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孟子名言及赏析 [从七种举措看孟子的“仁政”]

    时间:2019-03-11 03:21: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建立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深入研读文章,我们发现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无处不渗透着他的和谐社会思想。   我们来具体分析孟子施行“仁政”的七种举措及其将会产生的效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从这七种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展渔业和林业生产方面,孟子提出了“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举措。这就是说不允许用密网捕鱼,要按照一定的时节砍伐树木。孟子的这两种举措,考虑到了生态的平衡,解决了渔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显然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不过,这并非孟子的首创,在西周时就有这样的规定了,只是随着周王朝的日渐式微,诸侯王国的崛起,这一规定到战国时期失去了约束力,而孟子则再次挖掘了它的价值。
      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面,孟子提出了“不违农时”“无失其时”的举措。这是说春夏秋季不让百姓服役,不耽误农业生产,不错过家畜繁殖的季节。自战国始,各国间征伐不断,春秋时的贵族式的“君子之战”已演变为充斥着阴谋阳谋、诈道诡道的厮杀,大量青壮年服兵役、劳役,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多数国家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如此,怎能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此时,孟子的“民本思想”便发出了夺目的光芒,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王要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无失其时”的重要性,以期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达到“保民而王”的目的。
      而在最重要的管理百姓的层面上,孟子则提出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举措。简言之,就是先让百姓拥有固定的生产资料,辛勤耕作,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发展教育事业,对百姓进行教化,使之知礼仪,明廉耻。显而易见,后五种举措,无疑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并重的典范。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可以说孟子的“仁政”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可惜,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已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诸侯争城掠地,角逐武力;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朝野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武力被推崇,霸道为天道,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这显然不是理想的和谐社会,他在这样的历史大潮流之中不遗余力地传播“仁政”思想,但理想与现实的脱离注定了他“仁政”主张的惨淡收场。
      再者,孟子施行“仁政”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圣主明君”的存在。然而我们从文中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以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治国能力来看,这位君王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圣明”。但是,孟子对其还是抱有幻想的,把施行“仁政”的希望寄托在梁惠王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础上,这就真显得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另外,孟子虽然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但是,孟子施行“仁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为了维护君王的统治。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无非是想要建立一套稳定的统治秩序,他最终所代表的依然是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是由他不可避免地受时代和阶级所限而决定的。
      这一切,注定了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去面对失败。
      当然,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孟子,他“仁政”思想的种种积极意义是不容抹杀的,他的一些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 孟子 仁政 举措 七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