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追根溯源,文言文为何难得高中生青睐_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时间:2019-01-18 03:22: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历经岁月淘洗,承载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为我们展示了古人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可以说,在引领高中生近距离面对我国灿烂文化并接受其优良传统方面,文言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高中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阅读仅限于教材,能够背诵的篇目也是出于考试的需要和老师的规定,而且对文言知识的获得缺乏主动性。是什么原因使高中生对文言文难加青眼呢?下面本文就从高中生自身、高中语文教师以及考试的导向这三方面谈谈个中缘由。
      一、高中生自身的原因
      就高中生自身而言,阅读状态消极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高中生对文言文的价值认识不足。高中生的目光只停留在考试中的二十几分上,而忽略了文言文的隐形价值。优秀的古文,具有扩展和丰富中学生精神生活的价值。通过对古文的鉴赏,中学生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并在文章写法、词语运用等方面获得益处。比如,学习古人简洁生动的,学习古人谋篇布局的能力。另外,文言文对学生情感的渗透、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等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韩军先生的“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还指出文言学习对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的重要性。
      其二,高中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存在问题。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使大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甚至不做,放着注释不读不记,上课拼命记老师的解释和板书,课下又不复习和巩固。而高中的文言文较之初中的古文要复杂,涉及的文言知识也较多,仅凭课上的功夫是不够的。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消化不良”。读不懂导致不想读。所以高中生一见文言文就头疼,自然难以产生兴趣,更别谈亲近课外的文言文了。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因素
      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存在偏颇,使文言文教学走入误区,比如,在教学内容上独树人文性,忽视工具性,这使学生很难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更别谈遇见课外的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了;教学方法上只重演说,摒弃讲练,这对巩固学生所学的文言知识十分不利;在教学手段上独尊多媒体,轻视甚至抛弃传统手段,像经典的文本诵读法,这使学生难以在品味涵咏文章中培养语感并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部分教师反其道而行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围绕高考进行“系统”训练,大讲特讲语法知识,形成一种重“言”轻“文”的现象,过于枯燥和艰涩的内容,也很难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文”“言”并重,讲练合一而且方法多样的。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提出了挑战。只有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自然美,感悟人生美,进而让学生主动阅读文言文经典并习其所长。
      三、考试导向的影响
      近年来,虽各省市文言文阅读题目设计有所不同,但考查内容一直比较稳定,几乎每一套试题都会考查以下内容:一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二是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三是对文中有关信息的筛选;四是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五是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尽管《201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给出了文言文阅读延伸题型示例:写出“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对孙叔敖智慧的感悟。但辽宁地区还保留传统的考查方向。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题目的考查范围只停留在新课标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浅层阅读上,而对新课标提出的“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丛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深层理解和鉴赏能力,鲜少涉及。
      由于这个指挥棒的导向,师生关注重心的偏移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重考试轻素质的做法也很难使学生为了体味文言的美主动走近文言文。即使学生对文言文重视也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礼遇”。
      追根溯源,对症下药,才能使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才能使高中生真正领略文言文的纯粹与典雅,进而指导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而且随着教材中文言文比重的增加,社会对古代经典文化回归的呼吁,加之高中生肩上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的责任,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的研究不会结束,而会走得更远。一线教师的参与也会为教学方法的可实践性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这也是本文意义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 追根溯源 文言文 青睐 高中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