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破碎”的意义] 细胞破碎的意义

    时间:2019-05-14 03:17: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本文以《宠儿》和《秀拉》为例,分析了“美国式”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对黑人形成自己的“个体”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黑人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破碎”。这种“破碎”体现了美国黑人在面对白人主流文化与非洲黑人亚文化时选择的矛盾。通过展示这种矛盾,莫里森试图说明,在多元化的历史条件下,美国黑人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位置:一方面要立足于非洲黑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必须接受白人主流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
      关键词:“破碎” 个人主义 黑人个体 黑人社区
      
      翁德修在《非洲黑人女性文学》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如果我们剖析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就会发现莫里森无一例外地将她的小说人物置于某个黑人群体之中。”“莫里森经常将小说中的核心冲突处理为人物与给予他们生命力的群体之间的冲突。”那么,为什么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处于与群体的冲突之中呢?
      一、“破碎”:个人与群体的冲突
      对于美国黑人而言,黑人社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其社会意义而言,它是黑人逃避那个“带有压迫性的社会”的避难所。在经历长期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之后,美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黑人聚居区。用杜波伊斯的话来说,“这不过是为了自卫的人口集中——这些黑人居民聚集在一起,只是为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求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和平与安宁”。但就其文化意义而言,黑人社区依靠对非洲习俗、仪式、道德规范的遵循,在美国主流文化的范围内保存了非洲传统文化。从而,构成了一个独立于主流社会的“文化飞地”。黑人社区以其所蕴涵的深厚的非洲传统文化为黑人提供了认知和情感的选择以及自我价值形成的依据。因而,人们常常将黑人社区比做“黑人成长的摇篮”。
      但是,成长中的黑人不可能永远滞留在“摇篮”里,在与主流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他们对于“个体”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我们知道,个人主义是美国主流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亨利·克卢斯就认为,个人主义的精神就是美国精神。耶霍沙·阿里利更是将个人主义看做是美国人民族认同的一种象征。他说:“个人主义表达了作为民族意识最为典型的特征的宇宙神权和理想主义。”这种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精神发展。在“个体/群体”这一对对立的范畴中,个人主义的天平显然更倾向于个体。
      因此,当黑人在主流社会游历一番,重新回到黑人社区时,他身上所携带的个人主义因子必然与群体所代表的非洲传统文化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造成了黑人个体与黑人社区关系的“破碎”。可以说,个人与社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实质上体现了美国黑人在面对白人主流文化与非洲黑人亚文化时选择的矛盾。
      二、社区:黑人文化之根
      个人主义虽然强调对个体价值和能力的尊重,但一旦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会无视群体的价值和力量,造成对传统的破坏和抛弃。在莫里森的小说中,对个人主义的极端崇尚往往是酿成个人悲剧的根源。这个时候,就需要群体/社区发挥作用,运用其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力量拯救个人。
      《宠儿》中贝比·萨格斯关于“自爱”的布道就带有个人主义的色彩。在“林间空地”,贝比向人们发出召唤:爱你自己!“在这里”,她说,“在这个地方,是我们的肉体;哭泣、欢笑的肉体;在草地上赤脚跳舞的肉体。热爱它。强烈地热爱它……爱你的手吧!虽然,自爱是长期遭受奴隶制摧残的黑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时的重要一步。”但当这种意识发展到极端时,就会演变成具有排他性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只看重“对自我的强烈的自信,或者对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的信赖”,从而忽略了群体的情感。对贝比·萨格斯这种“个人成就”的厌恶使得黑人们在“学校老师”追捕塞丝时,默契地保持沉默,从而导致了“杀婴”的惨剧。但塞丝在这一不幸事件之后表现出来的“高傲”更加深了她的悲剧。当她因杀婴而被捕时,她高昂着头经过人群;出狱后,即使没有工作,她也没有向社区的人们求助。她的高傲和冷漠伤害了社区黑人们的感情。
      但黑人社区并没有完全抛弃塞丝。最后当丹芙走出家门向社区求救时,社区的女人们“开始行动了”。于是,三十几个女人相跟着来到124号。她们祈祷着、歌唱着、吼叫着。正是这歌声赶走了盘踞124号的冤魂,解救了塞丝。在非洲传统文化里,葬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非洲人认为鬼魂有自己的生命。“人死后,鬼魂总不马上离开家庭,她必须借助活人为它举行的葬礼找到通往‘阴间’的道路。”如果,生者没有尽到他的责任,鬼魂就会变成冤鬼,折磨活人。在“宠儿”死后,由于塞丝的高傲,邻居们没有为她举行一个像样的葬仪。于是,她变成冤魂在124号喧闹。在小说结尾时,社区的女人们用自己的歌声为“宠儿”举行了一个葬仪。那歌声响彻云霄,沟通了阴间与人世,帮助“宠儿”找到通往阴间的路,使她的灵魂终于可以回归祖先。“宠儿”的离开结束了124号的怨气,也结束了塞丝的苦难。
      通过描述塞丝悲剧的酝酿以及她最终的解脱,莫里森强调了个人与社区的关系。它说明个人只有回归社区,在黑人群体的框架内,在本民族文化信仰的支撑下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自我。因为,社区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力量,它维系着黑人和祖先的精神和情感的联系。
      三、个人:突破传统的藩篱
      虽然,个人主义的极度张扬会造成个人生命的悲剧。但是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概念实际上融合了“自由、民主、平等”等多种内涵。因而,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它不但要求社区提供保护,更希望得到社区的尊重,充分发展自我的潜能。然而,黑人社区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求得内部的团结一致以便共同抵御外部世界的冲击,因而制定了一整套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制约个体的行为。这种约束并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在这一层面的个体与社区的冲突中,莫里森更多地批判了社区的保守与落后。
      《秀拉》的同名女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反传统的斗士,是黑人文学中“第一个蔑视传统幸福的黑人女性”。从小,她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她和她的朋友奈儿都发现“她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男人”,“我就是我”。这一时期,秀拉的自我意识仍处于萌芽状态,她与社区的关系也保持和谐。但十年后,在外面的世界游历一番又回到“底层”之后,秀拉与社区的矛盾尖锐化了。她先是把外祖母送进养老院,接着又与朋友的丈夫上床,她不穿内衣就去教堂。总之,“对社区的任何法规都不信奉”。秀拉与社区矛盾焦点在于:秀拉不愿意按照社区的要求去做一名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对于秀拉来说,“那些嫁了丈夫的女人,已经把自己封闭在棺木之内”。她们像吊在网上的蜘蛛一样,“只想着蜘蛛网的下一圈……唯恐自己掉下去,却不在乎下面毒蛇在吐信”。对秀拉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造就什么人”,而是“造就她自己”。
      秀拉与社区的对立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我们知道,黑人社区的建立是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抵御外部世界的冲击,黑人社区一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一个“孤独的堡垒”;另一方面,则加强内部的道德建设,“它建立了男与女,父母与子女,个体与社会,善与恶的关系;它创造了承认诞生、性别、死亡之神秘的仪式;它把对权力(无论是个人的、性别的、还是种族的权力)的接受态度条文化”。这种对白人世界的逃避,实质上代表了老一代人的态度。但作为在解放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黑人,“对他们来说,战争、地狱和奴隶只不过是儿时听来的故事……一生下来,就被抛在世界之外,他们是不甘心的。他们展开自己微弱的翅膀来对付一切障碍”。秀拉对自我的追寻、冲破传统规范的愿望就是新一代黑人对世界的看法。莫里森自己说,秀拉代表的是“复杂矛盾、难以捕捉、独立不羁、变动不居的现代性”。
      正是这种“现代性”突破了传统的樊篱,带来了社区的新生。因为秀拉的存在,社区的人们变得更善良、更仁爱、更团结。但当秀拉死去后,社区又恢复了原貌。可以说,通过秀拉与社区的对立,莫里森批判了社区的封闭与保守。
      
      通过展示个人与社区关系的“破碎”,莫里森告诉我们无论是黑人个体还是黑人社区,都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对于个人来说,个人的解放和发展不能脱离社区。因为,社区代表着非洲传统文化,维系着美国黑人与其祖先的情感和精神联系。“如果我们不和我们的祖先保持联系,我们实际上就会迷失方向,当你杀了祖先就等于杀了你自己。”对于社区来说,它必须打破封闭与保守的旧传统,吸收主流文化中合理的、具有建设性的内涵,从而获得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翁德修,都岚岚.非洲黑人女性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20世纪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美]泰勒·格思里.托尼·莫里森访谈录[M].杰克逊译.杰克逊: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94.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 破碎 意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