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美文 > 正文

    中国文化创新的思议 创新中国观后感1500字

    时间:2019-03-29 03:22:2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 中国是一体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一体的核心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心和魂、体与根。如何塑造文化新形象,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和实力”是化解西方“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最有力的方法和智慧选择,是化解国际争端、冲突、危机最具有效性、合理性的价值抉择。文化创新,对古今中外传统文化应具备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追究精神和笃行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中谱写和演奏中华新的“和实力”乐章。
      关键词 文化创新 和实力 文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日新之谓盛德”的民族,在当前“昨日是而今日非”的世界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时代,“尊新必威,守旧必亡”已成为规则。这就是说,崇尚创新必然兴旺,守旧必会亡国或面临破产。这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中华之美的文字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经一个半世纪的奋斗,第一次显示大国强盛之势;历几多艰难曲折,第一次呈现文化振兴之机。在全球化危机四伏的惊涛骇浪之中,在多元化互动交往的频繁震荡之下,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终于唤来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地位。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九州中国境内各氏族形成“共识中国”的观念,一种璀璨的中华文化开始形成,四千年前夏王朝的建立,形成了“联邦式”的中国。从文武周公到春秋战国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礼乐文化,构建了一种智能创造的中国型的思维方式,架构了一种生命智慧的中华之美的文字话语体系。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先秦百家之学和希腊哲学、希伯莱先知、波斯索罗亚斯德教、印度诸教,被称为“哲学突破”的时代。在这一“轴心期”,中华民族以开放的胸怀、哲学的睿智,绍承融突而和合东西南北中的炎黄尧舜孔老文化,勇敢面对现实中种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凝练成化解社会冲突的理论思维、价值理念、文化战略、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哲学宗教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文明自古多悲剧,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在历史的大潮中早已烟消云散,存留下来的遗迹和神言话语,只是让人凭吊的“文明的碎片”。唯有中华文明以其海纳百川的态势和绵延不间断性的特质,显示了中华文明的理论体系、逻辑思维、精神家园的辉煌、博大和智慧。
      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是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大化流行、唯变所适的文化。她是时代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生命智慧的精华,也是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文学家主体精神的度越和流行。
      当人们追究中华文化为什么获得如此辉煌成就和形成“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体用一源”、“理一分殊”的特质之际,体认到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故乡,哲学的家园,善思的疆土。智慧创造了文明古国,哲学营造了精神乐土,善思创新了四大发明。正是这种基本精神的理念,使中华民族在世界现代性的挑战中,不屈不挠,与时偕行,走向伟大的民族崛起和复兴之路,迈向文化自尊、自信和自觉的大本大道。
      从博大的国际政治、经济视阈反思近当代中国文化话题,古代中国无论在政治的文官制度、经济的繁荣兴旺,还是科技的创造发明,文化的精微深邃,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文化充满了自尊、自信和自觉的精神。
      然而,在近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秩序基本上是由西方殖民主义主导,与此相应,世界文化格局也以西方中心主义所统摄。西方列强以武力和鸦片打开中华大门时,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伴随西方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进军中国。中国一些人在目瞪口呆中,拜倒在德赛二先生的石榴裙下,一种认为东洋文明是主静的、安息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因袭的、保守的、空想的、向天的;西洋文明是主动的、战争的、积极的、独立的、突进的、创造的、进步的、体验的、物质的、立地的、科学的言论一时脍炙人口,一种与传统文化思想彻底决裂的“打倒孔家店”、“批倒批臭孔老二”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种中华文明一切不如西方文明的价值判断,给中国人在心态、思维、观念上造成自卑、自贬、自虐的失信、迷疑的心理。从文化的自尊、自信、自觉走向自卑、无自信、无自觉的深渊。
      自改革开放以降,中华民族开创了经济大发展、科技大进步、文化大繁荣的大好形势。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新兴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宰世界政治秩序和西方中心主义统摄文化的格局开始撬动,推动着新兴国家从政治自觉到文化自觉的进程。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认同;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觉醒和文化自尊的肯定;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创新的前提。当全球化与民族化成为同一世界格局中既冲突又融合的内在逻辑时,全球化的潮流越高涨,民族化的诉求也随之高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越不平等,民族文化的自觉诉求就越强烈。民族文化的自觉日益成为政治自觉和经济发展的强大“软实力”,政治自觉必须呼唤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必然呼唤政治自觉和经济发展,两者互为动力,相得益彰。
      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支撑下,以盗天火的勇气和大丈夫的气魄,闯过道道危机四伏的艰难险阻,终于挺起脊梁,从文化自尊、自信、自觉经自卑、无信、无觉而重新迎来文化自尊、自信、自觉,其间多少先贤付出了艰苦劳动,多少英烈贡献了青春热血。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继承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塑造文化新形象、新面相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一体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一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的心和魂、体与根,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智能创新的源头活水,繁荣昌盛的智慧源泉。一个无心的民族,就会走向神枯体亡,心健才能力壮;一个无魂的民族,就会成为行尸走肉,魂灵才有睿智;一个无体的民族,就会任人摆布,体强才能独立;一个无根的民族,就会枝凋叶黄,根深才能叶茂。
      中华文化亘古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她的精神理念、核心价值、伦理道德、人文信仰,彰显了其无穷的力量,辉煌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以其悠久、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影响力,而具有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从而唤起民族的自觉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地球村落化之时,中华民族以大国形象崛起之际,应该怎样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怎样展示与大国相匹配的文化面相,已经成为一个急需思议的话题。
      显而易见,中华民族不能再以旧的文化形象、旧的文化面相呈现于世界,塑造文化新形象、新面相的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简言之是指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说前人所未说,发明新的科学技术、科学学说,开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
      文化创新的基点和前提是解放思想,换言之开放思想。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唯有如此,文化创新才有可能,才有美好的前景,才能激活文化的生命活力,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放异彩。
      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心态。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不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亦不是“变器不变道”,而是“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上下无常,“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就是说道不是不可变的,它是不断变迁、不是恒常不变的;它是变动不停留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不是保守“典要”,而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文化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变通,文化创新才能持久不息。中国古代一些人误解“孔孟之道”不可变,其实孔子主张“温故知新”,温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求知新的意蕴,蕴涵温故创新的意思。
      文化创新的风险和机遇。凡是创新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科学创新有不断失败的风险,虽说存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机遇,但很多科学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存在更大的风险,由于评价机制没有确定的标准,各评价机制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便可导致截然不同的价值评价,容易被扣上各种上纲上线的吓人罪名。在荆棘众生的文化创新道路上,心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情,亦不免祸从天降,努力付之东流。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冲决风险就是机遇。在当今文化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下,文化创新成为主话语,只要有包容的思想、机制、管理和设施,文化创新就会插上鸢飞戾天的翅膀,在天地广袤的空间中织出五彩缤纷的画卷。
      文化创新的观念和道德。文化创新要求观念创新和道德创新,观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先导,道德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保障。文化创新必须转变旧观念、旧思维,它不再是中国“王道”的政治观念,“天理”的伦理赋值,“良知”的道德范式。观念创新是主体的自觉活动,是对于观念变革的内在机制和社会实存的体认把握,而具有客观性;观念创新作为精神变革的主体精神活动,而具有主观性。主客观的融突,构成了观念创新活动。观念创新涉及各领域,从总体上说,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创新。
      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议的反思,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反思。生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事不同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的人,其世界观亦差分。世界观往往支配着人与世界关系及其对世界的体认,统摄着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活动及其价值的倾向。
      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理想、道路、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和信念,是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自觉的反思,它与人的需求、欲望等道德实践活动相联系。在中国人生观史上,大体有儒家的修齐治平型,道家的自然无为型,佛教的解脱涅槃型,《杨朱篇》的纵欲任性型,庶人的安居乐业型,世俗的升官发财型等等,对人的性格、情操、心理、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当前一些人的人生观出现了“返祖”现象,在文化创新中应该重视建立正确的新人生观。
      价值观是对于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经验和价值选择活动的反思,而形成的价值观念系统。建设真善美相和合的新价值观,以与文化创新相适应。
      文化创新的自由和爱智。创新不是一种潜在的或预定的可能性,而是人类性命所需要的价值性和意义性。创新活动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鸟飞的天空,需要一种交流对话的包容氛围、宽容环境,这样才能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碰出理论思维的创新火花,掀起文化艺术的创新热情,才能度越前人,才敢于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才敢于像牛顿那样站在先圣先哲的巨人肩膀上起步,才敢于标新立异。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创新中产生文化大师、思想大师、哲学大师、艺术大师、科学大师。
      文化创新的精神和气概。创新需要焕发为人类盗天火的勇气,需要有敢于下地狱的精神,需要有甘于上绞刑架的气概。只有经此上下的煎熬,才能获得成就。中外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大家,不是也经受此种磨炼而成功的吗?
      文化创新的竞争和安全。文化建设不只是纯粹国内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从全球语境中考察的问题。在国际领域,文化创新的传播和竞争历来是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隐形战线,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面向全球竞争力的表现。在当前西方企图以文化“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来控制世界,为其政治、经济、军事渗透服务之时,中国适时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主张,笔者将此称之为文化“和实力”。“和实力” 是化解西方的“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最有力的方法和智慧选择。国际历史将会证明文化“和实力”是化解国际争端、冲突、危机最具有效性、合理性、正确性的价值抉择;它是符合世界人民大众最大利益和需要的文化实力。因此,文化 “和实力”将会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文化“和实力”对内强化了文化的自尊、自信、自觉,增进了文化凝聚力、向心力; 对外构成文化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以此保障文化安全,呈现中国文化创新的世界形象。
      文化创新的古今中外。在国际的视阈下,现代化运动进程有先后之别,率先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以其殖民主义的强权,压迫非现代化的国家。对非现代化国家、民族而言,进入现代工业文明,融入全球经济,成为一条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救亡图存的进程中,必然地引进西方现代化器物、制度、价值文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现代化与传统制度文化、价值文化的全面冲突,便出现了既要学习、吸收、消化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制度、价值观念,而与传统政治、经济 、文化实行决裂,又要继承、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尴尬,在理论思维上表现为文化自觉和认同的危机,以至出现文化自我身份的迷失。近现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古今之变”、“中西之争”,是其表征。在当下,既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批判、抛弃其不适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成份;既要学习、吸收西方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批判、抛弃西方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无“他者”施为,使世界文化在冲突、融合而和合中创造新的辉煌。   文化创新上述八个层面,诠释了其内涵、性质、特征、机制、心态、气质等,为文化创新铺路奠基,使中华文化以新的形象、面相登上世界文化舞台。
      文化创新应具备的精神
      文化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中华文化独具匠心式的“自己讲”,依据中华文化的实际“讲自己”,既不是照猫画虎式的照着西方文化讲,也不是秉承衣钵式的接着西方文化讲。中华文化创新的主旨是“讲述自己”,这是古希腊哲学 “认识你自己”使命的逻辑延伸。如何认识自己?怎样文化创新?应具备这样几方面的精神:
      第一,怀疑的精神。怀疑古今中外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创新的起始和契入点。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创新的思想家,无不具备怀疑的精神。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①读书开始没有疑问,要教导其有怀疑,后来便 “节节是疑”,最后各种疑问、怀疑得到妥善解决,学问才有长进。明代心体学家陈献章说:“为学贵知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章初学时亦是如此,更无别法也。”②敢于有疑问、怀疑,就是敢于问一个为什么?敢于重新审察固有的定论、结论和原则、原理,这是一种自我文化的觉醒和文化的自觉。疑是觉悟活动的机枢,不疑就不能觉悟,不能长进,只能墨守成规,照葫画瓢。换言之,自己的脑袋是长在别人的两个肩膀中间的。
      “能疑必生于能思”,不疑就不可能独立思考,不能转化古今中外知识为自己的认识,不能提出自己独创的见解,也就不能进行文化创新。建构新学科体系、新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所以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③破除了疑问或怀疑,就是觉悟。基于此,魏源说:“疑乃悟之父。”疑是觉悟的根本或源头。只有呼唤民族文化的觉悟、文化的自觉,文化创新才会顺理成章地取得成功。
      第二,批判的精神。哲学的本质在于批判,文化创新的本质也是批判。批判不能误解为西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不是你打倒我、就是我打倒你的斗争哲学,若以“斗争为纲”的观念、文化两军对战的思想来观,就会把批判看成是斗争对象的武器,批判的武器变成了武器的批判。
      批判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学术思想、哲学理论思维、文化艺术思议的对话、互动、交流、探索、反思的过程,是一种在“以他平他”的承认他者、尊重他者的文化氛围中的平等对话、交流、互补、合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取他文化之长,以弥补自己文化之短的过程。《吕氏春秋·善学》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人和万物一样,都有其长与短、优与劣,善于学习的人,文化批判就借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来补自己短处和缺点。
      文化批判就是去旧见新,朱熹说:“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④文化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除旧见新,即革故鼎新,既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也不是为批倒批臭对方,这都是误导,背离了文化批判的宗旨,这在历史上是有深刻的教训和血的代价的。正确的文化批判是文化创新不可缺的方法,唯有文化批判才能分辩古今中外文化中的长短、优缺、是非、善恶,分析把握现实社会实际环境和发展趋势,正确采取去除、抛弃什么,继承、发扬什么,使文化创新获取更大的成就。
      第三,反思的精神。文化创新要贵于反思,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时时反思。“吾日三省吾身”,是做人的反思,《周易·乾卦九三爻辞》讲:“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每日勤勤恳恳、诚诚实实地工作,晚上战战兢兢、紧紧张张地反省自己,就不会有灾祸了。做事情、做学问要“切问而近思”,多反问所关切的问题,反省思考当前的事情。唯有反复地反思,反复地体会,才能获得卓越可观的成就。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⑤反过来推究,即反思的精神,反求诸身,切己体验,虚心涵泳,自我省察,就会把义理看得分晓。才能“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反思才能濯除旧见,去旧才能转化为文化创新。
      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可谓反思之学,它不是静态的物体及精神生成物的总和,而是为反思着的思想者所拥有。反思的思想,是会思想的思想,既会顺向地思,亦会逆向地思,这是一个会思的动态的过程。反思是人殊胜地把思想反过来而思,这反过来而思就是去旧创新地思。简言之,即文化哲学的创新地思。这就是文化创新的本真,其本质在于寻求真知,是真知之爱。
      第四,追究的精神。文化创新和哲学一样,需要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穷源精神,既不是一知半解,也不是半途而废,而是追根问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追究到那个源头活水,文化创新才是原创型的,而不是模仿型的或抄袭型的。
      真正原创型的文化创新,需要有古希腊哲学家从一滴水中发现世界的本源,或从一把火中追究到事物背后那个本质的东西的那种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仰望天空,激起对神秘之天穷究的热情。春秋时屈原作《天问》,追究天是什么?天有几重?天之上是什么?天的形状是什么?天安放在那里?以及天的颜色等等,唐柳宗元作《天对》,对屈原的《天问》作出回应的解释,直到南宋陆九渊少年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遂深思至忘寝食”。这种“思而弗得,弗措也”⑥的未追究到底决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原创精神。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创新,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都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当前文化创新受经济利益的刺激,作者私欲的膨胀,心态的浮躁,而出现种种学术腐败、不端的行为,污染了文化创新,堕落了文化创作,阳春白雪少,低俗庸俗滥;原创创新少,照抄照搬多。这种有碍文化创新的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
      中华民族是善于致思的民族,是擅长创新的民族,我们不仅有四大发明贡献于世界而促进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为人类文化创新贡献了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孙武的《孙子兵法》等等原创性的世界名著。原创才能长久,而成经典,非原创犹如朝露,而成泡沫。
      第五,笃行的精神。文化创新不是空头支票,不是美丽言辞,不是动人口号,而需要付诸实践,落实行动。中华民族是讲究笃行的民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终落实到笃行;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追究精神都有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否则便流于虚无和虚空。   中华民族笃行的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塑造了中国文化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关怀大众生活、注重民族命运的情性,激发了民族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天地与吾一体”的意识和“仁民爱物”的精神,探索了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本源问题,化解了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冲突融合的和合之道,培育了仁者爱人、民为邦本、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本精神,其间都蕴涵着笃行精神的意蕴。
      孔子重视认知主体和知识来源的求索,又强调行的价值,讲求学与行、言与行的一致。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不以言举人”⑦。这是选拔人才、任用人员的原则,否则吹牛拍马者、阿谀奉承者就会被选上来,脚踏实地者、埋头苦干者都会被冷落。孔子看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和分裂,主张转知为行、知行如一的笃行精神,批判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不服务于社会的贪图安逸者。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⑧!《周易》是忧患之作,所以强调“精义入神,以致用也”⑨。强调义理的致用、实用、实行。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⑩从闻、见、知到行的认知过程,唯有到了笃行才能真正深刻体认、把握事物的真相,才能真正有了明觉,而通达超凡成圣的境界。换言之,文化创新只有在贴近实际、生活、大众的闻、见、知、行中才能与社会实际、人民生活、大众需求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唯有如此,原创型的创新产品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并以原创性的崭新文化形象在世界舞台亮相。
      谱写和演奏中华新的“和实力”乐章
      中华文化以崭新形象走向世界舞台,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侵占性。中华民族文化是“贵和”文化、是人和天和的文化。中华古今以来都坚持遵循“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原则,尊重他者的存在和地位,尊重他文化的存在和尊严。他者、他文化之间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这便是和文化的“和实力”,她决不排斥他文化、侵占他文化,而是“道并行而不相悖”,并行互动,互济互补,共同提高,合作共赢。
      振兴中华民族,弘扬中华创新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谱写和演奏中华新的“和实力”乐章,使中华创新文化成为世界文化新的爱智和平的序曲;文化创新的诗情画意,规定着文化创新的价值方向,“和实力”将调整世界的诸多冲突和危机。和处为美,和立为真,和达为善,化干戈为玉帛,化对抗为对话,化冲突为融合,化动乱为安定,化战争为和平,这是世界人民的祈求和愿望,顺应世界人民的祈求和愿望吧!让“和实力”的旗帜在世界文化舞台高扬!
      注释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6、181页。
      (明)陈献章:“与张廷实主事”,《陈献章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5页。
      (明)李贽:“观音问”,《焚书》(卷4),第170页。
      《中庸》。
      《论语·卫灵公》。
      《周易·系辞传》。
      《荀子·儒效》。
      《国语·郑语》。
      责 编∕杨昀赟

    相关热词搜索: 思议 中国文化 创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