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你如何理解培养和提高海洋意识 如何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提高其创新能力

    时间:2019-02-14 03:31:0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问题和问题意识出发,针对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提出从转变观念、创设氛围、教给方法和家庭教育的协助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 问题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95-02
      
       所谓问题,就是不论何时,当一个人发现自己陷于某一处境,希望换成另一种处境,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时,个体就面临一个问题。个体之所以会陷入问题的困境,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未学会克服问题所必备的反应;二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欠缺解决问题的动机;四是学生面临问题时过度焦虑,阻碍了他发挥解决问题的潜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始于问题。问题意识是指个体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验。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高度评价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创新始于问题;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
       导致创新的“问题”有两个触发点:“好奇”与“质疑”。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好奇心能增加人们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敏感性,能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去观察、理解新发生的情况和变化,从而做出及时的反映,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而激发思考和探究心理,开始创新活动。“质疑”就是要求人们反问,要求人们勇于挑战权威,因质疑而求异,大胆创新。古语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 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
       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学生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怎样去寻找答案;能否使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正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的教师、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现在的学生大多关注“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呢?
      1.1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采取注入式教学方式,只要求学生记住结论,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只注重教师和教材的权威,不考虑学生是否有问题要问。传统的教育方式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回答教师的问题就可以了。正是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重视。其次,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秩序的良好,不许学生出现“怪问”,这也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失去了良好的机会。第三,一些流于形式的、不具有挑战性和价值的提问也会消磨学生提问的兴趣。第四,传统的教育者自身在很大程度上就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与学生沟通的意识,所以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
      1.2学生迷信教师及书本
       学生迷信教师及书本,不敢挑战权威也是造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和书本都是正确的;学生不敢、不愿提出问题;不能、不善提出问题。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心智不成熟,他们没有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并且他们需要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所以,书本、教师的权威性指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尤其重要。正因为如此,很可能导致在课堂中出现独裁主义:不许学生质疑;让学生机械记忆;让他们盲目信仰;忽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等现象。
      1.3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启蒙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独特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不能替代的。由于家长思想观念、文化道德修养、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等原因的影响,致使在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方面存在缺陷。
       第一,家长的错误教育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孩子问题意识的培育和发展。不少家长认为传授知识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和能力回答孩子“较深刻、独特的”问题。
       第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给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造成阻碍。例如,过分干涉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常常限制孩子的言行,让他们照家长的意志做事,很少让孩子问 “为什么”。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能力,使他们缺乏创新精神。严厉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通常对孩子态度冷淡,缺乏感情,不让孩子有任何异议,这样就会导致孩子胆小怕事,缺乏自信,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孩子的提问和求答。
       除了上述几个原因以外,学生自尊心的原因以及老师、同学异样的眼光等,使他们害怕问错问题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与讽刺,所以往往没有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先生在其文章《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纪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纪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在对待教育的看法上,中西方教育者竟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异。所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原因。
      2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目前,国家和社会都高度重视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即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2.1转变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围墙”式教育,强求共性,忽视个性。当前,我国的教育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教师自身就缺乏问题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得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包括教师教的观念和学生学的观念。现在,教师面临开放教学的新挑战,需要从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来思考教育和教学,确立支持学生提问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限制;合理正确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充实自己,与学生平等、坦诚相处,决不掩饰和回避自己的不足和失察。另外,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仅要主动向老师要“鱼”,更应该向老师求“渔”;懂得学习需要发现和独立思考,需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创新性问题。最好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扩展和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将学生和教师自己推向一个新的未知方向。
      2.2创设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就应该创设一种符合需要的氛围。
       首先,教师应该放下权威架子,不但要鼓励学生提问,更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创设一个“民主课堂”。所谓“民主课堂”,是指平等、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这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设置适当的悬念;多指导、多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允许犯错,欣赏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这样轻松、平等、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就能够大大消除提问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次,教师应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度、适量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有关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处于探究和学习的佳境。
       要做到以上两个方面,教师应该注意:(1)问题的设置要清晰、明了,要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2)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难度,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3)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问题的启发性是指问题能够启发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合信息,运用基本技能很快得到解决。问题的可发展性是指可以把问题延伸、拓展、扩充,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之门,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开学生创造潜能的大门。
      2.3教给方法
       怎样才能让学生提问呢?对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准确的提问技能。
       (1)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这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读?怎样想?怎样做……”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减少他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增强他们提问的自信和勇气。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是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举一反三;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指导和鼓励学生运用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猜想法、开放问题法、批判问题法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各科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逐步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渐渐明晰。
       (4)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研究学生所提问题的类型并让学生明了自己所提问题的类型。学生所提的问题是“简单”的?(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有发现性”的?(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较深刻的问题)还是“创造性”的?(有难度和深度的、别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要做出不同的解答,千万不可忽视和压制学生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和讽刺他们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对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的学生采取激发策略,对不能或不善提问的学生采取培养的策略。
      2.4家庭教育的协助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好阵地。孩子从小就有好问的天性,最常见的就是爱问:“我是怎么生出来的?”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回答方式。千万不要回避和搪塞这个问题,不妨借鉴科学指导型家长的回答方式:将精子和卵子的相遇和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编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让孩子得到满意的、较科学的答案。家长也要转变思想认识,重视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以便应付孩子各种各样的疑问;创设一个宽松、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事物,使孩子不怕提出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激活思维,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进行整合、重组,丰富和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分析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学生若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充满“?”,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友平.谈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02.02.
      [2]李明兰.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人才[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3]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1999.01.
      
      作者简介:陶媛(1981―),女,四川乐山人,大学本科,四川乐山
      师范学院教育于心理学系教师,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赵楠(1982―),女,四川乐山人,大学本科,四川乐山师范学院教育于心理学系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出发 意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