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时间:2018-12-23 12:49:4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在介绍现代契约理论概念及其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说明有效会计政策选择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意义。通过论述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性,依据庇古津贴理论和契约理论,提出使经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时避免机会主义、实现有效性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契约理论 契约成本 会计政策选择 有效性
      
      一、契约及现代契约理论
      
      (一)契约的涵义 契约,又称合同、合约、协议。法学上的契约,是指产生法律效力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合意。我国合同法第2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经济学上的契约概念比法学上的契约概念的内涵宽泛,除了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外,将所有的市场交易、企业组织都视为一种契约关系。
      (二)现代契约理论的特征 现代契约理论,是在古典契约理论和新古典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有以下特点:(1)不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不能完全预见契约履行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无法达成内容完备、设计周详的契约条款。导致契约不完全的原因主要在于:有限理性,即人的理性、思维是有限的,对未来事件、外在环境无法完全预期;交易成本,即对未来进行预测、对预测及措施达成协议并写入契约、确保可执行等,均存在交易成本,在此情况下,缔约各方愿意遗漏许多内容,或有意留待以后出现事件时再行协商。(2)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隐性契约,又叫默认契约,是显性契约的对称。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显性契约的表现形式是法律认可或明文规定的明示条款,隐性契约的表现形式是双方具有共同预期的默示条款,没有具体的存在形态。前者得以履行的基本保证是相关法律法规,后者的实施则依赖于利益机制、法律机制、竞争机制与伦理机制的综合约束。显性契约具有静态性、离散性,忽视了利益主体缔约能力的动态变化;隐性契约具有动态性、连续性,认为利益主体谈判能力会由于外界与自身条件的变化改变对企业的利益要求权。(3)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的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是不对称分布的,该不对称情况对交易行为、市场效率均产生重要影响。当市场上的一方当事人无法观察到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对方当事人完全信息时,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资本市场会引发以下问题:一是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经理比公司股东拥有更多关于公司经营的信息。于是,公司股东作为监督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最优选择,也就无法对公司经理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二是道德危险。公司经理是否遵循股东意愿,股东可能无从知晓。于是公司经理不会按照股东意愿去作为或者不作为(王文钦,2005)。(4)委托代理理论(代理问题)。契约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契约的集合,企业是受契约关系约束的资源所有者集合而成的“联盟”。“联盟”中便产生了所有者与管理者、股东与债权人、企业和雇员、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是代理成本问题,这也是公司契约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会计政策选择及本质特征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企业会计政策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既受会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又直接规范和制约企业会计实务,并对企业会计报表和资本市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会计政策按其制定和选择主体的不同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为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准则、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则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总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指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对会计政策的定义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美国《会计总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2号――会计政策的披露》对会计政策的定义是:企业管理部门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变动以及经营成果,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原则以及为遵循这些原则而采用的方法。可见,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出的选择,是为企业会计核算和对外编报财务报告的目的服务的。一般来讲,会计政策既包括,总的、指导性的会计原则,也包括相对具体与体现会计原则的会计方法,二者共同构成了会计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涵义 会计政策选择是在既定的可选择领域内,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会计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都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三、基于契约成本角度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及必要性分析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分析 由于会计的模糊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供给存在多种可能性,即存在着多种会计惯例。不同的会计信息供给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因此,企业的各权益持有者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有必要在契约中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和限制。能否与企业订立限制会计信息的契约,取决于契约成本的高低。在合伙制企业中,可以通过订立契约来限制和规范会计信息。但在股份公司中,由于企业的各权益持有者为数众多(股东和潜在股东,且分散在企业外部,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限制和规范会计信息不太现实。这是因为由于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种类、数量与质量要求迥异"他们必须分别与企业订立私人契约,对于企业来说契约成本太高;而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讲,公布的会计信息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对抗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因此必然存在“搭便车”现象,结果可能谁也不愿意耗费契约成本与企业订立私人契约。这样由于契约成本问题,可能导致许多投资者退出市场。为了解决私人契约成本过高的问题,有必要由政府对会计信息进行强制规范,于是会计准则就出现了。私人契约转为公共契约,虽然政府也要花费契约成本,但这比私人契约成本要低得多。然而,会计准则也无法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完全限制。公认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契约,是为人们在订立有关契约时所需的会计信息提供大致的估计,在企业成立之后,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上必然拥有一定的剩余控制权,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通过这―控制权的行使,就形成了所谓的“会计政策选择”(张永奎,1999)。因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出现是必然的。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在这一结合体中,与企业有切身利益的股 东、债权人、经理人、政府、职工等客观上都是企业的缔约者。都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企业这个契约网络中,承诺贡献自己的资源并希望从企业中获取利益。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目标又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利益目标引致不同的行为,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矛盾和冲突。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可能导致企业消亡。因此,现实中,企业的相关利益者通过一组明示或默认的契约(如法律、合同、承诺、文化、习惯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按照契约的规定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按照契约的规定分享成果。既然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对契约进行监督就是必需的。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后,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经理人的机会主义与道德风险增加,股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来监督经理^履行契约的难度就会增加,由此导致契约监督成本很高。这些监督成本既包括为实施监督发生的各种费用,也包括各利益主体因利益冲突而造成的剩余损失。企业契约要得以有效履行,就必须有降低监督成本的内在机制。而会计信息在制定这些契约的条款以及在监督这些条款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契约中,如经理人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协议,经理人与股东的报酬计划的内容,均涉及会计收益等会计数据及相关的会计政策。实际上会计收益与计算会计收益的重大会计政策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有些情况下,利益相关者对后者的关注程度更高,因为其关系到契约的制定、履行和对履行效果进行评价的全过程。因此,会计政策便成为企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契约对企业契约成本(主要是契约监督成本)的影响不同,能随时间推移而生存下来的旨在减少利益冲突成本的契约是有效的,因为与其他契约相比,其更能减少代理冲突,增加企业价值,而用以计算这些契约所使用的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比其他会计政策更为有效。因此,通过对不同~4-t"政策的选择可以影响契约监督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价值及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因此,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必要的。如(图1)所示,随着契约成本的增加会使公司价值减少,但会计政策选择的引人使得公司价值曲线的下降速度减缓(由斜率较大的a曲线变为斜率较小的b曲线)。可见会计政策选择具有降低契约成本,增加公司价值的效应(冯国滨,2004)。有效的会计选择,可以使企业通过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及政治成本有效地转移财富,实现企业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使得契约的各方在理性博弈中实现各自的帕累托最优。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及外部性问题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由企业经理负责实施,原因在于: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经理较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更为熟悉,更清楚可运用何种会计政策反映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其次,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经理被赋予了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剩余控制权,有权斟酌选用会计政策。但这种剩余控制权只能在可行集里作出选择,即必须在其有斟酌处理权的会计处理程序集合中选择,可行集受到企业会计准则、税收法规、行业特征、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与股东、债权人的特殊约定等多方面的限制,且每个企业的可行集都有所区别(刘光中,2000)。经理从可行集中选择会计政策有两方面的动机:一是提高缔约各方的财富;二是进行财富的分配和转移,将财富从其它缔约方转移到管理层。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性问题分析由于动机不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结果是产生外部经济。所谓外部经济,就是当个人或组织的某一行为给他人或其他组织带来收益而该个人或组织却未得到受益人的足额补偿。当企业经理按会计法规的要求,公允选择会计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会计信息,但经理的这种行为没有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经济。因为其他利益相关者会按这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中获得收益或避免损失(张兴亮,2007)。当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外部经济时,虽然会使公司价值最大化,但如果长期得不到相应足额补偿,根据经济人假设,自利的经理就会根据报酬契约,选择有利于增加自身效用而损害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会计政策,从而弥补没有从外部经济中得到补偿的损失,此时外部经济就会转化为外部不经济。另一种结果就是外部不经济。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当个人或组织的某一行为给他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伤害而该个人或组织却未给受害人以足额赔偿(张兴亮,2007)。由于报酬契约的存在,经理可能会选择可以提高企业收益的会计政策来虚报盈利,因为这样做有两方面好处:一是增加基于报告收益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报酬;二是降低由于经营不善被上级主管部门撤职的可能性。当经理根据自身效用选择会计政策时,就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效用与经理的效用是不一致的,当经理的这种行为没有得到制约时,就会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不经济。此时的会计政策选择是机会主义型的。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只要存在外部性问题时的会计政策选择都是无效率的,帕累托最优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有必要消除外部性,实现效率型的会计政策选择。因为经理通过实施效率型的会计政策选择,增加了企业的实际盈利来获取报酬,在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五、会计政策选择有效性途径分析
      
      (一)通过政府解决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经济问题 庇古津贴理论认为,政府应向外部经济的制造者提供津贴,从而降低外部经济制造者的供给成本,以此来激励外部经济制造者增加供给,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根据这一理论,政府应当对制造会计政策选择外部经济的企业经理们提供津贴,这样就不会出现外部经济向外部不经济的转变。庇古津贴理论是没有考虑交易费用的,但实际上政府向企业经理们提供津贴会消耗政府收入;此外,对哪些企业的经理们提供津贴,必须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数据计算,检验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些都是要花费大量成本的(张兴亮,2007)。所以,庇古津贴理论在会计政策选择内在化中的应用,不能忽视交易费用的存在。但笔者认为即使存在交易费用,津贴理论还是有效的。因为公布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性,而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和控制。保障会计准则的实施,解决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性问题是政府维护会计工作环境和秩序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存在交易费用,这些费用也必须由政府承担,而且这比试图通过企业制度本身的设计、制定、实施和改革来解决外部经济问题所花费的成本要小的多。何况企业制度改革对解决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不经济有效,但对外部经济的解决效果甚微。
      (二)完善企业各种契约来来解决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对股东而言,要建立对经理人员的约束,即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和有效且稳定的外部治理机制。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应从收入制度和组织制度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收入制度是从薪金、津贴、奖金和股份等收益方面来激励和约束管理者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要加大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等风险报酬形式的分配力度,特别是应加强股票和股票期权在实践中的运用,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降低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 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效率性;组织制度是从管理者的任命、权利赋予、评价、考核和监督等方面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这里最关键的是将传统的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经理人员的行政组织制度转变为董事会选聘经理人员的经济组织制度,可以有效提高经理人员的竞争力和整体素质。通过激烈竞争和淘汰选聘出的经理人员,必然是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双高的才能脱颖而出。同时在代理契约中明确各项约束及惩罚条款,是要让经理人员向股东保证,其不会实施有违股东最大利益的行为,否则将受到相应惩罚。这样从个体上解决了机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促使经理人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趋于效率性。对债权人而言,在外部为保护自身利益应进一步加强契约的约束。在判断公司偿债能力时,不仅要以会计比率为依据,还应考虑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比率的影响。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对债务契约进行规范:对会计数据的要求;对资本流动性的要求;对增加债务的限制;对资本支出的限制;对资金使用的限制;利润(股利)分配和股票回购的限制;资产清理的限制;其他。包括限制租赁固定资产规模、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支出以及经营方向等。在内部可以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进而约束经理人员的会计政策选择。对一般职工而言,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考虑员工参与公司决策的方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劳资协商制,管理者与员工通过协商或法律程序确立公司经营和理财上的问题和事项,其主要途径是工会;员工监事制,即员工代表进入监事会,参与公司的问题或事项的协商。
      (三)加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 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会计准则规范制订者在制订会计准则时需要充分考虑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利弊,从而尽可能减少会计政策选择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缩小同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同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依据极容易诱发包括机会主义性会计政策选择在内的利润操纵行,为,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应改革现有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采用多重会计与非会计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逃避市场监管的行为。
      (四)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实现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就会计政策而言,会计政策揭示是对会计政策选择结果的综合披露,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经理人员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现象的发生。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力也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我国会计准则也应更加注重企业会计政策揭示的重要性、明晰性、时效性和公正性,使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制度朝规范化方向发展。
      
      六、结论
      
      契约理论揭示了企业的本质特征与会计政策的契约特性,充分说明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有效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并赋予了经理人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由于不完备契约的存在,使经理人员出于不同动机选择不同会计政策,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为了实现最有效的会计政策选择,完善契约理论是必经之路;同时其他经济理论,也为实现会计政策选择的有效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为会计政策选择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开辟了广阔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会计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会计选择的历史。会计信息的功能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质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必将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各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也将继续下去。会计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计,会计政策又是会计发挥其功能作用的重要实现形式,因此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在微观层面上,都应当引起我们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足够重视。

    相关热词搜索: 契约 视角 理论 会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