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幼儿园主题墙五大领悟【主题十一:领悟影视风采(二)】

    时间:2019-03-10 03:28: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精品细酌一      仰望星空,脚接地气   ――《春风化雨》   □阿琪      有一部英国电影叫做《春风化雨》(又译《死亡诗社》,DeadPoetsSociety)。
      说的是很久以前,伦敦一所威尔顿预备学院,有一个17岁的男生自杀的故事。男孩的家长和校方都把罪过归咎于一个叫基丁的语文老师,基丁当然是被冤枉的。因为,他只是引导这群孩子如何欣赏诗歌的美,如何去感受自己内心的激情与爱。但其实,这个孩子的死,基丁也是难逃其咎的。
      在他的课堂上,他是如此的超凡脱俗。他让学生们站到讲桌上,对他们说,世界是不是因此而不一样了?
      他问一个羞怯、自闭、不敢上台朗诵自己诗歌的学生:难道你认为,你心里的感受是那么不值得一说,注定要被忽略吗?在基丁的循循善诱下,那个学生终于吼出了自己第一句发自内心的诗,他变得勇敢而自信。
      那个自杀的学生是这群孩子中天分最高的一个。他通过诗歌感受到了一种生命高贵而甜美的品质,浸染其中,悠然自得。他甚至不顾父亲的反对,到学校舞台上演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他确实有表演天赋,而他做的,也是他一直想做的,真正喜欢的事情。
      可是,现实却不止是一首诗。在辉煌演出的当晚,他那严厉古板的父亲把自己的儿子从欢呼的同伴中拎出来带回家,对他说,为了确保他以后能读哈佛的医学院,已经决定让他退学,去一所全军制式的中学读书。
      这个伤心的孩子崩溃了。当晚,他举枪自尽。
      所以,基丁的罪不是法律上的。他的罪过是,通过诗歌,他让孩子感受到了明亮的自由的生命的品质,却没有同时告诫他们,这种品质与现实人生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背离的。
      他让孩子们站到了课桌上,站到了比地平线高出一截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到了、触摸到了星星与月亮的光芒。可是,他却没有教会他们,应该如何全身而退,从课桌上下来。人生有很多时候,我们要知道被迫从高处往低处迂回时,如何保持身体与心灵的不失重,不至于摔伤。
      因为,理想的高度,是我们精神的高度,但是,很多时候却并不是我们身体所在的位置。更多的时候,我们蜗居在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洞穴里,向往星星和月亮,祈求被生命里的阳光照亮。
      人生需要诗歌的纯粹、优美、精致。可是,更多时候,人生还需要另一种品质,是坚持,是坚强,是迂回,甚至是妥协,是必要时的同流合污,然后,从罪恶之泥里开出芬芳的花朵。
      [选自2009年第8期《青年文摘(彩版)》,有删改]
      
      阅读思考
      1.伦敦一所威尔顿预备学院,一个17岁的男生自杀,家长和校方都把罪过归咎于一个叫基丁的语文老师,这当然是被冤枉的。但又说“这个孩子的死,基丁也是难逃其咎的”,这样写会不会自相矛盾?
      2.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人生有很多时候,我们要知道被迫从高处往低处迂回时,如何保持身体与心灵的不失重,不至于摔伤。
      (2)我们蜗居在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洞穴里,向往星星和月亮,祈求被生命里的阳光照亮。
      (3)甚至是妥协,是必要时的同流合污,然后,从罪恶之泥里开出芬芳的花朵。
      3.从整篇文章来看,男孩子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4.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5.文中的题目“仰望星空,脚接地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精品细酌二
      
      学习雷锋去感恩
      ――评《雷锋》
      □张芬娟
      继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雷锋》和90年代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后,又一部关于雷锋生平的电视剧《雷锋》近日制作完成。它用朴实的手法讲述了雷锋从贫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士兵的故事。这部缺乏暴力、缺乏血腥、缺乏悬疑、缺乏爱情的电视剧能否吸引观众?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上,观看了样片的专家们对《雷锋》交口称赞。
      没有恋爱情节的电视剧基本上会被戴上乏味、不真实的帽子,没有缺点的人物不可避免会遭致“高大全”的抨击。《雷锋》两者皆缺,却事事有据有因。该剧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据专家研究,雷锋确实没有谈过恋爱,为了真实再现雷锋也就没有进行爱情方面的虚构;其二,引用一个嘉宾的观点:现在的电视剧人物可以说是过分强调人性化的一面,编剧总能为一个坏事做尽的人找一些合理的心理依据,或者在情感的煽情铺垫方面让他显得不那么恶;或者本来是一个正面的人,非要找出很多缺点,让他看起来不是非常可爱,这样,造成最后电视剧所有的人物一片灰色,没有黑白之分。这相比过去的“脸谱化”是一个进步,但是这部电视剧要表现的人物是雷锋,在几十年的雷锋事迹宣传中,他早已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他的形象已近乎完美,灰色不适合雷锋。
      当今社会,也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学雷锋哪?但是,又有谁不希望自己在困境中能有人无私地伸手拉你一把呢?“雷锋是一个感恩的典型,为什么他一直奉献社会,就是因为他受到党和人民的照顾而怀有感恩的心。”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父亲被日本人毒打死去,母亲遭地主凌辱而自尽,不满7岁的他成了孤儿,是党和人民把他养育成人,是共产党和新社会救了他。所以,他怀着一颗回馈的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了。而现在,“师长恩、社会恩、父母恩,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概念;‘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现在很少人想到这个了。”该剧制片人程力栋说,“雷锋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希望能够把他获得的快乐体验,通过我们的电视剧传递给观众,大家尝试一下,帮助别人是不是能够得到快乐,助人为乐这句话对不对?”
      (选自200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雷锋》这部电视剧同以往拍的影片有什么不同?
      2.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电视剧所有的人物一片灰色,没有黑白之分”的含意?
      3.评论说“《雷锋》两者皆缺”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塑造这一形象?
      4.为什么说“雷锋是一个感恩的典型”?
      5.据说美国的西点军校把雷锋作为学习的榜样,你认为雷锋精神过时吗?请简要回答。
      
      精品细酌三
      
      中国人的不屈史
      ――《南京!南京》
      □宋冰
      南京城内尘土飞扬,烟雾缭绕。头顶轰鸣着日军战斗机,脚下横着不计其数的中国人的尸体,昏黄的南京城内已是满目疮痍……
      城中心,一名棕色皮肤的中国士兵,正率领一群中国士兵肩并着肩,手挽着手,筑成了一堵堵人墙,面对着蜂拥而至,手持刺刀的敌人,他们发出雄壮的嘶吼……
      在一阵阵响彻苍穹的怒号声中,一种反抗和不屈的中华民族气节激荡在每一个还活着的中国人的心中。这是《南京!南京》的片段。
      提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无论是国外描写二战题材的影片,还是中国的几十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题材的电影,都是将南京受害者的形象大肆渲染,而真实史料记载的反抗却没有体现。“我拍摄这个电影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在那场历史事件中,我们中国人的抵抗,我们中国人的脸。”陆川说。
      根据他的研究,日寇在开进南京之后,中国军民一直都在抵抗:“在日本人的日记里,我发现了大量的线索。比如我们被打散的部队,三五成群,隐蔽在街头巷尾,拼死抵抗。因为日本兵规定一个妇女只可带走一个男人,有个中国妇女就换了6件衣服,带走了6个男人。”
      中国观众在观看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时,只会对触目惊心的死亡心悸,继而对侵略者的愤怒上升到仇恨,但关于这段历史为何会发生?这场战争除了意味着侵略和死亡之外,对整个人类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没有人发问也没有人作答。
      《南京!南京》却给出了答案,我们不能说它更深刻,但它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表现战争的本性――战争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受害者,包括侵略者。
      其实就战争本身而言,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在作为一个群体的时候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无意识地杀或者无意识地被杀。只有当其中的某个人或某个小群体站出来的时候,其他人心中的意识才会复苏。又或者说关于战争的影片,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出现。陆川在《南京!南京》中有数个镜头来表现群体无意识和个体意识。当镜头对准战争中的群体,画面总是癫狂残忍或者麻木不仁,仿佛战争中的人性全部丧失。直到镜头对准战争中挣扎求生的个体,才又能重新看到恐惧、善良和爱这些人性的东西。
      如果说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以纳粹军官自食其果式的结局,将对犹太人战争的非人性表现得让人忍不住扼腕,而《南京!南京》则以日本军官最后的自杀完成了对战争的反思。
      影片色调是纯粹的黑白色,显得凝重,有质感,就像一部纪录片。它太冷静,太客观,同时,它又无比浓烈,无比张扬,就像暗地里的一抹强光,叫人欲罢不能。
      (选自200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提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南京!南京》与以往的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题材的影片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说战争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受害者,包括侵略者?
      3.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在作为一个群体的时候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无意识地杀或者无意识地被杀。
      (2)只有当其中的某个人或某个小群体站出来的时候,其他人心中的意识才会复苏。
      4.《南京!南京》影片以日本军官最后的自杀为结尾,对这样的结尾,你满意吗?
      5.这篇影评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相关热词搜索: 领悟 风采 主题 影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