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路】伦敦到罗马最短的路

    时间:2019-02-28 03:25: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主题导入】   英国的一家报纸曾经出过一个闻名全球的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从地理位置、旅行方式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找一个好朋友,结伴而行!
      唐朝的王勃有一句著名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了朋友与知己,不管天下多大,也能像邻居一样走得很近,同样,有情投意合的朋友相伴,再远的旅行都不会觉得疲惫。
      【主题解读】
      距离,是一个意义十分丰富的关键词,它不但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而且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物理学上,距离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长短,可以用时间单位(秒、分、时)和长度单位(米、千米、光年)来表示。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会局限于使用“距离”的物理意义,而是常常用到它的象征义和引申义,比如差距、隔阂、代沟等。
      距离的象征义和引申义,其实是人的一种情感认同。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这种适当的距离保持了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交往效果。
      距离还可以延伸到人际交往间所产生的隔阂,性格、年龄、文化水平、知识结构不同的人,都有可能产生距离。张小娴在她的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由此可见,距离的长短不在空间和时间,而在心灵和情感的交融与否。
      【经典素材】
      每个人都是一只刺猬
      早晨上班坐公交车,车到下一站的时候,打开的车门边探出一个男人的头来。
      “早上好!”响亮的问候。
      “早上好!”司机回过头去又补充道,“29路车。”随着一声“谢谢”,男人磨磨蹭蹭地上了车。随后,那些一直在后面耐心等候的人们也陆续上来了。车辆启动得异常慢而平稳,男人还是晃了一下,手上的棍子也随即摇晃起来。原来,他是个盲人。
      我想伸手去扶他一下,可周围的那些或坐或站着的人们,投去的只是些许关切的目光,
      我伸出的手又羞怯地缩了回来,心也不禁凉凉的。
      当我和朋友说起此事时,他的脸上却漾起了一层笑意,然后,他说了一条关于“距离”的理论:
      “一米距离”给那些至爱亲朋;“两米距离”给同事、客户等关系若即若离的人;而“三米距离”则给那些陌生人,谁都不能越位。距离太近,让人产生窘迫感,而距离太远,又使人产生隔阂。就像那位盲人,在他根本不可能倒下时,去扶他一把,也许就侵犯了他的“尊严距离”,他会因此感到窘迫。这时,我们可以做到的,也许只是像那位司机那样,告诉他在他面前停下的是不是他要坐的车,启动时尽力平稳一点;像那些耐心等待的乘客,给他让出一条路,留出一些时间。(摘自《美好的一天》)
      【感悟】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抱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隔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保证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这样,它们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这就是著名的“刺猬理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只刺猬,过近的距离让我们有时候难免受伤害,过远的距离又会让我们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只有距离适中,才是最好的。
      远方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也许不在身边,而在远方。他跟你相隔十万八千里,身处不同的国家,各有各的生活,你却会把最私密的事告诉他。把心事告诉他,那是最安全的,因为,他也许从未见过你在信上所说的那些人,他不会无故闯进你的圈子,最重要的是他远在他乡,他即使知道得最多,仍然是最安全的。
      许多年前,一个比我高一级的女孩子到美国求学,我们本来只是很普通的朋友,她到了美国之后,也许太寂寞吧,常给我写信,向来懒得写信的我,因为感动,也常写信给她。在信中,我们可以坦荡荡地把最私密的事告诉对方,寻求对方的意见,我们甚至无须在信上叮嘱对方,不要把这些事告诉任何人,因为她知道,我不会把她的事告诉我身边的人,她也不会。那些信件,是我们共享的秘密,我成为她最好的朋友。
      在她留学的那三年里,我们只是通信而没有见面。然而,当她从美国回来,我们的友情却是三年前无法比拟的,仿佛是最好的故人重逢。看来,最好的朋友,还是应该有距离,那段在地球上的遥远距离,正好把我们的距离拉近。(摘自《交往的智慧》)
      【感悟】这则故事对人的心理调节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西亚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理发师给一个国王理发,但他发现国王长了对驴耳朵。国王警告理发师不要说出去,否则杀头。但理发师一直憋在心里,几乎憋出病来。后来一个老者告诉他,你有什么心事,到野外没有人的地上挖个洞,对着洞把憋着的话说出来就好了。理发师照办了。他对着大地上的洞说:“国王长了对驴耳朵!”说完后顿时觉得舒坦了很多。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你既需要身边的知己,也需要远方的朋友。大地不会对你构成威胁和难堪,远距离的朋友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
      一扇门的距离
      院子里搬来了一个画家,大家对画家的沉默感到很奇怪,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画家刚刚死了配偶。很巧的是,画家的隔壁住着一位寡妇,她的丈夫两年前因为车祸去世了。于是院子里的人们出于好心,极力想要撮合两人。
      女方很羞涩,见了画家会脸红;画家依旧很沉默,也没多说什么话。日子久了,大家觉得没戏了,也就不大在意了。人们觉得,画家始终放不下他死去的妻子。
      画家有时会很久不出门,有一天出门来,大家惊讶地发现,他消瘦得可怜,神情极其疲惫。是的,他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人们劝画家去医院看看。可是从医院回来不久,画家却在屋子里默默地离去了,就像他来时一样沉默。
      人们清理画家的遗物,除了画作和作画的工具,画家并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但是,当人们走入画家的房间时,却惊讶地叫了起来:他房间里的墙上,有一扇门,而门的那一边,正是那个寡妇的房子!
      “原来如此啊……”人们一时议论纷纷。
      但是,当人们要去推开这道门时,却大叫起来:“啊,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那只是画家画在墙上的一扇门……(摘自《小小说》)
      【感悟】心理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是不成正比的。人与人有了心灵上的交流,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近在咫尺,而如果封闭自己的内心,只要一堵墙,就能使人天各一方。
      戴高乐的距离理论
      法国总统戴高乐有一句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及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及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
      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唯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并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老资历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摘自《用人之道》)
      【感悟】两根铁轨的交接处,都会留出一段缝隙,为的是防止热胀冷缩致使铁轨变形。领导与下属之间倘若没有距离感,领导的决策就会过分依赖秘书或某几个人,很容易使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这些人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利,甚至拉领导下水。只有留出一定的距离,才能达到最佳的用人状态。
      【拓展阅读】
      给人与人之间留条缝隙
      凌 松
      在人际交往中,“距离产生美”是对的,当然,“恰当的距离产生美”更为准确。这种恰当的距离就是著名的“刺猬理论”:刺猬为了取暖而互相靠拢时,因为它们身上有刺,挨得太近,身上刺得痛,挨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只有距离合适,才能获得温暖而不至于刺伤对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
      恰当的距离,有利于交往的正常进行。在人际交往中,有时需要保持一定距离,需要给对方留一定的隐私空间和自由的余地。
      很多银行现在都有一个“一米线”,它在提醒人们,在办理银行业务时,人与人之间应当有一米远的距离。这个距离,能避免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更重要的是,在财物方面,人常常需要保持一份隐私。
      建筑工人们铺设水泥地,总是用一些长长的小木条将水泥地隔成一个个方块,待水泥地干爽后,再将木条从水泥地里取出,每块水泥地之间便留下了一道道窄小的缝隙。
      这里运用的是热胀冷缩的道理。水泥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给它们之间留有缝隙,就是给它们一个自由伸缩的空间,这样水泥地就不会因冷热变化而引起破裂,自然也就更加坚固、耐用。
      其实,建立人际关系跟铺设水泥地一样,给人与人之间留条缝隙,才能给人际关系留下一个伸缩自由的弹性空间,才不会因一时情感冷热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这样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才能牢固、长久。
      奥赛德是一个汽车司机。每次他在高速公路上驾车行驶时,都会感到很寂寞。幸好每次走到一个村子时,他都能看到一个小女孩儿拿着手绢向他招手。在那一瞬间,他感到心情好多了。他觉得小女孩是那么崇拜他,所以他有时也会笑着伸出手向她招手。
      有一天,他终于有机会在这个村子旁停一下了,于是他买了一个小玩具来到了这个高速公路旁的小院外。这时,那个小女孩正好走出来,他将那个小玩具递给她,谁知那个小女孩竟睁大了眼惊恐地看着他。小女孩的母亲出来一把将女儿拉了回去,还回头看了他几眼。他呆呆地站在了那里。
      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应该远远看着的东西你就不要走近,走近了便破坏了那份美好的感觉,走近了便使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什么都要掌握一个度,奥赛德破坏了与小女孩之间的这条“缝隙”,美好就荡然无存了。
      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专家说过这样的话:“我的朋友很多,我们之间始终保持一点点的距离,说我虚伪也好、自私也好,结论能证明一切――我很少丢掉自己的朋友或被朋友丢掉。”所以,给人与人之间留条缝隙,才能相处得更和谐和美好。(摘自《做人与处世》,略有删节)
      【点评】本文阐释的是距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接着环环相扣地举出各种例子,详略得当地说明了“给人与人之间留条缝隙,才能相处得更和谐和美好”。如果能处理好文中的段落之间的过渡关系,将会使文章更加紧凑。

    相关热词搜索: 伦敦 罗马 最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