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明确特点,把握规律|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时间:2019-01-07 03:30:3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中考化学压轴题是人们对中考化学试卷中最后一道或两道题的习惯称谓。纵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以“综合性强、难度大、纯计算、讲技巧、区分度高”著称的中考化学压轴题已部分改观,取而代之的是能充分体现课程理念的“情景新颖,构思巧妙,题型多样,具有时代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考生三维目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压轴题。能否顺利解决难度已有所下降,但能力提升的压轴题是考生中考成败的关键,压轴题也就成了所有考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究中考化学压轴题的命题趋势和规律,研究压轴题的解题技能、技巧就显得较为迫切。本文以近年各地典型中考题为例,分析透视各地中考化学压轴题,期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和应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1融合基本计算型
      基本计算类压轴题仍是中考化学压轴题的主轴,全国有50%以上的省市中考化学压轴题仍然是基本计算型,但与以往相比,难度已下降。繁难的纯数学计算试题已基本不存在,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主要是以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及金属冶炼的原理、金属、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为核心设计计算题),更加注重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联系。该类型的试题主要有:常规题型计算题、自命题型计算考题(利用题给条件自己先编题,然后再解题)、反思推理型计算考题(通过不同数据或不同方法求得的结果可能不同,试题引导考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数据短缺型计算考题(利用计算原理确认解题还缺少的条件)、信息型计算考题(提供陌生的情景,通过接受处理后找出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等。
      例1 50g Ca(NO )溶液与50g K CO 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到5g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K CO +Ca(NO )CaCO +2KNO 。请计算:
      (1)参加反应的K CO 的质量。
      (2)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思路点拨:由生成沉淀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得参加反应的K CO 的质量及生成的KNO 的质量,本题的难点是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先求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再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K CO 的质量为x,生成KNO 的质量为y
      K CO +Ca(NO )CaCO +2KNO
      138 100 202
       x 5g y
      (1) = ,x=69g;(2) = ,y=101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溶液的质量=50g+50g-5g=95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106%。
      答:K CO 的质量为69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6%。
      特别关注:求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如下规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包括没有参与反应,但反应后溶于水的物质及溶剂水的质量,既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的物质要除外)减去反应后生成的沉淀、气体的质量就是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2信息迁移型
      信息迁移型题是根据题中提供的新材料、新知识,使考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阅读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此类试题的来源主要是初中知识的延伸和扩展、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或最新信息,平时学习中不易碰到或从未遇到,对考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因而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接受新知识及对新知识的提取、加工和知识迁移能力,故在中考中备受青睐,每考必出。
      例2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报告。
      实验目的:测定某生铁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
      资料支撑:生铁中除铁外,还含有碳、硅、猛、磷和硫等元素。碳在生铁中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游离碳(石墨),另一种是化合碳(如Fe C等);硅、锰、磷、硫存在形式较为复杂;这些物质通常都不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方案:生铁样品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测定反应前后可称量物质的质量差。
      实验过程:(1)取一只烧杯,称得其质量为704g,加入一定量生铁样品碎屑,称得烧杯和样品的总质量为1024g;(2)向盛有生铁样品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中不再产生气泡,再加入少量稀硫酸以确保过量,测得共用去稀硫酸2473g;(3)静置,称量。称得烧杯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3487g。
      数据处理:计算该生铁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分数: 。
      交流讨论:(1)实验称量时称量物应放在托盘天平的 盘(选填“左”或“右”);(2)实验过程中稀硫酸要过量的原因是 ;(3)经质检部门精确测定,该样品中铁元素的总含量为952%。假设没有与硫酸反应的铁都以Fe C形式存在,则样品中Fe C的质量分数为。
      思路点拨:生铁的成分及成分的性质没有学过,但试题已将生铁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呈现出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阅读可提取出生铁中只有铁和稀硫酸反应,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24g+2473g-3487g=10g,进一步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生铁中铁的质量,从而求出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至于后面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数据处理:生成H 的质量:1024g+2473g-3487g=10g,设生铁样品中含铁的质量为x,则
      Fe+H SO =FeSO +H
      56 2
      x 10g
      56/2=x/10g,x=280g。
      生铁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875%。
      答:生铁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分数是875%。
      交流讨论:(1)左;(2)确保生铁样品中铁单质与稀硫酸完全反应;(3)825%(设Fe C的质量分数为A,样品质量为m,根据铁元素守恒知:m×952%=m×A×3Fe/Fe C×100%+m×875%A=825%)。
      特别关注:信息迁移型题的特点:信息新、阅读量大、隐蔽性强。一般提供的内容有:①汇总、概括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等知识;②展示某些实验现象、数据结果等;③叙述某些讨论对象的合成路线、制取方法、发展史料、应用前景等。解信息迁移型题的对策:解题所需的信息一般隐含于题中,关键看你会不会摘取、重组和加工。由于所给材料冗长、陌生,若从上到下逐字逐句读完则不仅费时耗力,而且常常云里雾里前看后忘。建议:①先看问题后读正文,做到问题心中有数,相关信息随手画出,学会取舍,评价信息;②针对问题全力寻找突破口。阅读新信息后,看是否能直接解题,若不能,要默默思索,建立已有知识和解题所需知识间的衔接桥梁;③由点到面,扩大成果。每个信息给予题一般会提出若干个问题,它们彼此间或许是平行的,或许是连环式的。你要弄清题与题间的关系,逐步攻克;④复检结果和信息之间有无矛盾,表达是否符合题意及一般规范。
      3实验探究型
      以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以及平时学习的学科知识为素材,设置成有实际意义的、能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中考压轴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新特点。中考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提出问题,探究并明确问题的本质,查阅并收集资料、证据,调查研究等;二是从事探究的能力,如制订计划,建立假设、模型,设计实验,以及比较差异、分类概括、推测、分析评价等;三是表达交流能力,如提问、讨论、解释数据、制作图表以及描述、交流等。
      例3 某校化学小组对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以下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天然水中含有Ca 、Mg 、HCO等离子,在加热条件下,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和碱)。有关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
      部分钙、镁化合物溶解性表(20℃)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中一定含有 和,可能含有Ca(OH) 和MgCO (填化学式)。
      【设计方案】
      实验1:确定水垢中是否含Ca(OH) 和CaCO 。
      实验2:确定水垢中是否含MgCO 。
      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实验2探究。
      其主要实验步骤是:称量D、E装置总量为60000g,按上图组装后,250g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加入足量稀盐酸溶液,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止水夹K,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空气,一段时间后称量装置D、E的总质量为60125g(碱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和NaOH,不考虑装置内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讨论】
      (1)加入样品前还应,装置B中盛放稀盐酸的仪器名称为,装置C的作用是,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K,缓缓鼓入空气的目的是,装置A的作用是,A、B装置之间设置干燥装置(填:“要”、“不要”),理由是。
      (2)装置B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只要求写一种),装置D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装置B中生成CO 的质量为g;通过计算说明水垢中含MgCO (填字母)。
      A一定B一定不 C可能 D无法确定
      思路点拨:本题是以探究水垢的成分为试题情景来设计的一道综合性的、填补型、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探究型试题,要求根据题给的钙、镁化合物的溶解性、装置图和实验步骤等信息,合理地提出猜想,并回答根据猜想设计出的探究型实验中操作的目的、对装置作用的认识、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等问题,全面考查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表中6种物质的溶解性,可将其分成三组,Mg(OH) 、CaCO 为不溶;Ca(OH)2、MgCO 微溶;Ca(HCO ) 、Mg(HCO ) 可溶。据此可提出猜想:由实验1可知,水垢中肯定不含Ca(OH) ,一定含CaCO ,因为少量研碎的水垢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说明有不溶物存在,而滤液中加入Na CO 溶液后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不含与Na CO 反应生成白色淀沉的物质。实验2是通过测定生成的CO 气体质量来确定水垢中是否含MgCO ,因此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要好,所以在加样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并且要排尽装置中可能含有的CO 。由于实验中是用空气来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因此空气中的CO 也要除去。装置A的作用显然是除去通入空气中的CO ,生成的CO 气体是用D、E装置来吸收的,为了避免生成CO 气体中带有的水蒸气也被吸收,所以生成的CO 气体在被吸收之前必须要被干燥,但被A装置除去CO 气体后进入的空气则不需要干燥。由于D、E装置实验后比实验前增加125g,说明250g水垢完全反应后生成CO 气体为125g。假如250g水垢中只含碳酸钙,则和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生成110g CO ,而实际生成CO 的质量为125g,从而说明水垢中一定含MgCO 。
      答案:CaCOMg(OH)
      实验1:一定含CaCO 一定不含Ca(OH)
      实验2:(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分液漏斗;干燥CO 气体;使反应生成的CO 气体被D、E装置完全吸收;除去空气中的CO 气体;不要;未干燥的空气不影响装置B中的反应,且CO 气体进入D装置前有气体干燥装置C。
      (2) CaCO +2HCl CaCl +H O+CO ;2NaOH+CONaCO +H O
      (3) 125; A;若25g水垢全部为CaCO ,产生CO 的质量为11g,而实验测得生成的CO 质量为125g>11g,所以水垢中一定含有MgCO3 。

    相关热词搜索: 规律 把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