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新华网评”2014全国两会“热评”荟萃

    时间:2020-09-13 08:44: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华网评”2014全国两会“热评”荟萃

      新华网评:改革,关乎中国发展的重大命题

     ?全国两会3月3日正式拉开帷幕,无论从此前媒体报道、坊间热议,还是全国政协、人大新闻发布会来看,“改革”都是今年两会的一大“热词”。

     ?关注两会、聚焦改革,这不仅仅是因为改革已成为中央决策层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的广泛共识,更在于改革是一个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命题。

     ?如果说上一轮改革,为中国带来了30多年的繁荣发展,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那么,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国际舞台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影响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关键。

      新华网评:政府工作报告“最易记住的十句话”

     ?当不少人感叹“政府工作报告难懂”的时候,2014年的总理工作报告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让人耳目一新。以下是本网记者摘编的十句百姓最易记住的话:

     ?1、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2、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

     ?3、“三个改起”:深化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4、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5、进一步简政放权,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6、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7、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8、让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9、城镇化过程中防止“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10、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基。

      新华网评:消除百姓"心肺之患"靠什么

     ?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召开,大会新闻发言人傅莹对民众关注度非常高的热词“雾霾”进行了解读。

     ?对记者的提问,“面对越来越重的雾霾,老百姓除了靠戴口罩,还能靠什么?全国人大在立法层面有没有更得力的措施出台?”傅莹表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了,雾霾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一些城市标志性的难题,而且范围还在扩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问题是严重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行动当中。

     ?消除百姓“心肺之患”要靠人大的立法工作。据傅莹介绍,人大多次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和环境有关的一些工作报告,把人大代表从基层反映和了解上来的情况以及意见推动转化为政府的决策。比如去年国务院9月出台的《大气十条》,其中吸纳了不少人大代表和环资委提出的建议,比如提高油品质量、控制煤炭消耗总量、加强大气监测和公布等。

      新华网评:给2013年政府工作成绩单点个“赞”

     ?“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这样的话概括了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工作。回顾去年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国人民砥砺奋进,中国经济依靠改革释放市场内生动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值得点个“赞”。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所说,去年两会时,很多人担心,2013年会怎样?能不能实现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但到了第三季度,经济信号是‘稳中向好’,给了大家信心,这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达到的。”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这样一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而这,也为新的一年砥砺前行、再续辉煌奠定了基础。

      新华网评:改革让政府更透明、更有执行力

     ?加强自身改革建设,“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政府工作提出的要求。

     ?政府取信于民的根本之道,是要增强自身透明度、工作有执行力。百姓需要的、也是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也唯有这样的政府,才能带领人民走上富裕道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华网评:总书记讲话中对改革的期盼之意

     ?两会开始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参加了上海、广东、贵州代表团审议。在听取各代表团同志的畅谈和意见建议之后,习总书记分别针对各代表团所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了重要讲话。从这些讲话当中,透露出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殷切期盼。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此次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也是围绕深化改革,提出政府工作的方向。对于各代表团来说,虽然由于地区差异而导致深化改革工作重点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华网评:李克强“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激起共鸣

     ?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严正阐明了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引起两会代表委员最为热烈和持久的掌声。

     ?连日来,正在参与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纷纷热议。有的代表分析指出,这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维护二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表述。李克强总理的论述,是中国政府对有关国家发出的警告,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意志。有的委员认为,要维持世界和平稳定,必须维持二战中和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中国网民在留言跟帖中发表评论,认为李克强总理的这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讲话,非常“提气”、“给力”,道出了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声。

      新华网评:“三严三实”是对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9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笔者认为,是对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当下,随着以反对“四风”为重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这是一大进步。

      新华网评:始终坚守"民之所望"的施政方向

     ?“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充满民生温度的话,句句有所实指,既是对“民之所望”的回应,也是2014年政府工作的“施政所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实现了强国富民,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基于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蛋糕”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与人民幸福感息息相关的领域,不同群体的差别仍然很大。所以政府未来的工作要在公平性上着力,让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他所该有的那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红利。

      新华网评:李克强“向雾霾宣战”中的民生情怀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向雾霾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就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郑重指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在今天回答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要“铁腕治污”、“铁规治污”。这充分体现政府治理雾霾的坚定决心,回应社会关切的民生情怀。

      新华网评:简政放权要继续啃“硬骨头”

     ?“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全国两会圆满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用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了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的坚定决心。

     ?去年以来,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通过简政放权,切实给企业松了绑,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去年新注册企业增加了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是十多年来最高的。

      新华网评:李克强“有一丝希望绝不放弃”彰显责任

     ?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马航乘客的安危牵挂着亿万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心,“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搜救。”从总理坚定有力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一位大国总理的责任。

     ?马航失联,牵动人心。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立即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迅即启动应急机制,与马来西亚民航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督促加大搜寻力度,尽快核实机上中国乘客具体情况。

     ?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约紧急同马来西亚总理通电话,希望马方与越南等相关国家全力配合,尽快找到失联客机,抓住救援的黄金时间,尽最大努力开展搜救,同时妥善安抚好机上乘客亲属的情绪。

      新华网评:政府工作报告“高票通过”背后的民意

     ?在13日上午的人大闭幕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表决赞成2887票,反对15票,弃权5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小组工作人员表示,这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赞成票比重最高,反对票数量最少的。

     ?政府工作报告“高票通过”,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据媒体报道,李克强总理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代表委员掌声高达50多次,为近年之最。这充分说明代表委员对新一届政府过去一年工作充分肯定,对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高度认同。“高票通过”的背后,是最广泛的民意支持。

     ?不独代表委员、两会现场,连日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网上网下热议的话题。“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赢得了亿万中国百姓的“点赞”声,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高度契合了中国民意。

      新华网评:李克强亲民睿智幽默透露“大国总理风范”

     ?3月13日李克强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给现场中外记者、收看电视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你的中文就更标准了”、“治理雾霾不能等风盼雨”、“要贴近老百姓的GDP”、“干一寸胜过说一尺”……一句句诚恳务实、亲民睿智而幽默的话语,让人感受到李克强的大国总理风范。

     ?在网友“杨大正”看来,“整个记招会,马航、反腐、雾霾、房价、改革,老百姓关注的问题都被问到了。李克强总理的回答言语平实诚恳,没有引经据典而是引用数据,间或穿插几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三评外国媒体记者中文流利,亲民而务实。”网友“陈永博”评价道,“李克强总理的话高端大气接地气,很有大国总理的风范。”

     “新华网评”五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解读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吹响改革“集结号”

     ?改革、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加快改革、启动改革……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记者梳理发现,“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许多人大代表表示,77次“改革”指明了2014年政府工作的方向、表达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让全体人民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铿锵有力的话,体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毫不动摇的决心。报告不仅将“一条红线、九大任务”作为2014年的改革总路线,而且将改革的思路和精神贯穿在随后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之中,改革向“深水区”推进的方向明确,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坚定。

      解读之二:从李克强“77次改革”中读出了什么

     ?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政府作工作报告。报告中77次提到了改革,透示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

     ?众所周知,“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字眼如此之多还是出乎意料,这不仅表达了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也显示出政府对深化改革已经铺设好了路线图,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硬任务”已被提到了各项工作的最前沿。

      解读之三:"坚决向污染宣战"传递中央治污决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决向污染宣战,既展现出中央着力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决心,也督促各级官员要坚决践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将环境保护视为一条不敢触碰的“高压线”。

     ?解读之四:话说两会:代表的掌声,人民的心声

     ?3月5日的人民大会堂气氛庄严而热烈,万人大礼堂里的热烈掌声一次又一次回荡。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约两个小时内,赢得与会代表委员们50多次掌声。掌声阵阵,涌动着民意,体现着党和国家与人民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的一致心声。

     ?掌声阵阵,是赞许和肯定。这掌声来自两会代表委员,却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新一届政府第一份成绩单发自内心的赞成和认可。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在复杂形势面前,政府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提升。政府做出的努力,人民都看在眼里;取得的成就,人民也都有目共睹。这些努力和成就,值得鼓掌叫好!

      解读之五:给2013年政府工作成绩单点个“赞”

     ?“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这样的话概括了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工作。回顾去年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国人民砥砺奋进,中国经济依靠改革释放市场内生动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值得点个“赞”。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所说,去年两会时,很多人担心,2013年会怎样?能不能实现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但到了第三季度,经济信号是‘稳中向好’,给了大家信心,这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达到的。”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多重矛盾交织的复杂形势,这样一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而这,也为新的一年砥砺前行、再续辉煌奠定了基础。

     “新华网评”七评百姓关注两会热点话题

      系列之一:改革,关乎中国发展的重大命题

      如果说上一轮改革,为中国带来了30多年的繁荣发展,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那么,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国际舞台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影响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关键。

      系列之二:消除百姓"心肺之患"靠什么

      当前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要打持久战,加强区域防治协作。这其中,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推进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等,哪一项都要求各级政府下决心、保落实。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面前,地方利益、部门利益都必须割舍。

      系列之三:作风建设,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

      代表委员们进京的方式变了,一些省市取消包机改乘火车了;各代表团和委员驻地的条件变了,家常菜唱主角,高档水果没有了,纪念品、礼品和土特产品统统被禁,床单也不再一天一换了;会场的布局变了,没有鲜花,不见横幅,喝水都实名制了……这些细微而又鲜明的变化,给三月的北京带来了一股清风正气,也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作风建设的成效。

      系列之四:从"发展""改革"中感受中国自信

      有舆论对此进行解读,认为这些高频词体现了中国政府发展经济、推进改革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执政理念。应该说解读科学、合理,也很到位。不过意义显然不止于此,透过这些高频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信心和自信。

      系列之五:建设网络强国首先要过"安全关"

      中国网民数量突破6亿,网站约400万家,从规模上来说,中国已是名符其实的网络大国,但“大”并非意味着“强”。如果把网络强国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今年的“微软XP停摆”事件,去年的“斯诺登”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信息安全成为我们迈向网络强国的第一道关卡。

      系列之六:“自我革命”为反腐提供更多底气

      “反腐”历来都是民众高度关注的两会热词之一,李克强总理在5日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通过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不仅再一次感受到中央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更看到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上,有了更显著的进步。“将权力关进笼子里”,有了更多制度保障。

      系列之七:始终坚守"民之所望"的施政方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实现了强国富民,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基于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蛋糕”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与人民幸福感息息相关的领域,不同群体的差别仍然很大。所以政府未来的工作要在公平性上着力,让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他所该有的那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红利。

     “新华网评”十评“简政放权”:改革关键一环

     ?系列之一:简政放权,释放红利激活经济关键一招

     ?在去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答中外记者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庄重向社会承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新一届中央政府一年来在简政放权上采取的系列举措,不仅涉及面广、力度大,而且极大地释放了改革红利,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新一届政府“甩开膀子”加速推进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近400项。如此高密度、大力度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在传递中央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定决心的同时,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以及释放的改革红利,值得社会期待。

     ?改革从来非易事。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各方利益的深刻调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越到后来难度越大,目前改革已经进行到了深入区,调整、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非常困难,而且还会引起抵触,需要政府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口。社会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着很迫切的期待。凝聚改革合力、弱化改革阻力,继续推进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依然是当务之急。

     ?系列之二:简政放权,两个轮子都到位才能走稳走远

     ?2013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准实施,新一届政府作出郑重承诺——本届任期内,将国务院各部门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据统计,从去年3月至今年2月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完成过半任务。

     ?但简政放权绝不仅仅体现在行政审批数量的缩减上,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抓手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过去一年,政府部门在“该放的事坚决放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明确了政府的权力边界,还市场以更多的自主权,释放了巨大改革红利。

     ?简政放权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而是要在落实放权责任的同时,也落实监管的责任,既防止放不到位,又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只有两个轮子齐头并进,才能走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而要实现放管结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得加强配套改革,创新监管方式。比如,通过完善行政、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实现中央与地方“放、接、管”的有效衔接,充分释放政策福利,调动经济活力,从而推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系列之三:简政放权,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要求。一年来,中央政府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近400项,向着“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承诺坚实迈进。

     ?简政放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情管好。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政府不再管“管不了的事”和“不该管的事”。政府职能的转变,从根本上讲,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助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这是在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经验积累上,对国家发展路径做出的抉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转变了政府职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华网评”八评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闭幕会,大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本网聚焦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推出系列解读评论。

      系列之一:李克强“有一丝希望绝不放弃”彰显责任

     ?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马航乘客的安危牵挂着亿万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心,“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搜救。”从总理坚定有力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一位大国总理的责任。

      系列之二:简政放权要继续啃“硬骨头”

     ?“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全国两会圆满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用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了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的坚定决心。

      系列之三:两岸常说常新的“一家话”

      “两岸是手足同胞,一家人,此话可以说常讲常新。”13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答问台湾记者时如是说。这既是对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再现,也是他本人再次流露“两岸亲情”的真情喊话。

      系列之四: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在13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关于“打造民生保障安全网”的问题时,讲了今年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做的三件事: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他强调,政府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系列之五:李克强:凡是有利于香港的事我们都会做

     ?“凡是有利于香港繁荣发展的事,我们都会去做,过去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 今天的两会总理记者会结束后,发生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一位在会上没得到提问机会的香港记者突然大声发问“今年会有什么惠港新政策”,而已经起身的李克强总理也闻声驻足,给出了上述的回答。

     ?系列之六:用更大精力、更大力度解决好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在这方面,我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群众的安居需要实打实地下真功夫,需要各级政府用更大的精力、更大的力度,解决好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系列之七:周边外交让国与国更近、民与民更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与中外记者会见,针对如何看待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前景的提问时表示:“和平友好、和平共处,我想这是四邻百姓的愿望,我们需要一起努力,来扩大利益的交汇点,缩小矛盾点,这样就可以和睦相处,也是造福民众。”

     系列之八:李克强“向雾霾宣战”中的民生情怀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向雾霾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热词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有新意、有锐气、有力度而又有语言技巧,具备流行潜质的是以下10个关键词或10句话:

     ⒈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中遵循的一种新思想,在此次报告中没有直接提到,但“底线”二字出现了3次,包括民生方面两次提到,兜住民生底线,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其用意在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经济方面提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目的是确保金融安全。还有一点并不明显,却更加重要,即明确把经济增长率定为7.5%,这是政府施政思维的最深刻体现——中国要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决不允许经济失速——如果说“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等等属于弹性的姿态展示,“守住经济增速底线和社会安全底线”则是刚性的原则表态,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可言。事实上,本届政府在政治上、社会管理和言论管理上也采取了遵从底线思维的管理方式,一旦触及底线必然强力反制,如严惩腐败。因此,把握底线思维,是认识习李体制实质的关键,这不仅是李克强总理个人的思想而已。这是本届政府第一年工作和第一份工作报告给予外界最重要的信息。

     ⒉合理区间。在政府工作报告经济政策部分,李克强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这实际是对“底线思维”的正式诠释。在经济层面,底线思维被用做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目标保持经济合理运行,而合理的区间就是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加防通胀的上限,是说经济增速和就业率不低于下限,通胀率不高于上限,在这个区间运行就是合理的。底线思维的具体含义是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以万全之策来应对风险、保障底线。所以,报告还给出了对策选项,即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财政、货币和产业、投资等政策储备就是政府手里“最好的准备”。了解这点,对于理解底线思维、预见本届政府的政策风格是十分重要的。

     ⒊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类似表述还有向改革要动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这是改革决心的宣示,红利、活力、动力和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均是李氏常用语,围绕改革这个核心,这些语句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需要讲改革的时候就可以引用。

     ⒋简政放权。这是新一届政府公开场合讲话、文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相关词还有“政府自我革命”。其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削减政府权力,而实际进行削减的是行政审批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审批事项精简在持续进行中,“简政放权”这个词仍然会热相当一段时间。

     ⒌权力清单。本届政府的新概念,为落实简政放权的一项制度改革措施,对审批事项建立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从原则上给各类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松绑,以兑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克强思想”。

     ⒍向贫困宣战。原话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表明持续推动扶贫攻坚、创新扶贫方式的决心和意义。

     ⒎向污染宣战。原话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口号式表述,铿锵有力,有一定视觉冲击力。

     ⒏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提出了一个严守、三个最严,即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污染,舌尖上的安全,两者并称,又是政府首脑对社会流行语的一项贡献。

     ⒐看不见的手。报告原文为: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出现在去年工作总结部分,也是李克强一贯经济思想和政府转型理念的宣示。类似表述还有去年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对申论考生的启示在于,虽然改革和转型是共识,对市场的无形之手要放开,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不能放弃,仍然要用,只是要用得更好,由“错位”到“归位”,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服务等方面运用得更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⒑一池活水。报告原文: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话讲得有较强语言魅力,为考生的文字表达做出示范。

     从政府工作报告热词看领导言论的功能分类

     从上面筛选的10个热门词语,可以看出领导人的言论,即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文章、讲话、访谈等,实质分为“言”和“论”两个范畴,并不能一概以“论”视之。

     言,指的是精彩言辞,新颖的用词、生动的说法、巧妙的借喻、严密的逻辑,具有语言层次的示范意义,在言说中可以师法,造出类似的句子,做出精彩的表达。类似“一池活水浇灌实体经济之树”这种说法,观点没有特殊之处,但复式比喻手法较出彩,使用类似的词语和修辞,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论,指的是精辟论点,是指领导对问题的看法,由于其特殊地位和从政历练,见多识广又见高识远,比常人看得高、看得深、看得远,其观点大气恢宏、高瞻远瞩,表述又高度精炼,相对普通的见解具有“一句顶一万句”的精辟性,在文章论述时可以作为论据。守住经济增速下限、社会承受能力上限的底线思维,是经济管理中需要遵行的一种指导思想,可以直接作为一个论点,也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依法办事”也是一种担当(人民论坛·两会·感受时代脉动)

     范正伟《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2日 ? 04 版)

      今年两会上,无论政府和“两高”的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议政建言,“依法”都是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这体现了一种法治共识,也强化一项治理标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衡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除了看能不能依法办事,还要看愿不愿依法办事、敢不敢依法办事。

      换句话说,一事当前,是先想到法治方式,还是法外手段?处理矛盾,是只想着息事宁人,还是捍卫法律尊严?面对压力,是只顾四处讨好,还是坚守法律底线?调整利益,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还是坚持一碗水端平?

      这些问题,似乎都是底线要求,但换个角度,则体现了一种担当精神。“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在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担当”的语境中,依法办事应该成为最醒目的度量衡。

      现在有种现象,一些地方遭遇负面新闻,不问青红皂白,就火速免职干部,以此平息舆论;不管是非曲直,只希望花钱买太平,赶紧捂盖子灭火;不顾合法与否,在“强者”“弱者”的概念下,主观偏袒一方。这种做法看似高效,却忽视了“法治是最大的公共利益”,也导致了法律公信力的下降。那种“信访不信法”的思维,那种“有律法没办法”的尴尬,那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疲惫,莫不与此有关。不信法律,谈何法治?

      实践中,经常会有类似的辩解:“如果样样都依法,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在有些人看来,法律程序繁琐、限制太多,许多“急病”等不得慢郎中,还不如土办法管用。因此,即便是“依法办事”,也不过是做一套法律的面子,操作中还是人治的里子。尤其是推进改革,许多人还停留在“闯红灯”的惯性思维中。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守法,有认识能力的问题,更有思想态度的问题。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最近一个流行词,也可以用来分析上述问题。许多时候,不依法办事的背后,是一种精巧的利益考量。行使依法不该行使的权力,往往是为了谋求不当利益;逃避依法应该履行的职责,常常是为了降低自身风险。然而,合意依法、不合意违法,倘若都是机会主义,何来法律信仰?宁愿不干事,唯求不出事,倘若都搞明哲保身,何来铁面执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倘若都不敢坚持原则,何来法律权威?

      当然,强调依法办事的担当,也要有依法平安的保障。一方面要树立导向:比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另一方面要明确后果:比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对不作为乱作为的惩戒,给敢担当敢负责的撑腰,才能打消“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顾虑,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更多干部身上生长。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担当。“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当更多人在领导干部依法履职中坚定法律信仰,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普遍选择,法治中国才有希望。

     张 铁《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1日 ? 04 版)

      如果说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窗口,它起到的作用也不仅是表面的展示,更是政治运行的透明和公开。

      六份报告提请人大审议,公诸报端,告诉公众做了什么、要做什么;从国家总理到各部门领导现身发布会,回答记者全方位提问;亿万人民通过媒体、网络参与互动,难点热点牵动人心……正如网友在微博上的感慨,“今年两会,政治变得离我们这么近”。而代表委员也感受到了这股潮流:“议案和建议纸”封面上设置了关于公开的选项,不少代表都在“全文公开”前划下小钩。

      长短镜头的关注,微博微信的直播,让两会日益成为一个“没有墙的会场”。正是这种开放气质,让代表委员、政府官员适应了亿万人民的目光,“走出办公室”后更显从容。新闻发布会上,即便记者提问越来越尖锐,发言人也总能从容应对;曾经被哂笑的各种“雷提案”“囧议案”越来越少,有质量、接地气的发言常让人耳目一新……主动适应也好,倒逼前行也好,只有能力和水平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拥抱这个开放时代。

      变化不仅在会场内。从参与网络讨论到关注“三公”经费,公众也成长为更加成熟的政治主体。放在10年前,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要在网上向代表委员甚至总理提个问;放在5年前,恐怕也少有人细细研究预决算报告,看看政府究竟怎么花的钱。以两会为代表的政治公开大潮,提升着公众对民主的理解,也激发出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和水平。

      应该说,社会的民主素养与政治的公开程度,已经进入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公开越充分、越及时,越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在不断实践中提升民主素养;另一方面,公众的民主意识、民主实践,也对公开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促使这一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典型方式更科学、更完善。从这个角度看,每年的两会,既是公开的窗口,也是参与的平台,更可谓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训练的课堂。

      的确,民主是需要训练的。1917年,孙中山就曾深感国人不知如何开会,出版了《民权初步》一书,全面具体地介绍开会的程序和规则。民主理念需要培育、民主能力需要训练,而公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恰如托克维尔所说,如果一个人能参与讨论决定修一条通向他家的路,无需解释他就能发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实际上,民主不仅是政治形式,更是一种相互关联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现代民族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公民不可能都互相认识,但“相互联结的意象”却存于每个成员心中。对于生活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来说,公开,以及公开之后的参与,正是重要的“联结意向”,能筑牢国家认同的屋顶,培厚政治信任的土层,达到卢梭所说的境界:一个透明的社会,人的心可以沟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公开的要求更引人注目:建立权力清单制度,部门预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更广更深的公开,必将带来公民的参与、互动和共建,真正成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詹 勇《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0日 ? 04 版)

      有人说,两会就是以中国式的民主,助力破解中国式的问题。试看今年两会,议案提案聚焦各个领域的“硬骨头”,新闻发布会直面衡阳破坏选举案等热点,政府工作报告坦陈8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处处彰显强烈的问题意识,释放出坚定不移的改革信号。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30多年前,“填饱肚子”的朴素愿望让小岗村人按下了红手印,掀起了席卷神州的包产到户浪潮。而今天,消费者保障“舌尖安全”的迫切呼声,催动完善监管的步伐。这样不断变幻的时代场景,恰如宋诗所写,“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正是“万山圈子”般的问题时空,有思想障碍,也有利益藩篱;旧问题没了,新问题又冒出来。如何突围?怎样突破?最关键者,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

      “始终绷紧责任弦,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杨秀华的履职感言,不也道出了改革者们不可缺失的问题自觉?忧患源于清醒,正视来自担当,没有责任的力量,就没有问题意识的生长。

      责任重于泰山。一心为公、夙夜在公,就会面对问题矛盾勇往直前、敢做敢当,敢于向沉疴积弊宣战,敢于触动那些坚固的“奶酪”。反之,私心作祟、患得患失,就会视问题为瘟疫、以解难为畏途。一些人惯于报喜不报忧的喜鹊做派,实行回避躲闪的鸵鸟政策,陷入“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撞钟心态,不仅会错失改革良机,更会把问题拖大拖炸。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说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那么对问题没招是最可怕的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新的进展。治理雾霾,亟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形成联防联控的协作机制,才能重现蓝天;缩短“审批长征图”,需要政府自我革命,以透明的权力清单重塑“看得见的手”,才能激发社会活力。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问题意识越是强烈,就越能感到思想解放的可贵,越能激荡出创新求变的力量。

      改革是全社会的事情,问题也是大家共同的问题。从民生补短板、兜底线,到单独二胎政策,再到差别化落户托举的市民梦,两会的议题,改革的谋划,与个体幸福息息相关。民之所望,正是改革所向。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就能汇集起亿万人投身改革的磅礴力量。增强问题意识,不能偏离人民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哲人有言,如果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一矛盾运动其实永无止境。邓小平同志曾经充满信心地断言:改革开放越前进,我们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现在,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把时代责任扛在肩上、用问题意识积聚力量,改革巨轮就能更自信地搏击风浪,更有力地扬帆远航。

     马 利《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08日 ? 04 版)

      回到驻地,房间里多了一束温暖的康乃馨,一句亲切的问候,祝女委员节日快乐。

      “三八”妇女节到了。

      前几天,各国议会联盟在日内瓦发布《议会中的女性》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比例为23.4%,比上届增加两个百分点,高于全球平均增长水平。女性代表委员参政议政,表明了女性地位提升、中国政治进步。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释放自己,是中国女性永久的目标。提高女性参政议政质量,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女性作用,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

      新技术革命为发挥女性潜能提供前所未有的社会平台。这是一个心理差异重于生理差异、智能重于体能的时代,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剧变,女性乐于表达、善于沟通的特质,更有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美国,曾被认为是“理工男”天下的硅谷,女性频频攀上事业的巅峰,谷歌、雅虎、脸谱网、邻客音等互联网公司,因为女性高管的作为而更加出彩,有人惊呼,硅谷快变成“闺谷”了。

      女性魅力是国家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女性的温暖、亲和与魅力,是宝贵的资源。家和国,都需要男女均衡发展,哪一方弱势,都不够立体、不够丰满、不够和谐。

      发展的中国进入了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凝聚共识、协调矛盾、担当责任等历史使命,与女性突出的综合力、协调力、平衡力相匹配,与女性的韧性和担当精神相吻合。这是妇女撑起半边天、大展宏图的时代。

      然而,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存在,在不少男人眼中,女人始终是家属,是从属。干事创业,似乎女性只能当配角,难以“挑大梁”。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用实力证明了女性群体的潜力与优势。一项调查表明,3500名男性职业经理人表示,女性管理者更善于领导公司走向成功。女性管理者有十大优势,诸如坚决果断、耐力持久、善于引导、善解人意等。这也说明,女性的“刚”与“柔”一旦紧密结合,就能在工作中发挥强大效力。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女性地位提升,是中国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奥运摘金的铿锵玫瑰,到漫步太空的巾帼英雄;从最美女教师倾情诠释平凡与伟大,到女性新闻发言人自信接受世界打量……在波澜壮阔的当代中国,亿万女性不仅完成了自身命运的逆转,更与男性一样拥有了辽阔的天空。

      “生活中要记住性别,工作中要忘记性别”,一位女性领导同志这样说过。对于女性作用的发挥,胸怀可否更豁达些,眼光更长远些,观念更放开些,评价更全面些,这一切需要制度的保障,文化观念的重塑,思维定势的转换。

      实现中国梦,一定是“人”字结构,相互支撑,一男一女,正如一撇一捺。习近平总书记说,“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女性必将肩负更重要的责任,诠释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纪东冲《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07日 ? 04 版)

      很多人折服于习惯的力量,认为习惯使人无法阻挡,只能听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诚然,习惯有强大的惯性和势能,但习惯的“方向盘”其实握在自己手里。好的习惯可以听任,享受那种自由与奔放。但坏的习惯就可能让你减速、变轨、转向,最终与愿望背道而驰。

      我们说,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就会反弹。这体现在个人对习惯“方向盘”的控制上,就是基本依赖外在力的作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驱力。一旦外力松了,“方向盘”就会打滑变形。两会上,反“四风”带来的清风正气之变,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好评,也引来会不会一阵风、能不能持久的担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将转作风进行到底,就是把好自己的习惯“方向盘”,将好行为养成好习惯,让习惯变成自然。

      诚如古人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小养成的坏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久形成的坏风气,改变起来有难度,甚至让人浑身不自在,但并非真的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是以,习惯大多是后天养成的,只要不断改变和坚持,再顽固的恶习也会消于无形。

      很多人深信“性格决定命运”,把一个人的成功归结于自幼养成的优良品性,却忘了追问性格从哪里来。事实上,对于那些“高效能人士”来说,他们完整的人生轨迹乃是: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而“播下一种思想”的时间节点,往往是在一生的任何时刻。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朝闻道,夕死可矣”,讲的就是一生中都要寻找改变提升自己的契机,去寻求升华自己的机缘。也正因此,哲人如是感慨“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

      现在,各级干部转变作风的强大势场已经形成,以往那种“吃点喝点拿点不算什么”的看法、“送月饼贺卡年货节礼乃人之常情”的认识得到纠正,也正日益形成一种廉洁自律的行为和习惯。目前正处在行为向习惯转化、习惯向自然迈进的当口上,内心里同时面临两种力量的拉扯,一边是处处约束自己带来的“不方便”、惯常坏行为消失后的“不习惯”,一边则是逐渐涵养的光明磊落的心气、风清气正的感觉。因而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好习惯的“方向盘”,不打滑、不松劲,让好习惯不断形成惯性,积聚势能。一旦习惯成自然后,坏习惯就很难再来敲开门。

      “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前人对习惯的体认是如此深刻,对坏习惯的警惕是如此清醒。做到自警自省,一点一滴去改变,一周一月去坚持,习与性成,化随教行,风俗何患不正?我们每个人也必定获得幸福的人生。

     辛士红《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05日 ? 04 版)

      在生活领域,协商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润滑剂。在政治领域,协商则是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管理和决策,到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这一民主形式运用广泛而普遍。今天,协商如同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推动着社会前进的巨轮,成为我们党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我国政治生活实践中,那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那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日益普遍地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有效协商。通过协商,去解决问题、听取意见、汲取智慧、求得“最大公约数”,正日益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这不仅彰显出协商的生命力,也折射出协商在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今天,为什么协商?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不仅成为推进民主的一种制度自觉,更沉淀为人们的一种民主素养。

      没有平等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就很难达成共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口能言、耳能听、力能行,通过协商以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应该说不是难事,也成为不少人提高治理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有的人刚愎自用,不屑为之;有的人闭目塞听,不会为之;有的人贪图省事,不愿为之。诸多现象的背后,有个人性格、见识、作风等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则是民主素养的缺失。

      胸襟开阔才能真诚协商。敞开大门虚心纳谏,敞开心扉谛听真言,包容不同意见,善于发现真知灼见,才能广开言路、广纳良谋。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彭德怀同志也说过:“没有争论就不能得到真理”。如果闻过则怒,不愿协商,不能容物,失去的不只是个人雅量,更是民主素养;闭上的就不只是个人耳朵,更是群众嘴巴;影响的不只是个人形象,更是事业全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一家汽车公司一直倡导“争议决策”:每项重大决定做出之前,决策层总是让智囊团把不可行的方面说透,如果与会人员对议题没有异议,就等到有不同意见时再重新审议。无论是最高议事殿堂里的参政议政,还是基层议事会、圆桌问政会里的讨论争论,目的都是通过协商民主,让对与错交锋,利与弊博弈,从而使决策更趋科学、合理。如果决策前不论证、决策中不协调,往往容易出偏。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越是改革攻坚,越需要最大程度地凝聚合力、消除阻力。越是政治清明,越需要发扬民主、善待民意。提升民主素养,让协商更主动,让决策更优化,协商民主的优势和魅力必将在更深层次和更高价值上得到彰显。

     1

    相关热词搜索: 两会网评 新华 荟萃 热评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