒乐悠悠的生活。**市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农民。首先是夯实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自九五以来,全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共巩固创建宣传文化体育中心9个,镇级文化室96个、村级文化体育中心户154个,业余社会辅导员58名,各类体育场地251个,全民健身路径39条,各类体育社团组织1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75人,活动站点32个。积极争取资金96万元改建6镇综合文化体育中心;
    投资75万元维修改造了图书馆,新增了电子阅览室、增添了电子检测设备;
    投资70多万元先后为文工团购置了大型音响及灯光设备,在自治区文化厅的支持下,配备了流动舞台大蓬车,全市形成了以市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以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四级农村文化网络得到了发展。先后建立了峡口镇谭桥村、**镇广武村、陈袁滩镇补号村、瞿靖镇友谊村、叶升镇联丰村、大坝镇沙庙村、邵刚镇沙湖村、小坝镇永丰村8个农村文化示范点。形成了谭桥村示范点100多人的秧歌队,补号村示范点40人的舞龙队,沙庙村示范点70多人的舞狮队,广武村、友谊村、联丰村示范点的农村科技服务、文化广场和沙湖村、永丰村示范点的业余文艺团队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其次大力提升文化档次。**市自2006年以来实施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推动农村文化。一是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大力拓展文化体育中心户,整合镇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活动室等资源,巩固和提高农村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创建成果。

    二是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充分发挥基层文体组织作用,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健身活动;
    争取实施 “ 体育下乡、篮球进村 ” 工程,向各镇村配备篮球架、全民健身路径等体育器材,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三是优秀影片进百村工程。

    全面实施文化部提出爱国主义影片 “2131” 工程和“ 百场优秀电影下乡 ” 活动。保证每月在各村放映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公益放映优秀电影 100 场,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是村村通电视广播工程。

    进一步健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 100% 农户免费收看 8 套电视节目;
    不断丰富电视节目频道;
    创新**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编排,力求使自办节目具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广泛性,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五是开展“美在农家”活动试点。开展绿化乡村、美化家庭、环保进家等活动,突出抓好猪圈、厕所、厨房、沼气“三位一体”生态型沼气的推广应用,满足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需求,改变村容旧貌和农民的习惯生活。六是洁净国道、省道工程。提升农村村庄环境卫生质量;
    加强搞好国道、省道、市道两旁环境整洁,绿化、美化环境,包括塞上新民居建设、集镇建设、路障清理、空地绿化、垃圾清运等。七是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小康社会建设主题,创作、编排一批优秀作品并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

    八是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九是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控和规范,培养新型的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文化消费观念。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结合扶贫、干部包村等活动,向基层组织捐赠政治法律、军事百科、文史知识、科学普及、文体生活、技能学习等方面的图书。十是开展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及农村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技术素质,满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需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进程。

    自2000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每年30场,观众达8万余人次已成为推进我市文化建设的宣传、展现先进文化的广阔舞台。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百花奖文化艺术节,先后成功举办中外明星演唱会,中国杂技家协会赴青慰问采风演出,黄河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现在“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在我市已蔚然成风。文化馆派52名专业文化辅导员常年下乡,直接帮助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图书馆在农村、社区建立了固定的阅览室9个,常年对群众开放。利用信息宽带“三电合一”的平台,让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真正将直观、生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疾病诊治方法、农药化肥使用方法等信息送给各个基层文化信息站点,把科技信息和文化大餐送到广大群众中去。

    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高涨,诸如农民书屋、业余文艺团队等自办文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开展较好的农民书屋有100多个、业余文艺团队42个,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合,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邵刚镇邵南村的民乐班组建7年来,他们演唱的秦腔在**及永宁周边地区频受群众称赞,他们根据身边的好人和好事,自编自演的小品、歌舞在当地群众中很有影响。残疾人蒋中良一直热爱文艺,2003年他和几个文艺爱好者组建了18个人的张岗村“残逢春”自乐班,他们自编自演自费置办家当。蒋中良四处联系搞活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每年组织编写一些宣传党的政策、法律、农民工等方面的文艺节目进行演出,受到了群众欢迎。六年来,已为群众演出了130多场次,群众寓教于乐,蒋中良和他的演出班子乐在其中。蒋中良说:“身残心不残,组织文艺爱好者搞活动,就图个乐子”。邵刚镇东方红村的一部分个体经营户瞄准市场,通过发展劳务输出,跑运输,搞贩运,承包小型建筑工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先富了起来,他们致富不忘家乡人,纷纷出资,捐集3万多元支持本村阵地建设和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村上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秧歌队、自乐班在各村民小组巡回演出。大坝镇个体老板李登军花万元请文艺专业团体为当地群众文艺演出,群众说他致富不忘乡亲,回报精神食粮。

    经济基础稳固,人民生活富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保障;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的发展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

    其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紧密融合。随着我市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文化从以事业为主导转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双轮驱动的格局。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走进叶升镇龙门二队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活动室,除了打球、下棋、读书和看报、看杂志的人,还能看到墙上张贴着近期的劳务信息,这是镇劳务输出协会利用中心户为群众开辟的一条“信息高速路”。队长兼中心户“管家”叶小云去年7月,他看到一条信息后,组织了一批本队小青年到中宁万亩枸杞基地为枸杞打药,每天收入过百元。不仅如此,中心户还是群众交流致富经验的好地方。去年春天,姚桂芳在中心户和队里一些妇女谈论她家的小杂果套种豌豆、油葵的种植模式还能多增加收入的经验后,在她的鼓励下,全队将该模式由3亩一下推广到30多亩,仅此一项为该村农民增加收入近万元。文化中心户还设立了“美德在农家创评活动园地”。村民们推选出20多位“好媳妇”、“好婆婆”、“致富能手”,并配照片张榜公示,集体监督和学习。农民白凤莲有一手葡萄嫁接技术的“绝活”,令村里人羡慕不已。她致富不忘乡亲,热心将技术传授给前来学习的群众。她说,这次虽然被评为“致富能手”光荣称号,但这个称号也许明年会花落人家,因为她明显能感觉到村里互相学习和竞争的氛围越来越强烈,尤其妇女不甘落后,都想成为村里有口皆碑的能人。还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市团委在中心户设立“青年中心”,及时为农村青年培训、就业提供方便和信息。谭桥村社区组织居民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崇尚科学,遵纪守法,明理诚信,改变陋习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活动,成立了百人志愿者秧歌队,编排歌颂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文艺节目,巡回到各村演出,在倡导文明新风的同时,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谭桥村还多方筹集资金购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和体育健身器材,开设了医疗卫生室、信息咨询室、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等,为农民休闲娱乐、获取知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沙湖村先后投资60多万元,购置了电脑、健身器材等设备,建立了电化教育室、科技培训室、治安调解室、青少年活动室等,免费向农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

    繁荣的农村文化,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2008年,**市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4.1亿元,增长12.8%;
    完成农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7.5 %;
    落实粮食播种面积69.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79亿公斤,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荣誉称号,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同比增长9.4%,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争取达到5800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08年**市文化葡萄节当天签约2.68亿元。

    二、**市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尽管近几年来,各级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文化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设施缺失。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文化中心从数量上看不小,但由于近年来市、镇财力困难,全市8个镇影剧院中有大多破旧不堪无力维修而闲置,或挪作他用,村文化室和图书室也已基本消失。文化中心户现存的书籍、文化体育器材几年都不更新,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是文化活动减少。村公共文化活动是农民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镇村一般年初无规划,平时无安排,年终无考核,任其自行消涨。文化活动的开展仅仅局限于每年的春节、元旦、五四、三八等节日,且形式比较单一,对群众的教育影响不大。长久性的文化活动没有,很多农民向往80年代家家有个小广播,全镇组织文艺下乡等活动的日子。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成了产业,市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
    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
    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
    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使农村文化经费十分匮乏。

    四是文化活动人才匮乏。文化站站长都为兼职,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农村缺乏一支长期驻扎在农村的业余文艺人才队伍。个别文艺队伍,有人才,有热情,有社会捐助的设备,也有人请他们去有偿演出,但组织活动,光请人编写剧本,就花去大部分经费,长久以往文艺人才就失去了演出的热情。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转型对农村文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就建立了一整套与传统农业农村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即在集体主义的结构下自上而下的活动模式。这种大集体式的模式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保持传统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农村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原来的农村集体主义的文化结构开始松动和瓦解,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文化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无所适从。

    现代传媒对农村文化的冲击。过去农民接受文化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广播、报刊、戏曲、民间工艺等活动形式。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除了传统媒体外新型媒体蓬勃发展,电视、网络、手机等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娱乐功能强而逐渐成为主导力量。相反以戏曲、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形态日益失去了它的市场,失去了其教育人、激励人、影响人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调查发现存在重一次性投入轻后期管理”的现象。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都能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文化设施有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有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标,导致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无法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对文艺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没有为农村的文艺活动提供长期广阔的舞台

        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必然的要求。

    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的目标管理。市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广大农民的客观要求,在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按照镇文化中心建设标准,加大对镇文化中心建设的指导力度,对有积极性的镇,给予必要扶持。切实抓好对现有镇文化中心的管理和利用,积极建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站点,通过各种现代传播和网络技术手段,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崭新文化传播渠道,让农民群众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更多的精神食粮。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用人机制,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积极争取政策想方设法解决镇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为其文化艺术的进修与深造提供保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工作的新要求。市文化馆积极举办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文学等各种类型培训班,扶持镇文化站及民间艺术团体建设。要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的指导和管理。这批人分散在农村各地,或自娱自乐,或巡回演出,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在调查中龙门村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村里组织的秧歌队,她每场必上,农民热情很高。文化主管部门要配合镇加强管理,不定期地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并每月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要进一步壮大农村文化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文化艺术积极分子队伍,使他们成为当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骨干。要逐步建立农村文化经纪人制度,发展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搞活农村文化服务方式。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量力而行地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确保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政府要运用市场的手段,采取法律、财政、税收等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培养一批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的文化企业,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

    拓宽文化经费的筹集渠道。据资料反映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文化部共享工程专项资金4000万元,补助地方专项资金6.23亿元,计划至2010年共计安排补助地方专项资金24.76亿元。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的文艺活动都采取“市政府拨付一点、镇自筹一点、群众自愿交纳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五点”筹资办法,解决农村文化活动中的经费难题,值得各地推广借鉴。但是,要“走出去,引进来”采取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拓宽农村文化活动发展的路子,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创作,对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实际的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给予重点扶持。全面开展家庭文化、村镇文化、乡企文化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新活动。继续深入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赶科普大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间文艺调演,把先进文化送给最需要的农民群众。在农村中小学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音乐、舞蹈、话剧、杂技、曲艺、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等各文化艺术门类的演出和讲解,使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艺术鉴赏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农村文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发挥文化中心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进而辐射和推动周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兴办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促进城镇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培育镇、村文化市场。把开发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抓紧做好对优秀的特别是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抢救和发掘工作,发展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相关热词搜索: 繁荣 调研 促进经济发展 思考 农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