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基于“作品”意识的诗歌朗诵指导路径

    时间:2022-09-27 13:2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彩香

    作品意识,就是有意识地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等投入心血和时间产出高质量的作品。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统编教材中的不少诗歌是很好的朗诵指导材料。朗诵指导中,基于“作品”意识,遵循“五步”进阶路径,让朗诵“美颜”成可以登台展示的节目,提升品质。“五步”进阶路径,即排列组合,让诗歌意义更清晰;轻重缓急,让诗歌情感有起伏;想象画面,让读者感受有情境;综合形式,让朗诵作品登舞台;多维“发表”,让诗歌朗诵增魅力。如此多措并举,诗歌朗诵更具感召力。

    朗诵, 指大声朗读,即用响亮有力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艺术。它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在党的百年华诞庆典上,青少年的朗诵作品《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瞬间刷屏,激荡人心,朗诵的魅力指数也空前飙升。如何指导学生呈现高质量的朗诵?笔者认为教师的“作品”意识很关键。作品意识,就是有意识地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等投入心血和时间产出高质量的作品。统编教材中不少诗歌是很好的朗诵指导材料。下面以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为例,基于“作品”意识,遵循“五步”進阶路径,使诗歌朗诵“美颜”成可以登台表演的作品,并通过多种途径“发表”,更具感召力。

    一、排列组合,让诗歌意义更清晰

    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意思是言词只是诗的苗,是作者的意象,蕴涵的情才是诗的根。故诗歌朗诵首先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才能为作者代言。受认知能力局限,低年级学生朗读诗歌时往往是见字发声、见节停顿。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声音响亮,某个词的音重读一下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故他们的朗读多表现为拖腔拖调、奶声奶气,影响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准确表达。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类课文呢?首先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解构、分析,即根据诗歌各部分的内容、意义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并用“画线法”标记,使短语、句子、句群形成意义组块,让学生直观感知诗歌内容,才能读得更明白。如《祖先的摇篮》第一小节可从三个层次指导: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1.短语下画横线,朗读要紧凑。这部分中的“原始森林”“祖先的摇篮”等是短语或成语,在下面画横线表示要连在一起读,读得紧凑。

    2.停顿处画斜线,暂停蓄力量。如“……是我们∕祖先的摇篮”“这是∕多大的摇篮啊!”“遮住了∕蓝天。”画斜线表示朗读时要稍做停顿。短暂的停歇是为了积蓄力量强调后面的内容。

    3.衔接处画连线,意义更紧密。第一节共有三句话,每句话的意思要联系紧密。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虽是三行排列,但表达的是“原始森林是摇篮”这一主干。可引导学生在这三行诗句右边画上括号“}”,表示要读得紧凑。第二句“真有意思,这是多大的摇篮啊!”也画上同样符号作提醒。后面的“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这三行也同上。这样,诗歌第一小节的三句话分别形成三个小组,小组内部要“团结”,读得紧密。组别之间的停顿可画双斜线“∕∕”,表示停顿时间要稍长于组内停顿。其中,一二组要稍紧些,体现摇篮有意思;二三组要稍长些,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个摇篮到底有多大呢?排列组合,让学生对第一小节的意义建构有一个视觉上的直观印象:祖先的摇篮又大又绿,真有意思。这样,内容理解更清晰,便于更深入地走进诗歌。

    二、轻重缓急,让诗歌情感有起伏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被每一个人予以高度重视,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存在碎片化和模式化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贯彻群文阅读这一教学理念,将教材和课外读物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更全面、丰富地认识古代诗歌,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升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诗歌是作者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蕴涵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指导朗诵时,在排列组合的基础上再咀嚼文字,并通过朗读速度的急与缓、词语读音的强与弱、断与连以及句子语调的扬与抑表达作者跌宕起伏的思想情感。如第二小节: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这部分内容是作者的想象,“我想——”要读得悠长、缓慢,显得遥远,尤其是“想”字可以适当拖长音值,表示慢慢回忆、联想。后面的三行要读得首尾相连,联系紧密。其中“摘、掏”两个动词要读得重些,突出老祖先像孩童般顽皮可爱;“摘野果、掏鹊蛋”的尾音语调还要上扬,特别是“掏鹊蛋”的尾音要体现疑问的语气,同时带着笑意,感受想象的有趣。后面的“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与前一句结构相同,读法相近,但重音落在“赛跑、打伞”两个词上。整个这一小节的感情变化可用符号“——↗  ——↗ ”表示情感起伏,形象有趣。诗歌第三小节的内容是承接上文继续想象,由祖先想到孩子活动:

    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

    这一小节的“孩子们也在这里”的“也”要重读,体现情趣。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语“逗、采、捉、逮”同样要突出;“采野蔷薇吗?”“逮绿蝈蝈吗?”两个问句,语调上扬,带着笑意、读出疑问,体现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一节朗读要回归缓慢的速度,逐渐由梦境回到现实:风儿吹动树叶∕“沙沙,沙沙!”∕那回忆 ∕那么美好,∕又那么遥远……∕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第一句写树叶的声音,要读得轻柔;第二个“沙沙!”带感叹号,要读得响亮些、急促些,说明风吹树叶的声音愈来愈响。第二句语调下行,语速放缓,语气轻柔,特别是“遥远……”可以读得拖长一些“遥——远——……”表示仿佛还沉浸在美好的、久远的想象中。“啊!”要读干脆、洪亮,把回忆拉回现实,照应开头。最后一句要读得有气势,“苍苍茫茫”“祖先的”加以强调,表达对祖先摇篮的赞美、热爱之情。

    古代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之处,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学生可以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语文学科水平和人文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展群文阅读,能改变传统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有效契合了“1+X”的阅读理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精读课文的前提下对知识作出补充和有效延伸。因此,教师在实际执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策略,不断主动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提升,将中华文化的学习贯彻到古代诗歌教学内容中。纵观全诗,第一小节起始,读者情绪要缓缓进入,紧接着好奇地感叹摇篮之大;二、三小节逐步展开想象,语调由平静到上扬,读得活泼有趣;最后一节回归平和、舒缓,渐渐由梦境回到现实,总体赞美摇篮的作用。全诗朗读,体现了感情的波澜起伏,感受祖先生活的新奇有趣。

    三、想象画面,让诗歌表达有意境

    新课程下,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通常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群文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还能促進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以促使学生能立足于不同角度实施思考。对群文阅读而言,其主要指把相同主题不同的角度与思考方向的文章组合成相同板块,引导学生在规定的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及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种阅读方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诗画风格的一种美学评价。的确,诗歌中蕴藏着画面。朗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目视远方,展开想象,将内心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可视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如读第一小节,眼前仿佛出现千年万年的原始森林,苍苍茫茫,如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涛声阵阵。读二、三小节时,镜头由远推近,好像真的看到老祖先们像猿猴般轻松自如地攀在树上摘野果、掏鹊蛋,好像也看到孩子们调皮地逗小松鼠、捉红蜻蜓。想到这些,学生的朗读自然会带着笑意,充满情趣。最后一节,把镜头再次推远,遥望偌大的森林,只听见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久久没有醒来。一个“啊”字,带着强烈的感叹,回到现实,深情凝望苍茫的原始森林,发出由衷的赞叹: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

    朗诵着诗歌,想象着画面,情随“境”移,声随“情”动,让自己、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情境中,不仅经历了一趟森林之行,更是一次寻根之旅——原始森林,的确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啊!

    四、综合形式,让诗歌朗诵成“作品”

    目前,小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他们对古代诗歌学习的认知直接和分数挂钩,甚至有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歌就是为了考试,别无他用。这种认识的弊端非常显著,尽管古代诗歌赏析在高考试卷中占相当一部分比例,但是古代诗歌赏析成绩又充满着不确定性,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对古代诗歌充满畏惧心理。成功的作品需要包装,需要“美颜”,以提高艺术魅力。朗诵作品同样如此。作品前期的分步指导是为后面的综合呈现奠基。多形式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让朗诵更能打动人。

    1.分角色。诗歌朗诵一般有领诵、齐诵、男女生诵等形式。第一小节中的一、二句可分别由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领诵,第三句齐诵,以体现摇篮之大。第二小节,男生领诵:“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紧接着全体男生应和——“摘野果∕掏鹊蛋?”这样形成二部“轮唱”的和声效果。下一句由一个女生领诵:“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 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接着所有女生重复—— “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第三小节方法同上。最后一节,第一句的风吹树叶沙沙声,可做些特殊处理:女领——沙沙,男领——沙沙,全体——沙沙。这样形成风声逐渐叠加、气势渐强的艺术效果。第二句再慢、轻、柔,风声与前面形成对比,营造意犹未尽的陶醉效果。从“啊!”至结束,全体朗诵,结尾一句重复——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特别是“祖先的——摇——篮”可拉长音调,最后形成高潮,意犹未尽。分角色朗诵,此起彼伏,你呼我应,诗歌诵读更具艺术感染力。

    2.加手势。为了更具情境性,朗诵时再引导学生配合适当的手势,如“那原始森林”,可以用单手斜指远方,“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将单手贴在胸前,代表“我们”的意思。“真有意思,那是多大的摇篮啊!”两手可作摊开斜上的姿势,表示摇篮之大。齐诵部分,开头、中间一般不加手势,让学生集中精力在声音表达上。领诵的学生,对“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等,可做相应动作。最后一节风吹树叶“沙沙”声,学生可两手放在嘴前作喇叭状。最后一句重复至末尾的“摇篮”时,全体学生两侧各斜举单手,形成巨大的摇篮状,直观形象。

    3.配音画。音乐能激发人们美好的情感。因此,诗和乐总是相伴的。围绕“原始森林”这一主题可选一些有鸟声、水声的轻音乐,如《漫步林中》《原始森林》等,同时配上相应的画面来朗诵,更有情境。这样多渠道营造情境,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能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更饱满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4.排队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以上各项训练到位的情况下,再组织学生编排一下朗诵展示的队形、出场层次顺序等,展示的仪式感更会激活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使其全情投入朗诵。

    丰富的形式使诗歌朗诵“美颜”成可以展示的“作品”,更立体地演绎诗歌内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引领学生向诗歌的更深处漫溯。

    五、多维“发表”,让诗歌朗诵增魅力

    德国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伊塞尔指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者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句话同样适合朗诵作品。诗歌朗诵优化成作品后就要寻求机会“发表”。发表前若加上化妆、服装等,作品会更“靓”,可走向年级、校级及家长会等更大的舞台。还可录制成视频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自媒体播放。人们的点赞、转发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朗诵积极性,也让更多的人感受诗歌朗诵的无穷魅力。

    东坡有云:“三分诗七分读。”当朗诵声音出口时,负载的思想情感比蕴涵在文字中、文字背后更为可感。基于“作品”意识,遵循“五步”进阶路径,让诗歌朗诵指导更优化,可以引领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的更深处。

    猜你喜欢 原始森林诗歌朗诵作品 神秘的原始森林:湖北神农架阅读(低年级)(2020年11期)2020-12-28语文教学朗诵经验浅谈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4期)2019-10-08诗歌朗诵在初中音乐课堂的融入分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5期)2019-08-12如何有效开展“翰墨诗轩”诗歌朗诵社团读天下(2019年3期)2019-04-03Dinosaurs’ Home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2017年3期)2017-04-11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9期)2016-11-23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丛林大冒险数学大王·低年级(2016年4期)2016-05-14巧用修辞 生动描画小学生作文·小学中高年级适用(2014年6期)2014-09-21
    相关热词搜索: 朗诵 路径 诗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