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追寻坚守本色与适度混搭的音乐课堂:回归本色追寻原味

    时间:2019-04-24 03:22: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当今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要返璞归真”,“音乐课堂应有音乐味”诸如此类的声声呼唤下,逐渐从“复杂”回归到了“自然”。但笔者发现大部分老师又不会上课了,他们上课时“小心翼翼”,只敢带孩子反复听、反复练唱,丝毫不敢触摸“脱离”音乐的教学内容,就怕遭到“不要动了别人的奶酪”“荒了自己的地开垦了别人的田”的“批评”,音乐课似乎又回到了原始的“单一”状态。音乐课若过分的“自闭”,忽视了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就会影响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中开阔视野。因此,我们应追寻坚守本色与适度混搭的音乐课堂,或者说音乐课要在浓浓的音乐味的课堂前提下有机混搭。
      混搭是个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混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出奇制胜,虽然是多种元素共存,但并不代表胡乱搭配。
      一、音乐与语文的“混搭”
      音乐课堂,不仅要有浓浓的音乐味道,更要有厚厚的文化味道,让儿童在具有文化韵味的音乐课堂中,提升音乐的听觉与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视角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音乐特级教师黄美华提出:“我们音乐老师既要教‘文化中的音乐’,又要教‘音乐中的文化’,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文化人’。”黄老师上《渔舟唱晚》这一课,把音乐与语文的“混搭”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课伊始,在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音乐中,黄老师带着学生开始了音乐文化之旅。
      师: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少年王勃》,讲的是在1300多年前,少年王勃站在新落成的滕王阁上,吟诵出了千古名句——(出字幕,学生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夕阳晚景图啊!接着,王勃又吟诵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湖”就是指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现在,你就是大诗人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吟诵出千古名句——(出字幕,生齐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师:《渔舟唱晚》,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的经典名曲就叫《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所表现的“情”和“境”离孩子的生活很远,借助语文课文创设情境,将音乐置于文化的背景中让儿童去认识,让他们逐渐明白音乐不仅仅是我们“哼哼唱唱”的东西,而且是人类创造并享用生活的必需,是我们认识世界,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一种文化形态。整节课中,黄老师还不断呈现给学生很多版本的《渔舟唱晚》,将不同版本的作品串成一条以“渔舟唱晚”为主题的“文化链”,从初步感受到完整聆听,以及寻找、模唱、对比性的欣赏作品,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渗透和深入,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感受音乐作品中投射出来的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体现了浓郁的文化特色。
      二、音乐与美术的“混搭”
      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和美术的高度混搭,不仅可以使音乐与美术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而且能让学生领悟到更多艺术的魅力。音乐就是一幅画,而这是一幅用音乐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描绘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有些音乐本身就是描写画的,比如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24个前奏曲《亚麻发的少女》《月光透过树叶》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渗透一些美术因素是十分有效的。如在学唱《金孔雀轻轻跳时》,先展示美丽的西南风光图:芭蕉亭亭伫立,竹楼风姿绰约,孔雀翩翩起舞……把学生领进富有童话色彩的傣家乐园,通过画面导入,不但可以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其理解音乐从而迅速达到教学目标。再如欣赏课《海上风暴》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彩色笔,结合图片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和听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示听到的狂风、暴雨、闪电和雷鸣音乐。并画成一幅音乐图形谱。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表现力,孩子们选择用白色表示狂风和闪电,他们认为白色具有恐怖性,大风发怒把海面吹得翻天覆地,雷鸣前的闪电是白色的,让人感到害怕。用绿色来表示暴风雨,因为水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不可缺少的,绿色象征生命。选择用红色表示雷鸣,原因是打雷时会有火,火是红色的非常可怕。采用不同色彩和线条来表示《海上风暴》音乐的形象,孩子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当孩子们把自己创作的风暴图形谱展示在黑板上再次结合音乐欣赏时,就能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三、音乐与科学的“混搭”
      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我们的音乐课堂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根据音乐教材的内容特点,适度地“混搭”些科学知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渗透培养。《奇妙的天空》则让学生欣喜地从音乐中看到了宇宙的神奇,歌曲《我驾飞船上蓝天》更让学生产生了美妙的幻想,憧憬着自己有一天也能乘上宇宙飞船的情境,整个小学阶段,有关科学的内容虽然不算太多,但只要我们音乐老师做个有心人,深入挖掘教材,找准学生的心理,化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形象,适时渗透自然科学教育,一定能达到“源于教材,又优于教材”的教学效果。如《什么船儿》是根据山西民歌《灯碗碗开花在窗台》填词而成,旋律缩减为三个乐句,歌曲采取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宇宙船儿上月球,潜水艇儿海底游,气垫船儿水面飞,破冰船儿冰海走”四种船的名称特点。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问答演唱中熟悉、理解了歌曲之后,我便设计了一个“乘飞船”的游戏,一为巩固熟悉歌曲,二为帮学生建立一种“我是小小宇航员”的自豪感,营造一种大家都想乘上飞船的氛围,随着游戏的深入,同学们不再停留在佩服、羡慕的层次上了,他们跃跃欲试,“我也想当宇航员”的情绪被调动激发。“乘飞船”游戏让学生从心理到行为经过一次“科学氛围”的洗礼。
      四、音乐与自然的“混搭”
      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自然环境保护必须从孩子抓起。音乐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使学生在娱乐中思索,在思索后感悟,并真正化为行动,从小树立爱自然,爱环境的优秀品质。在音乐教材中,不论是必唱曲目还是补充歌曲,或是欣赏曲目,其中都有不少爱祖国爱家乡的题材。如在教唱歌曲《彩色的中国》时,我让孩子在歌曲声中打开地图册,仔细观察中国版图中“碧绿的平原”与“金黄的沙漠”两种颜色的比例时,我加以引导,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继续砍伐森林,那么地图上这两种颜色会如何变化?孩子们讨论得十分热烈,最后的讨论结果是:地图上“黄”色面积会越来越多,“绿”色会越来越少,干旱、沙漠化会加剧,耕地会减少,沙尘暴会更猛烈、更频繁地发生。这样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环境恶化给生活造成的不便,给生存带来的威胁,并且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混搭要成功,关键还是要确定一个基调,以这种风格为主线,其他风格做点缀,分出轻重主次。音乐教学中的混搭也应该特别注意围绕一个主题,选择搭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为此主题服务,不能乱搭。在混搭中应该注重搭配素材的过渡和呼应,体现出一种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精致。?

    相关热词搜索: 坚守 适度 本色 追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