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最生动实践——兼论脱贫攻坚的里程碑意义

    时间:2023-03-27 16:2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黄承伟

    (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北京 100026)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首先强调:“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4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1]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确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人类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既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伟大变革的最生动实践。更全面总结新时代十年脱贫攻坚及成果巩固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更系统认识脱贫攻坚的里程碑意义,对于我们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7。

    第一,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国家统计局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集中呈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2]。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013—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年均减贫123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中西部22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从不同贫困区域看,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067万人,年均减贫633万人;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105万人,年均减贫638万人。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2013—2020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农村年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农村,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就业扶贫成效显著,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主要来源,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8.5%,比2012年提高了8.0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发展改善型消费支出较快增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三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通硬化路的行政村比重99.6%,通动力电、通信信号覆盖、通宽带互联网、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有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的行政村比重都在99%以上,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行政村比重62.7%,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贫困地区教育文化设施及服务水平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医疗保险制度保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持续向好,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显著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总之,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四通”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文化教育卫生资源逐渐丰富,人民吃穿不愁,上学难、就医难、居住难以及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四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升。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各地区各部门继续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消费水平继续提高,脱贫攻坚重要机制、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平稳过渡。2021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比全国农村快1.1个百分点,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全国农村。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基础上,脱贫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标扩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乡村治理能力逐步增强。

    第二,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有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3]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十四亿人共同迈向全面小康,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攻坚丰富发展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行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空前提升,脱贫攻坚成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这不仅增强了农村党的组织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还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第三,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有力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法宝。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发展是减贫的基础,但发展不能自动减贫。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启动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行动。此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每前进一步,扶贫标准就提高一次,扶贫工作就推进一步,保持了经济发展与减贫的同步推进,较好避免了两极分化的扩大,有效防止了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党中央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构建了完善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包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这套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完善提供了基础,有力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力量脱贫攻坚,促进了脱贫地区农村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加快融合,农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和能力增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多样化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

    第四,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而且最终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更能保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中国的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其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最有力的诠释和最有效的宣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实践坚守。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脱贫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通过坚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在实践上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第五,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标志着我们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

    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一项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由于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重要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第一,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把扶贫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就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指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进行再部署再动员,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脱贫攻坚战,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连续7年在全国扶贫日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连续7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到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减贫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极大地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确保了脱贫攻坚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在脱贫攻坚初期,总书记反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基本方略,要求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强化保障措施;
    在脱贫攻坚中期,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好落实,要求尽锐出战,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高脱贫质量,加强作风能力建设,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在脱贫攻坚后期,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决战决胜、一鼓作气,绷紧弦加把劲,防止松劲懈怠,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巩固脱贫成果,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攻坚全面收官。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系统回答了脱贫攻坚的政治保证、价值取向、实践路径、发展指向、制度支撑、动力源泉、作风保障、人类减贫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引脱贫攻坚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这一科学理论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在“七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三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组织开展定点扶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四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始终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我们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五是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六是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创新社会帮扶方式,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七是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3]。这一科学理论,经过成功实践证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科学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对脱贫攻坚的统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党的领袖的深厚情怀。

    第三,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阐释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脱贫攻坚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最生动的实践,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党治国治军的卓越功勋,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大韬略、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择,是新时代十年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和胜利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起点,由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考验、斗争历练的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掌舵领航,是党心所向、民心所盼、众望所归。要确保党的事业接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第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基于脱贫攻坚实践基础上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动、亲力亲为高位推进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所蕴含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境界。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反贫困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理论的集大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其形成发展、完善成熟过程,生动体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和运用。

    第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人民至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1]19“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4]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深刻回答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信念,体现了心系民生、心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政治信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诠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蕴含了人民是推动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第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4]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分析我国贫困现状、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贫困演进规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农村贫困问题特征、反贫困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及系统治理贫困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反贫困客观规律,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实践、新要求,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理论新境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反贫困最新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四,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论特质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路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立足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对西方减贫理论进行辩证的吸收,“扬”精华、“弃”糟粕,实现了对西方减贫理论的创新与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转化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大同”和“互助”思想,丰富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深度,转化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问题导向的创新动力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解决过去扶贫不够精准的问题,提出精准扶贫方略,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派驻扶贫工作队加强一线攻坚力量,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坚持因人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严格退出标准、程序并严格执行,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做到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为解决贫困人口“等、靠、要”的世界难题,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为提高脱贫攻坚成效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方式创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凝聚更大脱贫攻坚合力,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为解决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问题,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察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第六,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20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脱贫攻坚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系统观念方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创新理念引领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和扶贫方式路径创新,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协调理念要求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绿色理念要求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充分落实“两山”理论。共享理念的目的就是要确保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小康路上不掉队,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放理念要求贫困地区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助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七,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生动体现了胸怀天下的格局境界

    胸怀天下来自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消除贫困是全世界共同使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秉持大国责任和担当,一直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和帮助其他贫困国家摆脱贫困,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优势,为解决世界贫困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动力强大、内容精准、形式丰富的反贫困方案。中国的成功经验不仅印证了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参照,为全球减贫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一,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体现为物质、理论、制度和精神等多方面成果

    从物质维度看,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理论维度看,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指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从制度维度看,构建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
    在各负其责基础上,“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主体责任机制;
    针对多维致贫因素,形成政策“组合拳”的政策减贫机制;
    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相适应的资源投入机制;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社会动员机制;
    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考核机制与督察机制。从精神维度看,脱贫攻坚唤醒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内生动力得以激发,增收致富热情进一步高涨;
    拓展了贫困群众议事管事空间,提高了贫困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其主人翁意识得到深化;
    加强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推进了贫困地区移风易俗行动,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脱贫攻坚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第二,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优势

    一是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抓,创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提供脱贫攻坚的根本遵循,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期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强化成效考核。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出台两百多项专项政策和超常规举措,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制度体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坚,着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三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精准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和重要法宝。精准扶贫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体现了推进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四是坚持完善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把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统筹加大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创新发展激发社会扶贫的活力,发挥优势提升社会扶贫的实效。五是坚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始终尊重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体地位,把内生动力激发、提升、培育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强化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拥有感。坚持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相结合,坚持扶贫脱贫与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相结合,坚持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相结合。六是坚持较真碰硬考核评估。建立严格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综合运用考核成果。建设完备的监督体系,发挥民主党派监督的作用,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三,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体现了党的领导能力和实现路径

    一是组织领导能力。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建立层层落实责任机制;
    市级负责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构建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有序推进的工作局面。建立并完善 “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领导责任体制,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党委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主体。建立并完善新时代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帮扶责任体制。深化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带动全社会帮扶责任的落实汇聚成磅礴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合力。二是改革创新能力。创新扶贫理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明确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贫困宝贵经验,从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指明全球减贫合作的方向,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创新扶贫方略,坚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四个问题”,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保障;
    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选派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数百万干部参加驻村帮扶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严格贫困退出的程序、标准、办法,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好“如何稳”的问题。三是社会动员能力。拓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构建起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参与机制。开展宣传培训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环境。四是贯彻落实能力。建立与脱贫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体系,政府主导、金融辅助、全社会参与,确保投入持续增加,奠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投入基础;
    完善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形成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奠定了政策基础;
    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印发考核办法,科学开展考核,充分运用考核成果,为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奠定了质量基础;
    加强脱贫攻坚监督,建设完备的监督体系,党中央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巡查,8个民主党派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加强审计、财政等部门和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的全方位合作,综合运用各方面监督结果,为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奠定了效能基础;
    持续推进作风和能力建设,党中央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持续加强各级干部脱贫攻坚能力建设,干部队伍作风和能力不断加强,为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奠定了效率基础。

    第一,中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及巩固脱贫成果的成就为世界减贫作出突出贡献,增强了全球减缓贫困、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反贫困的历史性成就明显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也就是过去40多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成。据世界银行公开数据,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末的88.3%下降至2016年末的0.5%,累计下降了87.8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5个百分点,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从42.7%下降到9.7%,累计下降33.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中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贫困发生率也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中国新时代十年,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集中力量开展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了全球减贫治理成效的提升。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提出,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1年致函祝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指出,“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这一成就证明,政府的政治承诺和政策稳定性对改善最贫困和最脆弱人群的境况至关重要”[2]。中国在以自身的减贫成就直接贡献于世界减贫事业的同时,积极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发展,开展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实施惠及民生的国际减贫合作项目,积极助力其他国家加快减贫步伐。中国在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后,及时作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建立监测机制,开展精准帮扶,巩固提升脱贫水平,守住了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中国在稳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方面的巨大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减缓贫困、加快发展,进而稳定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第二,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中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奠定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的斗志。中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把握了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创造性提出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治理方案。脱贫攻坚成就中蕴含的中国减贫“密码”为其他国家选择适合的减贫与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比如,如何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减贫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把贫困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由执政党和国家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和发挥主导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汇聚各方力量攻克贫困堡垒。再比如,如何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断调整创新减贫与发展的策略方略与政策工具,提高贫困与发展治理效能。

    第三,中国解决绝对贫困并巩固脱贫成果的成就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包容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了助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四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近亿人口在短短八年间摆脱了绝对贫困,充分证明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合国情的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可以应对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建设现代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表明两极分化可以避免,共同富裕就是要“一个不落”。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脱贫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群众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激发了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促进了脱贫地区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脱贫攻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展示了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使占全人类人口总数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过上小康生活,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脱贫攻坚形成的理论、制度成果为其他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减贫智慧和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而消除贫困正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必然要求,是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底线和基础。无疑,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极大丰富了人类反贫困理论,拓展了人类反贫困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为全人类在共建美好世界中更快完成减贫目标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猜你喜欢 历史性攻坚理论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2年1期)2022-04-26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神秘的混沌理论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9期)2021-11-24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南风窗(2018年23期)2018-11-15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相关热词搜索: 脱贫 攻坚 里程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