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把握诗歌本质,探索解题捷径_学而思解题捷径

    时间:2019-03-21 03:27: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尘埃落定之后,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尤其是语文复习更不知从何处入手。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新方案下的高考语文,阅读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从近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来看,古代诗歌所占分值也在逐年提升。然而,每年的阅卷数据表明,这一块的得分率一直很低,还不到总分的一半。可以说,这是同学们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一般有两个类型: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文将针对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出题点和解题方式给同学们以指导,帮助大家轻松应对高考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
      
      【解题要领】
      就解答古代诗歌阅读题的一般程序而言,首先要对古代诗歌进行整体感知,进而结合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及诗歌形象,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把握;然后就作者蕴含于诗句中的观点进行评价。高质量解答古诗鉴赏试题的前提是了解诗的特点并且会读诗。
      那么,什么是诗呢?
      所谓“诗言志”,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或忧国伤时,或建功报国,或思乡怀人,或伤春悲秋,或怀才不遇,或隐逸之趣,或山水之情,或吊古伤今……诗为情而生,情因诗而存。
      诗歌提倡幽微,贵在蕴藉,讲求含蓄。诗人在表情达意时又大都反对直白,一般人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艺术概括,创造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这便是“意象”。她是形神兼备的生命体,是解读古代诗歌的锁钥。
      “意象”一族,精彩纷呈。她可以是“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随景迁,情景交融,是“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她可以是“物”,物有所寄,物有所托,诗人笔下之物皆有着诗人的主观情愫,真可谓我中有物,物中有我,物我合一;她可以是瞬间的闪念、片刻的举动、短促的话语或一时的蹙眉。于细节中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心态,正似那海上浮动的冰山,露出的仅是那一点点,更多的却深深藏在水下。
      怎样读诗呢?
      应当着眼于诗歌语言,结合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感情。
      (一)诗歌语言,就内容角度而言,有情感语言、意象语言两大类。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思故乡”直接道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怀,这是本诗的情感语言。“明月光”是写景;“举头”“低头”是动作细节;“疑是地上霜”是心理细节――三者虽无一个“情”字,却无字不含情,这是该诗的意象语言。这首诗情感语言与意象语言有机结合、虚实相生,共同营造了诗歌美妙的意境。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情感语言往往直抒胸臆,较为显豁;意象语言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或细节传神,往往含蓄蕴藉,较为幽微。要读懂诗首先要将两类诗歌语言相互联系,加以整合,这为准确把握诗歌意象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技巧与抒情手法。情感语言是“实”,意象语言为“虚”。意象语言中,象是“实”,意为“虚”。意象的内容特征与组合方式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有的借景生情,情寓景中;有的托物言志,借物写人;有的白描刻画,细节传神;有的用事引典,别有寄托。明确诗歌的虚实组合,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懂得映衬对比、伏笔照应等等,诗歌的意象便呼之欲出了。
      下面举例谈谈如何解答古诗鉴赏试题。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_____________
      (2)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__
      (3)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诗歌以“情不厌”为神,以一组景物“野凫眠岸”“老树著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等和一个细节“车马疲”为形,形神兼具,抒发了作者置身于东溪美景之中的喜悦之情。
      本诗所列问题都是紧紧围绕诗歌的情景交融而设,不蔓不枝、简约干净,平易而不失弹性,灵活而不失依据。
      我们再来谈一谈本诗解答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锁定本诗的情感浓缩语句――“情不厌”,进而分解出“情不厌”的原因――“有闲意”与“无丑(枝)”。本诗的意趣便显豁了:诗人置身东溪美景,顿生闲适之情,自然流连忘返。至此,我们便可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问题(2)就迎刃而解。
      第二步,赏析诗歌的意象语句,尤为关注情感语句与意象语句两者的密合。至此,便可确定“野凫”一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问题(1)的答案浮出水面,问题(3)也不难解出:“闲适”(情感语言)心情由“野凫眠岸”(意象语言)表达出来,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无丑)”(情感语言)之情由“老树着花”(意象语言)流露出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舜帝曾一边弹着五弦琴,一边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6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
      (2)对本诗表达的感情作简要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
      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意蕴深远。本诗所列问题,紧扣“他物”与“己志”,两者密切联系,既逼真地描绘出桐树的特征,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自我崇高的情愫。“孤”字统摄全诗,是本诗的情感语词,置于诗题之中,更是居高临下,营造了全诗的情感氛围。诗中“解愠”二字,与“孤”呼应,拓展了“孤”的内涵。
      “天质森森”“孤高百寻”“凌霜不屈”“得地虚心”“岁老根壮”“阳骄叶阴”是一组意象语词;“愿斫五弦琴”虽是用典,但典故实质上是相对凝固的意象,意味着为民请命,体恤民情。我们不妨将典故归于意象一族。这些意象语言与情感语言有机结合、相辅相生,诗歌的意境豁然开朗。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情感的律动,并对之有所领悟。至此,问题(1)(2)的答案便明于眼前。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作者为什么分别在“灯”“风”“窗”前用了“残”“暗”“寒”三个词加以形容?
      答: _____________
      (2)“垂死病中惊坐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写得极为出色。全诗几乎找不到一个情感浓缩词,只通过“谪”字稍作了暗示。不过,诗的首尾两句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黯淡凄凉,诗的中间两句叙事,尤其是“垂死”句,动作描写真切、细腻,表现了作者在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可见,一首诗可以没有统摄全诗的情感浓缩词,但不可无意象语言。
      这里的意象组合颇耐人寻味。一方面,动作刻画与情景交融相互交织,“残灯”句烘托全诗氛围,“垂死”句抓拍了具有巨大蓄积与容量的片刻,“暗风”句将“惊”的具体内涵蕴含于景语之中,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另一方面,同一类抒情手法所包容意蕴又十分深厚。“残灯”“暗风”“寒窗”,既写客观之景,又抒主观之情,既为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妙合无垠”。“惊”为“情”,“坐起”为“状”,“惊坐起”三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的衬托渲染,使诗句更加传神,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更表现出元、白二人的深情厚谊。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1)简析“远信入门先有泪”一句,说出作者当时怀有怎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
      (2)“妻惊女哭问何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元稹与白居易是患难与共的挚友,这首诗几乎没有十分显豁的情感浓缩词,更不像一般小诗那样直抒胸臆。但是诗人在28个字里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重点勾勒了“先有泪”这一“有包孕的片刻”,衬之以“妻惊女哭”的神态细节。我们将这些近乎白描的意象语言连点成线,元、白二人友情之深、交谊之切,跃然纸上。
      可见,要读懂诗、解准题,就必须细察意象之间的联系与脉动,咀嚼意象世界内的关联与结合。如此才能析沥出字里行间的诗人情愫,品出诗歌的别样滋味。
      
      【模拟训练】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①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玉壶:指月亮。②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妇人头饰。
      (1)这首词是从感觉的哪几个方面描写“元夕”场景的?突出表现了“元夕”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写这首词其实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作者主要运用了何种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怀?请略加说明。
      答: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视觉(如花千树)、嗅觉(如香满路)、听觉(如凤箫声动)三个方面描写“元夕”的场景。突出表现了“元夕”热闹这一特点。
      (2)衬托(对比、反衬)的手法。以“凤箫”衬托末句“灯火阑珊处”,以华妆妇女衬托“那人”。
      

    相关热词搜索: 解题 捷径 诗歌 本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