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关系表现为 [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关系的研究综述]

    时间:2018-12-23 12:40: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商业信用自20世纪以来被作为融资手段广泛使用,而银行贷款作为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与商业信用之间也相互影响着。在企业的融资活动中,二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互补还是替代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商业信用的融资动机理论入手,分析了商业信用作为融资方式与传统的银行贷款融资方式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商业信用 银行贷款 融资 关系
      
      一、引言
      银行贷款一直是企业融资活动中最主要的方式,大部分企业的发展都依赖银行贷款,但随着贷款的拖欠及坏账的产生等现象出现,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越来越大,使得银行为了避免风险而限制企业贷款。自1960年Meltzer开创性地观察到了商业信用在融资活动中的作用后,商业信用便作为融资渠道被广泛使用。如今在美国等具有成熟金融市场的发达国家中,商业信用是企业短期融资的最重要方式,甚至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一些企业的银行贷款渠道受到限制,导致商业信用有时甚至成了企业唯一可以使用的短期融资工具。国内外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热点问题,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试着从商业信用的融资动机理论入手,对研究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概述。
      二、商业信用的融资动机理论
      (一)融资比较优势理论 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与生产要素需求者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和及时,在提供资金给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时,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可以比金融中介更好地监督和控制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即相对于金融中介提供的银行贷款,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具有比较优势。Schwartz(1974)较早地提出了这个理论,认为相对于第三方融资者,卖方存在交易费用优。Ferris(1981)系统的阐述了商业信用的交易成本理论,商业信用被看作是一种将货币交易从不确定的交货时间的现状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即货币交换可以在商品交换完成后一段时间或在固定期间内发生,这样买方企业能够减少对预防性资金的需求和更有效地管理资金,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改善现金管理便可以节约交易成本。Summers和Wilson(1999)通过对英国655家企业的经验研究发现,大多企业把商业信用作为一种便宜的融资来源。Petersen和Rajan(1997)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商业信用融资动机理论,认为供应者给紧缩企业信用是因为在收集买家信息方面有一个比较优势,可以有效地清偿资产,在企业中他们有绝对公正的利害关系,这样便能更好进入需要信贷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这种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信息获取优势。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及时高效地获得客户信息,了解客户的财务信息、经营状况;当客户未能享受优惠的现付折扣或使用商业信用的数量有异常变化时,可及时观察客户经营和信用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行动,以免受到损失。与企业相比,金融机构(如银行)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更高,而且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时滞性。(2)对客户的控制力优势。由于获得商业信用的一般是下游企业,因此作为提供商业信用的上游企业对客户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是理性的,对客户而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是经济的和不易替代的。同时,如果客户想更换原材料的供应,必须花费昂贵的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重新订约等成本,另外还要承担新原材料的质量风险。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供应商可以利用威胁停止供货的手段迫使客户遵守合约,从而避免遭受客户潜在的违约损失。相反,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控制力很弱,一旦客户违约,即便诉诸于法律,在破产法的负面作用下金融机构还是难免遭受损失。(3)财产挽回优势。一旦客户经营失败而使合约被迫中止,供应商可以索回供应的原材料。由于企业已经建立了该产品的销售网络,因而索回产品并再次售出的成本是较低的,企业因而能够将合约中止的损失减至最少。金融机构则不同,由于它对这一行业不熟悉并且缺乏自己的销售网络,即使能够要回一些抵押品(如原材料),其变现的成本也十分高昂。
      (二)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作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的另一种解释,它不仅解释了在金融机构作为专门的信贷供给组织存在的条件下商业信用为何仍旧存在,还能解释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相对昂贵的融资方式仍被许多企业所使用。该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即使在竞争均衡的条件下也能出现信贷配给现象。银行不会一味的提高借贷利率,而是采取信贷配给的方式发放信贷。当市场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借款者时,由于银行无法对不同风险的借款人分别定价,有些类型的借款企业可能会被银行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他们愿意支付多高的信用利率。这些企业由于受到信贷约束,便会转而使用另一种融资渠道,即商业信用。1960年Meltzer在研究商业信用的存量和分布变化与货币政策的变化之间的联系时,开创性地观察到了商业信用的作用并最早提出了信贷配给的问题。Lewellen等人(1980)证明了在金融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任何由买卖双方所接受的信用形式的现期价值均相等,也就是说商业信用在金融市场完善的环境下并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从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这显然与现实不符,因而他们也推测金融市场是不完善的。Stiglitz和Weiss(1981)探讨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借贷者,有些借贷者即便愿意支付非常高的借款利率,也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外;而有些信用者却可以得到信用。因此,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配给使这类企业得不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类企业因而不得不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商业信用由此称为银行信贷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融资方式,即使商业信用的使用成本较高,企业也依然会使用。Smith(1987)提出,当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的时候,银行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配给,此时供应商却利用商业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而后Petersen和Rajan(1997)发现虽然美国小企业用商业信用的成本比银行信贷高出99.8%,但那些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信用的企业仍然会更多地使用商业信用,而较易获得信用的企业则会更多地去提供商业信用。Danielson和Scott(2004)的研究发现银行贷款约束水平与商业信用的使用数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将商业信用视为融资来源之一,并认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动机主要是为了短期融资。作为短期融资中占主导地位的短期银行贷款的使用可能会对商业信用的使用产生影响,同时短期银行贷款可能也会因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受到影响。
      三、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的关系
      (一)商业信用的提供与银行贷款的关系这方面研究将企业视为商业信用的提供者,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认为商业信用的提供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Biais和Gollier(1997) ,Frank 和Maksimovic(1998)都认为银行贷款影响着商业信用的提供量,企业所获得的银行贷款越多,所提供的商业信用就会越多,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之间呈现出互补的关系。Kunt和Maksimovic(2001)发现大且私有制银行体系的国家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给它们的客户,表明商业信用的提供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支持了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互补关系。Cull,Xu和Zhu(2009)的研究认为,在中国,拥有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优势的国有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力度会比较大,证实了银行贷款与商业信用的提供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
      (二)商业信用的使用与银行贷款的关系 这方面研究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对银行贷款有替代作用,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对银行贷款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1)替代关系。支持这个观点的学者们以商业信用的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将商业信用视为银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替代品,商业信用的使用对银行贷款有替代的作用。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的反向替代性往往表现为信贷配给的结果。信贷配给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这些受到信贷歧视的企业为了筹措资金必须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由于商业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相比其他短期的融资渠道是比较“便宜”的,于是商业信用便成为了获得资金的一条主要的渠道,也就使得商业信用代替银行贷款成为企业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渠道。因此在研究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时,会呈现出替代性。Schwartz(1974)认为当中小企业受到银行信贷歧视的时候将被迫使用商业信用来弥补减少的信用资金。商业信用可以看作是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小企业会加大使用商业信用以替代银行借款,而大企业也会加大其银行融资能力,以便投放出更多的商业信用,以缓解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从信用接受者的角度看,资金成本较高的企业其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之间是相互替代的关系。Petersen和Rajan(1997)研究了美国小企业,发现美国企业在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时,即当信贷紧缩时,商业信用会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替代性的融资来源。Kohler等(2000)用一组在英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英国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是存在一个商业信用渠道,能替代和货币经济密切相关的银行贷款渠道。Nilsen(2002) 利用美国统计局的季度制造业财务报告数据(QFR)的脉冲响应分析以及Compustat的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小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会增加商业信用。认为当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或者出现信贷配给时,商业信用将会成为银行信贷的重要替代方式。Fisman和Love(2003)认为商业信用是银行贷款的替代品。该文发现在金融中介发展不太发达的国家里,那些处于更多使用商业信用的行业的企业表现出更好的成长性,这说明当企业面临信贷约束时,它们会寻找替代性的商业信用来为它们的成长性融资。Guido de Blasio(2003)利用意大利制造企业的存货行为的微观数据去验证Meltzer(1960)根据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用商业信用替代银行贷款的假设。发现商业信用对银行贷款的替代影响的程度相当大。Danielson和Scott(2004)探讨银行贷款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发现企业在遇到信贷约束时会增加他们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企业在面临银行的融资约束时,会转而依赖商业信用融资的观点。Mateut等(2006) 探讨了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商业信用的作用。利用16000个制造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明确地指出,在货币政策趋紧时,商业银行的信用会收缩,而商业信用的使用会增加,使得信贷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得到缓和。验证了商业信用作为另一个替代的融资的来源的说法。Guariglia和Mateut(2006)则从存货投资的视角切入,发现在英国货币政策经由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途径进行传导的现象都是存在的,而且有证据表明前一种途径对后一种途径有一定的弱化作用。也就是说,商业信用对信贷政策具有抵消作用。Yang和Blenman(2008)将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纳入到传统的生产平滑存货投资模型,测试了商业信用的使用是否对银行贷款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发现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存在并不完美的替代关系。Paula等(2008)的研究控制了由于使用GMM估计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证明了信贷配给的存在,商业信用的替代假说成立。Ge和Qiu(2007)比较了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采用商业信用的不同之处,认为在中国从银行获得融资比较困难的非国有企业会更加依赖于商业信用,间接地表明,商业信用是银行借款的替代。Cull等(2009)认为,在中国那些拥有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优势、绩效较差的国有企业,投放商业信用的力度会比较大;而盈利性好的私有企业会比盈利性差的私有企业更愿意投放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对于那些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企业来说是银行贷款的一种替代。石晓军和李杰(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展开实证。结果显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总体平均替代率约为17%。
      (2)互补关系。支持此观点的大部分学者们认为,当银行能够对企业做出准确评价时,商业信用的使用可以被视为反映企业信誉的一个“信号”,企业所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越能体现企业的还款能力强,信誉好,还款风险低,这样商业信用可以被作为银行贷款的参考因素,那么商业信用的使用会对银行贷款的获取有促进作用,即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会呈现出一种正向相关的互补关系。Elliehausen和Wolken(1993)利用全美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证实了它们的互补性。Biais和Gollier(1997)认为商业信用可以缓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比银行具有信息优势,逆向选择风险较低,因此商业信用能够作为银行信贷决策的参考信号,支持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Cook(1999)通过俄罗斯小企业的研究发现使用商业信用的公司被视为有更高的概率获得银行贷款。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间在企业的融资间存在互补关系。该研究认为,商业信用是一种反映企业信用程度的“信号”,因为上游企业掌握着甄别下游企业信用程度的一些特殊信息。因此,企业可以用商业信用的获得来传递自己信用良好的信息,从而促进它从银行渠道获得信用。Ono(2001)通过对日本制造业部门的检验认为,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Alphonse等(2006)通过使用美国的小企业数据(NSSBF1998)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商业信用可以作为一个关于企业质量的信号来工作,从而有利于获得银行债务,即商业信用帮助企业改善他们的声誉,二者之间存在互补作用。Giannetti,Buckart和Ellingsen(2008)认为商业信用可以给别的信用者(特别是银行)传达好的信息,有助于增加银行贷款。银行债务和商业信用可被认为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资金来源,即二者存在互补关系。
      (3)其他观点。还有一些学者们的观点与之前两个观点不一样。Fukuda等(2006)探讨了在日本银行危机时期商业信用的角色。替代假说在日本银行体系稳健时成立,但在银行危机时却不能成立。更确切地说,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在危机时都收缩了。同样Love等(2007)采用墨西哥等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金融危机的6个新兴国家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商业信用会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状态,即危机后随着银行信贷紧缩,反而会驱动商业信用比率也下降。
      四、结论
      虽然有关商业信用的使用和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这往往是因为选取的研究对象所处的融资环境不同而不同。在我国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多,对于我国这个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等特殊现状使得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很难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去寻找其他的渠道来获得发展所需资金,这其中商业信用的作用对企业来说不容忽视。我国商业信用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研究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的关系对研究企业融资行为,商业信用机制的管理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晓军、李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及其反周期性:1998-2006年》,《财经研究》2009年第3期。
      [2]赵学军:《中国商业信用的发展与变迁》,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
      [3]Alphonse P, Ducret J and Eric S.When Trade Credit Facilitates Access to Bank Finance: Evidence from US Small Business Data,University of Valenciennes,2006.
      [4]Biais B and Gollier C.Trade Credit and Credit Rationing,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
      [5]Cook LD. Trade Credit and Bank Finance: Financing Small Firms in Russia,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9.
      [6]Cull R, Xu LC and Zhu T. Formal Finance and Trade Credit during China’s Transi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9.
      [7]Danielson M and Schott J. "A Note to Trade Credit Demand and Credit Rationing,The Financial Review,2004.
      [8]Elliehausen GE and Wolken JD.The Demand for Trade Credit: An Investigation of Motives for Trade Credit Use by Small Business,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1993.
      [9]Ferris JS.A Transactions Theory of Trade Credit Us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
      [10]Fisman R and Love I. Trade Credit, 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3.
      [11]Frank MZ and Maksimovic V. Trade Credit, Collateral, and Adverse Selection,Working paper,1998.
      [12]Fukuda S, Kasuya M and Akashi K.The Role of Trade Credit for Small Firms: An Implication from Japan’s Banking Crisis, 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Series,2006.
      [13]Ge Y and Qiu JP. Financial Development, Bank Discrimination and Trade Credit,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7 .
      [14]Giannetti M,Burkart M and Ellingsen T.What You Sell Is What You Lend Explaining Trade Credit Contract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 .
      [15]Guariglia A and Mateut S.Credit Channel, Trade Credit Channel, and Inventory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K Firm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6.
      [16]Guido de Blasio. Does Trade Credit Substitute For Bank Credit? 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3.
      [17]Kohler M, Britton E and Yate T.Trade Credit and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Working Paper from Bank of England,2000.
      (编辑梁恒)

    相关热词搜索: 银行贷款 综述 信用 关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