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发达地区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战略思考】 战略环境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

    时间:2019-04-02 03:29: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沿海发达地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阶段,发展战略强调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可以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提升社会建设地位,调整优化两大建设关系。这是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呼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度的有效手段。要尽快作出决策,组建统筹社会建设发展的机构,加强对社会建设重点发展战略的科学研究,调整基本现代化的规划部署及资源配置,并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关键词] 基本现代化 决战阶段 协调发展战略 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3-0026-04
      [作者简介] 丁宪浩(1955-),江苏海门人,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经济学、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
      今后10~15年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时期,在发展战略中强调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涵义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并不是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而是要紧紧依托这一原则,在基本现代化决战阶段,在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特殊时期,侧重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推进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更好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1. 进一步夯实做强经济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沿海发达省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与现代化要求相比,人均GDP等关键性指标还存在不小差距,即使领先的京津沪三市也仅1.2万多美元,排名靠后的省仅及这一水平的一半左右,经济现代化仍然是沿海省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增强的基础和前提。必须紧紧抓牢沿海经济相对先发优势,进一步夯实做强经济基础。一是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沿海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转型升级,要着力在发展中调优沿海经济,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产业布局、市场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既彰显各省市特色和优势,又适应现代化要求,促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外向拓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和协调。二是努力争取适当的发展速度。沿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2010年沿海10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1.2%,可以说沿海经济的发展状况左右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沿海适应转型升级需要经济增速有所下调,而经济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也制约着发展速度,带动全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区间。要在调优中努力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通过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挖掘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沿海经济。
      2. 进一步提升强化社会建设地位。近年来沿海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社会建设,但与较坚实的经济基础相比,社会现代化的步伐还是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基尼系数、医生数量、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量、环境质量等社会建设指标与现代化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在沿海现代化攻坚阶段,最关键的攻坚方向就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幸福度的提升,其核心是民生建设,其内容涵盖社会设施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制度规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文化建设。提升强化社会建设地位,首先就是要将以民生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建设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列入日常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体系。同时要提升全社会对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将社会建设作为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头等大事,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其全面开展。
      3. 进一步调整优化两大建设关系。在沿海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阶段,需要针对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更好地协调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两者关系,确保现代化建设有效推进。一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不仅继续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而且要全力推进社会建设这个重点。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仅仅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经济十分落后情况下最科学的发展战略,那么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向基本现代化发起最后冲击的决战阶段,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就是最适时的战略部署。二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经济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力支持,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更具活力的人力资源、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形成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通过加快社会建设,形成更为合理、协调、有效的发展格局。
      二、实施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
      协调发展战略的依据
      1.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是落实以经济建设中心原则的时代呼唤。在沿海经济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阶段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现代化进程,更好地达成经济建设的目的。有利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更多更持久的消费需求,提升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利于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化解尖锐的社会矛盾,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2.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抓住了消除沿海发达地区不和谐因素的关键,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症结,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产生沿海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显效机制、长效机制。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有利于形成高标准的社会精神、道德风尚,实现社会运作机制健全、社会运行稳定、和谐状态可持续、社会发展取向积极向上的局面。
      3.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是做长现代化“短板”的必然选择。一些地方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社会矛盾积累发展,个别地方甚至爆发冲突,已经开始拖经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后腿。实行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战略,能够有效缓和、化解社会发展不足带来的问题,解决诸如征收拆迁补偿、合理水平和范围的社会保障、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收入水平的调节等等一系列困难问题。
      4.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度的有效手段。把社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能很好化解影响居民福利水平提升的不利因素,解决诸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等较明显拉低居民幸福指数的突出问题,为人民群众的权利保障和行使、利益维护和享受提供更好条件,从社会公平、公正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等更为根本的层面推进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形成社会氛围优化、社会幸福度最大化的体制、规范乃至社会文化,构建起提升人民群众幸福度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
      协调发展战略的建议
      1. 尽快对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化战略调整升级作出决策。沿海发达地区正处于由小康社会走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顺应现实需要对现代化战略进行调整升级。应在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就现代化战略调整升级作出决断,有步骤地予以实施。为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可以选择经济率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不同、具备相对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地区,进行先行先试,初步积累经验后在最发达的省市推开,然后再在沿海省市全面实施。对试点地区,应该给予较为充分的政策调整、管理创新的回旋空间,允许其根据试点目标和指导思想,依托当地经济发展基础和社会建设条件,探索出台必要的社会建设优先的政策、规范,采取更多强化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措施,为社会建设重点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试点经验应尽早推广。
      2. 组建统筹社会建设发展的机构。一些地方顺应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已经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社会建设重大问题。而从社会建设成为工作重点的趋势看,要求与之匹配的管理服务机构是具有相应功能的完整体系。其构成至少包括三部分:一是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负责对社会建设重大事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对社会建设推进及与其它建设配合进行统筹协调,对社会建设全局进行指导。为此,要求领导机构具有权威性、稳定性,需要增建由负责领导专任主要负责人的常设性领导机构,统一行使社会建设管理协调的领导职能。
      二是咨询机构。由于社会建设管理面临一系列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疑难问题、全新问题,领导机构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有赖于参谋咨询机构的强有力支持。为此需要组建具有很强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能力的专家咨询团,以专职兼职相结合、自主研究与项目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咨询研究,必要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集中一部分专家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突击攻关。
      三是执行机构。现行主要从事民生管理的机构是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社会建设与管理机构还有公安、教育、文化、体育、园林、环保、信访、城管等部门,工商、税务、发改委、住建等经济管理部门也涉及社会管理;从管理层次看,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承担着社会建设管理的大量具体工作,正逐步成为社会建设管理的重心所在。适应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战略需要,一方面要调整机构职能,首先重点强化民生管理机构、理顺和增强其管理服务职能,同时加强、调整其它社会建设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加强相关经济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使得现行行政体系的职能机制基本能够保证加强社会建设管理决策的贯彻落实,待条件成熟、确有必要时再进行较大幅度机构与职能调整。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赋予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更多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权限,给予更多资源保证,推动加强社会建设以及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的顺利进行。
      3. 加强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基本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科学研究。一是社会建设目标与要求研究,主要是沿海各省市社会建设目标以及衡量指标研究。从各地实际出发,参照国际上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将沿海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分别设定为2015、2020和2025三个批次,研究设定各批次基本现代化中社会建设目标及其相应的衡量指标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体系。同时,研究设定2020~2035年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建设目标与要求,并注意与基本现代化目标要求的衔接。二是沿海各地社会发展状况研究。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社会基本构成情况,各类社会群体(阶层)诉求与心态,社会流动与融合情况,社会心理、社会道德与社会文化情况,民生建设与管理情况,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基本情况,社会组织发育情况,基层社会管理治理情况等等。三是沿海地区社会建设思路对策研究。目前需要研究的对策性课题非常多,如社会建设在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及其落实途径,沿海各地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与推进战略,沿海各地居民收入倍增的瓶颈与对策,社会转型中公民素养的实际状况与提升路径,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建设的难点与思路,沿海地区社会保障全覆盖与提档升级的条件与思路,等等。
      4. 调整基本现代化的规划部署及资源配置。在总体尊重各地“十二五”规划及远景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度微调完善,以保证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力度,突出社会建设这个重点。规划调整完善的原则主要有三,一是两大建设并重原则,体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的精神。二是民生优先原则,把改善民生、提升居民幸福度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规划中予以更充分体现。三是提低补短原则,对社会建设的“拖后腿”领域进行补充规划,确保其在基本现代化决战阶段能够追平赶上。与社会建设重点发展战略及规划微调完善相适应,社会资源配置也要作相应调整,促使在“十二五”期间民生水平有较显著改善提升、居民幸福度有较大提高。社会建设欠账较多的领域和地区、以及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都应有较为充分的社会资源投入。在社会组织与管理方面,须加大对村级及社区建设的关注与投入力度,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社会管理重心下移落到实处。
      5. 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首先是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讨论、研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实施基本现代化新发展战略的意义、目的、内容、要求,承担起自觉宣传、解释、组织实施新发展战略的领导者的角色。其次社会建设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对社会建设重点发展战略的认识,掌握其主要内容,明确社会建设管理机构、社会工作者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社会建设的更好开展。再者,对全社会居民,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组织居民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开展讨论,努力使全社会了解顺应基本现代化决战阶段客观需要的新发展战略,认同、支持这一新战略,动员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到基本现代化决战中来。此外要注意总结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经验、新成果,及时予以宣传介绍,以加快成功经验的推广,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形成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N].学习时报,2010-08-30.
      [2]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
      [3]薄贵利.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转移到社会建设上来[J].新视野.2011(4).
      [4]向德平.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在中国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0(4).

    相关热词搜索: 发达地区 思考 战略 社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