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政府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文档

    时间:2018-12-23 12:49: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审计需求的假说出发,结合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政府控股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对政府控股的公司的审计师选择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发现:与私人公司相比,我国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其雇用高质量审计师进行审计的激励相对要小。
      关键词:审计三大需求假设 政府控股 高质量审计需求
      
      一、引言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之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为了维护国家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都由国家控股。国家持股比例较高而取得了绝对控股或者是相对控股的地位。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两个显著特征:上市公司与政府的关系以及控股股东的存在。因此,上市公司审计师的选择行为研究,在考虑股权结构对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时,还应该从更为实质、更为根本的因素出发来分析上市公司背后政府行为及政府自身的固有属性对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产生的影响。审计的产生源于企业的自愿需求,早在13世纪商业公司的形成过程中审计就已经存在,早期的审计主要是由董事或者股东负责,到了19世纪下半叶。聘用外部职业审计师开始在英国普遍兴起。我国独立审计行业发展的时间不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政府推动的产物,其发展也是依托于政府的推动。在我国的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行为是否如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一样,存在自发性的高质量审计需求,本文从我国特殊的政府控股这一视角出发,研究政府控股上市公司背后政府固有的性质与政府行为对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
      
      二、独立审计自愿性需求理论
      
      当委托人与代理人分离时,委托人能预期到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会降低其报酬,将其成本让代理人员承担,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会自愿传递其自身行为的信息,Jensen andMeckling认为,审计被视为充当公司代理问题的监督机制,是能够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安排。因此,企业代理人存在自愿雇用外部审计师的需求,以减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现象下降 审计能降低内部管理人员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首先,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IPO)时,公司雇用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可能会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即该公司是高质量的、可信的。尤其是在我国,在IPO市场时,当雇用“四大”等高质量审计师进行审计时,其向投资者传递着一种高质量的信号,从而会影响到其股票的发行价格。其次,会计信息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和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信息,其有助于降低契约的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将公司雇用外部独立审计师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时,独立审计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独立鉴证,能够降低信息风险,改进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投资者的回报。即使审计本身不会产生价值,通过雇用外部审计师这一行为本身也可以作为内部管理人员的一个可信的承诺,即管理人员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可信的、其自身的勤勉积极的,从而这也能提高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
      (二)审计监督作用 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审计作为公司外部监督与担保机制,是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企业的代理成本产生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两者作为“经济人’,都存在最大化其自身利益的动机,但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委托人不能直接监督代理人的活动,代理人的行为并不总是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而作为理性的委托人会预期到代理人的这种自利行为,从而不给会代理人其最大的报酬,将其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给委托人带来的损失由代理人自身承担。财务报表作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有效契约的基础,当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成本由其自身来承担时,其会有动机通过雇用独立的第三方来监督自己的行为,使委托人相信他们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减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公众公司自愿性审计需求的研究发现,为了降低管理层(或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负债比率越高的公司和债务契约条款中所包含的会计计量指标越多的公司,越可能自愿聘请外部审计师,由此证实了审计的监督作用。
      (三)审计保险作用 审计对投资者的保险作用是一种特定状态作用。只有当出现审计失败时,审计才具有保险作用。为相关利益人提供保险。’当公司发生经营失败时,审计师对公司的经营失败没有起到其应有的发现作用而发生的审计失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应当为其审计失败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承担责任,提供相应的赔偿。审计的保险功能的发挥还要依托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果法律、法规不完善,则审计的保险功能会减弱。审计的以上三个作用为审计的自愿性需求,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发达、法律等比较完善的国家提供了基础。
      
      三、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和大股东控制
      
      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因此,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其最终控制股东是政府。国家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控股地位,国家持有的大部分股票是不能流通的;虽然后来对于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对地方政府分权、公司化等,但仍然存在着重要的产权约束:政府控制的股票和资产禁止在市面上流通;政府保留了对CEO雇用的决策权。这些产权约束保证了政府的控股地位。政府所有权与私人所有权对经济行为的不同影响历来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目前国有产权改革是否正确。企业的行为是对制度的反应,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为受到政府控制这一特殊制定的影响。上市公司不像非国有企业,其目标是最大化股东的财富,国有企业可能会拥有多重目标,包括迎合政府领导的社会和政治目标。政府领导可能会利用其财政预算。来帮助国有企业度过财政危机,或者法律诉讼,使得公司经营变得无效和盈利不高。这些类型的支持称为预算软约束。是转型经济中的一个特征。因为有这些激励,政府对公司施加政治力,通过控制董事会,建立有利于其直接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政府的控股地位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直接监督,使得国有企业存在以下显著特征:
      (一)政府控股的企业融资相对容易 如前所述,我国上市公司很多由国企改制而来,政府控股的企业,其在获得资金方面相对私人企业来讲较为容易。一方面,政府对国有企业有各种优惠政策、优惠待遇;拥有‘‘政治关系”的公司其在新股的发行中也可获得较多的利益,其融资成本也较私人企业低。国有企业中资本融资过程中,拥有国企优待原则,而且在我国的“配额制”、“审核制”等制度下会优先将上市资格分配给国有企业。当国有企业出现财务问题时,投资者可能会求助于其大股东――政府。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有上市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共同由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更可能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盈利目的来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债务融资甚至是长期债务融资。国有银行对拥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和没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存在差差别贷款行为。政府在国有企业中持股也是“政治关系”的―个衡量标志。因此,国有银行更加倾向于给国有企业贷款。相比于没私人企业,国有企业即使存在更高的违约率,也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且他们获得贷款只需要提供较少的抵押资产。   (二)政府控股下企业的审计师选择权 2005年修订前的《公司法》中并未明确规定企业外部会计事务的权力安排。若公司章程规定由股东大会来决定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解聘时,则按照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修订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由董事会提出提案,股东大会表决通过。董事会提出解聘或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提案时,应事先通知该会计师事务所,并向股东大会说明原因。会计师事务所有权向股东大会陈述意见;非会议期间,董事会因正当理由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可临时聘请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但必须在下一次股东大会上追认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辞聘的,董事会应当在下一次股东大会说明原因,辞聘的会计师事务所有责任以书面形式或派人出席股东大会,向股东大会说明公司有无不当。就此制度安排而言,表面上股东大会直接拥有外部会计事务的部分积极权力,但由于是否聘任会计师事务所需由董事会提议,而非股东直接提议,加之股东大会只是表决是否聘任,董事会拥有有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执业能力等信息,对于审计收费等重要事项则由董事会决策,所以,外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被董事会所实质掌控。而在政府控股的企业里,如前文所提出的国有企业的两个产权约束里已经提到的:政府对国有企业仍然保留着CEO的雇用权,同时,国有企业里,政府持股数目达到控股地位,在国家保留CEO的雇用权和政府持股的控股地位情况下,董事会实际上由政府所控制了,审计师的选择权实际上掌握在政府手中,选择什么样质量的审计师实际上是基于政府的自己动机与激励出发的,反映政府需要的。
      
      四、政府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
      
      如上所述,企业之所以雇用外部审计师来进行审计,都是基于审计的作用为前提的。因此,笔者从审计的三个作用为出发点,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政府控股地位及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显著特征来分析。另外,不同的审计师其质量存在差异。国外的经验研究证明,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质量更高。本文从在政府控股的企业里,其政府控股的特有性质会影响审计的三大作用出发分析国有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一)政府控股的隐性担保对审计的减轻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的需求的影响 雇用高质量审计师的目的之一是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获得更多的债务与股票融资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国有控股的企业里,由于政府其自身存在着一种隐性担保契约的作用,这种隐性担保主要是指对国有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为公司的贷款和股票融资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债权人和外部投资者相信,国有企业由于其优惠政策和政策的扶持,其破产的可能会比较小,即使破产了,他们也可以找他们的最终控制人――政府索赔,所以,政府本身控股的这种特有性质起着一种隐性担保的作用,从而替代了高质量审计的减少逆向选择问题。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给企业融资时,相对于私人企业来说,对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低,而且对其雇用高质量审计师进行审计的要求也要小;雇用高质量审计师的成本要高于低质量审计师,在这种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对高质量审计师需求不是太高,而且其又存在高成本的情况下,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没有动机雇用高质量的审计师来进行审计。
      (二)政府控股对审计的减轻代理冲突需求的影响 Berle和Means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中指出,规模经济和技术变迁导致企业规模越来越在,公司股权分散在众多的小投资者手中,从而不拥有或拥有很少公司股份的管理人员完全掌握了现代公司的控制权。但是这种分散的股权结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许多研究表明,在世界其他的国家里,集中的所有权结构比分散的所有权结构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企业的代理问题也由原来的内部管理人员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转变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而在我国的政府控股国有企业里,审计师的聘任权掌握中控股股东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私有企业不同,私有企业的目标是经济收益的最大化,而政府控股企业还要肩负多重社会目标,如就业、财政等目标,这些目标扭曲了企业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政府对企业既存在“攫取之手”又存在“帮助之手”,但当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代理冲突时,政府在肩负其社会目标时,没有动机雇用高质量的审计师来审计,因为他们可能会对中小股东进行剥削――“攫取之手”,而他们的这种剥削行为会被高质量的审计师发现,从而没有动机雇用来雇用他们进行审计。
      (三)政府控股对审计的保险需求假设的影响 对于审计的需求,存在着一个“深口袋”理论的解释,当外部投资者要求进行审计时,会将审计看成是增加因为损失而可能产生回报的某种方式。但保险需求假设是基于一种的法律基础的,而在我国,这样的法律基础并不完善。虽然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法院受理和审计因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民事侵权纠纷案件。但该项通知给出了四项前置条件:只对已被证券监管部门做出生效处罚决定的案件进行;只受理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索赔案件;不接受集团诉讼;只有直辖市、省会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受理此类案件。其中,第一条前置条件限制了被诉讼的对象;此外这一规定还延缓了起诉的时效性,从而增加后续法律诉讼的成本;将受理对象限定为虚假陈述,使得一些故意隐瞒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不作为诉讼对象;不接受集团诉讼。这些限制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小投资者的诉讼成本,从而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责任大为降低,使得审计保险功能的实现缺乏法律的保障,从而不论是政府控股的企业还是私人企业,审计的保险需求假设在我国的影响目前比较小。
      以上的研究分析了在政府控股的企业里,从审计需求的假设出发,研究政府控股的企业对高质量审计师的需求。得出结论是:在政府控股的企业里,由于政府对审计的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冲突和保险需求这三大假设均弱于私有企业,其自身雇用高质量审计师进行审计的动机要弱于私人企业。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减少国有企业中政府持股的比例,最小化上市公司中政府的影响。以增加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目前我国所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的正确性。

    相关热词搜索: 高质量 上市公司 控股 审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