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对马克思货币定义的厘清及其时代意义

    时间:2023-01-21 12:25: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禹钟华

    长久以来,我国理论界普遍存在就马克思有关货币本质的论述的一种共识性的误解,即认为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同学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修饰语的不同,或者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或者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等。然而,都是把马克思的货币本质描述锁定在商品上,这样形成了一个悖论式的、混淆了两个概念内涵的“定义”:货币是商品。基于此的理论构建,始终存在着逻辑上的冲突而不能自洽:商品集合和货币集合究竟是包含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而且这一定义最大的弱点在于缺乏解释力而与现实的严重背离,对于商品货币,其理论正当性尚且似是而非,对于纸币时代、数字货币时代则完全不能对接,进而使得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成为黄金货币时代的遥远回响,而被现代金融实践所屏蔽。

    1.对马克思货币本质论述的逻辑梳理

    笔者认为,马克思分析货币本质的逻辑链条十分明了:经济领域中,商品是一切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需从质性和量性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分别定义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中,商品的交换价值承担货币职能,最宜承担交换价值的商品成为货币商品。作为结论,交换价值的代表或者商品的交换价值是货币,而非商品本身,但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商品,因为在商品货币阶段,由于技术条件和信用条件所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抽象价值是不能分离的,即抽象价值不能独立存在。

    马克思的原文中并不存在“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样的说法,这是后人对马克思货币论述的曲解。因此,我们需要大量而详细地考察原文,来厘清马克思真实的货币逻辑。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马克思货币分析的起点是商品的质与量两分式的价值分析——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首先,我们看看马克思有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定义: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挂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这个比例关系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
    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48-50页)

    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使用价值是价值体质性的一面,而交换价值则是量性的一面,在质性方面商品是千差万别的,在量性方面却是同质的。恰恰因为这一同质性,商品可以进行价值量的比较,进而相互交换。商品是这种特殊性与一般性、质性与量性的统一。尤其关键的是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两个并列的集合。作为使用价值就不是交换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就“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2)“价值”概念——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在定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后,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角度定义了“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1〕“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在功能意义上的定义,而“价值”是形成意义上的定义,它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笔者认为,马克思定义的“价值”概念与“交换价值”的内涵大体一致,都是对价值体价值的一般性的、抽象的、量化的描述,而使价值体在某种视角下同质化,进而可以量化比较、等价交换。这两个概念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是描述抽象价值的形成,后者是描述抽象价值的用途。“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者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当作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2〕因此,在同为量性价值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两个概念视为同一,而不影响逻辑推演,即马克思单独使用“价值”一词时,多指价值体抽象化、量性化的一面,而非使用价值。

    (3)价值形式:一个等式

    接下来马克思建立了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来描述价值体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一价值体需要其他价值体来标示自身的价值,而不能自证价值。进而引出“等价形式”的概念:“一个商品究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此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3〕这里说明了货币不仅蕴含、承载抽象价值,还具有一个被忽略的职能,就是表现抽象价值。〔4〕

    (4)一般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与货币

    由“等价形式”引申出“一般等价形式”和充当“一般等价形式”的“一般等价物”,“最后,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了一般等价形式,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5〕那么对于货币的定义的铺垫即告完成。基于这一系列逻辑推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给出了货币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基于一般等价物的定义而作出的:

    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一种商品处于一般等价形式(第三种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这种排挤最终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上,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

    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在商品世界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就成了它特有的社会职能,从而成了它的社会独占权。(《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85页)

    可见,商品世界统一的“价值形式”获得了“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社会效力”,即货币职能,而这种“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是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的,即抽象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商品上的结合,然而两者是泾渭分明、性质不同的。这种特殊商品是“货币商品”,其承载的价值形式或抽象价值才是货币。

    (5)总结与辨析

    上述这段马克思的原文应是误解形成的根源。如果从这段文字中引申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一结论显然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因为这忽略了马克思货币分析中对于充当货币的商品所进行的价值两分,以及对于交换价值的货币职能赋予,而认为马克思只是笼统而简单地把货币视为商品,把商品不加价值细分地视为货币的根本属性。作为最基本的特征,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始终保持着两行视角:物质的与意识的、质性与量性、特殊性与一般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而从未把两个方面在功能上混而为一。

    整体看来,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商品集合和货币集合是并列的而无交集,一个商品成为货币就必须“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必须禁锢其商品的天然属性——使用价值,或者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承担货币职能的时候,使用价值便失去原始意义而不再被使用,只能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担保。〔6〕且货币集合超越于商品集合之上,成为商品之间的媒介网络,因此,商品是个体化的、颗粒化的、异质性的;
    而货币是整体化的、网络化的、同质性的,如马克思所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这说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超越于、凌驾于、对立于一般商品,那么这种超越与对立使充当货币的商品在角色上、功能上发生了质变,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只以其抽象价值(交换价值)去完成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使命而成为交换的媒介。

    马克思的著作中有多处直接把货币定义为交换价值:“这样地代表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最适当的存在的特殊商品,或者说,作为一种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的商品交换价值,就是货币。它是商品在交换过程本身中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的结晶。”〔7〕“货币,或独立化的交换价值,按它的质来说,是抽象财富的存在……”〔8〕“商品的交换价值,作为同商品本身并列的特殊存在,是货币,是一切商品借以互相等同、比较和计量的那种形式,是一切商品向之转化,又由以转化为一切商品的那种形式,是一般等价物。”〔9〕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而且,这种交换价值是以符号化的形式呈现的、存在的,“在货币表现为与商品相对立而存在的东西的流通中,货币的物质实体,它作为一定量的金和银的那种基质是无关紧要的,相反,货币的数目却是重要的,因为货币只是代表这些单位的一定数目的一种符号。”〔10〕既然交换价值是价值的量性的一面,那么其表现形式只可能是符号形式的。

    充当一般等价物一定是货币的职能,既有价值尺度意义,也有价值承载意义,且都指向量性价值——交换价值。但作为其载体的商品已非原始意义上的商品,而成为专司承载“交换价值”的载体。在商品货币时代,由于技术和制度的限制,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或者“交换价值”只能由商品承载,而成为货币的外在形态。但其仅是货币外在形态,而绝非货币的本质。

    2.对其他几处易引起误解的马克思原文的辨析

    马克思还有几处论述涉及货币的本质属性,易让人错误地引申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我们来逐一予以厘清。

    马克思曾有“货币的属性是:……一般商品”这样的结论,这恐怕也是这一“误解”形成的直接根源,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全面分析。

    交换价值取得一个和产品分离即脱离的存在。同商品界本身相脱离而自身作为一个商品又同商品界并存的交换价值,就是货币。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一切属性,在货币上表现为和商品不同的物,表现为和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相脱离的社会存在形式。……

    这样,产品的交换价值产生出同产品并存的货币。因此,货币同特殊商品的并存所产生的混乱和矛盾,是不可能通过改变货币的形式而消除的(尽管可以用较高级的货币形式来避免较低级的货币形式所具有的困难),同样,只要交换价值仍然是产品的社会形式,废除货币本身也是不可能的。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一点,才不致给自己提出无法解决的任务,才能认识到货币改革和流通革新可能改变生产关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界限。

    货币的属性是:(1)商品交换的尺度;
    (2)交换手段;
    (3)商品的代表(因此,作为契约上的东西);
    (4)同特殊商品并存的一般商品。所有这些属性都单纯来自货币是同商品本身相分离的、物化的交换价值这一规定。(货币是和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的一般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化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版,第89-90页)

    上文中所指的特殊商品是具有各自特殊性的原始意义上的商品,而一般商品则是与一切商品对立的,是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化身,那么这个一般商品就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商品了,能够成为一切“交换价值的化身”的商品其独特的使用价值便失去意义而成为价值担保。当然,马克思所论述的货币其外在形态皆为商品,我们所谓“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商品”意指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禁锢而只发挥交换价值的作用。如果从上文中摘出“货币的属性是:……一般商品”作为马克思的货币定义,这显然是不顾及上下文的、断章取义式的硬性曲解。

    马克思也曾说过:“货币成了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但是,探究其具体语境,马克思的货币逻辑还是一贯的、始终如一的。

    货币成了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同时又不是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货币虽然有它的一般规定,它仍然是一种与其他可交换物并列的可交换物。货币不仅是一般交换价值,同时还是一种与其他特殊交换价值并列的特殊交换价值。这里就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矛盾的新的根源。(在货币经营业从真正的商业分离出来时,货币的特殊性质再次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货币内在的特点是,通过否定自己的目的同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脱离商品而独立;
    由手段变成目的;
    通过使商品同交换价值分离来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
    通过使交换分裂,来使交换易于进行;
    通过使直接商品交换的困难普遍化,来克服这种困难;
    按照生产者依赖于交换的同等程度,来使交换脱离生产者而独立。

    {往后,在结束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唯心主义的叙述方法作一纠正,这种叙述方法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探讨的只是一些概念的规定和这些概念的辩证法。因此,首先是弄清这样的说法:产品(或活动)成为商品;
    商品成为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成为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版,第96、97页)

    商品货币样态是马克思货币分析的样本,“货币成了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是因为货币表现为商品形态;
    “同时又不是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是因为在功能上的特殊性。货币商品就集中体现着其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其矛盾于货币角色中体现在:两者不能并立,只能“扬”交换价值而“抑”使用价值,进而“交换价值成为货币”。

    “一切商品是暂时的货币;
    货币是永久的商品。”〔11〕这种比喻式的说法恰恰说明了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不是商品,因为即便是在这种文学式语言中,货币和商品也是对应的关系,而看不出具有交集。“永久的商品”与前文中“一般商品”一样,都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商品。这句话我们会这样翻译:在交换的意义上,商品会暂时对应货币,而货币会永久对应商品。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12〕这是马克思一句比较著名的论断,也是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论断。难道据此,可以说明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或者是金银?显然不能。除了金银之外,粮食、布帛、贝壳等许多商品都充当过货币,与金银相比较,这些商品充当货币只是效率较低。这一句只能说明马克思认为金银是最适合作为货币的商品。“商品是代表着交换价值、一般社会劳动、抽象财富的独立存在,而金与商品相反,是抽象财富的物质存在。”〔13〕这里,马克思把作为货币的金指定为交换价值的物质载体,因为金是最宜承载交换价值的,进而是最宜成为货币商品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于货币的定义始终逻辑一致且不容模糊,更不存在自相矛盾。“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一论断既不是马克思的原文,也不能从马克思的原文中推导出来。

    1.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辨析

    与马克思同时代的社会主义者奥古斯特·倍倍尔首先在其著作中定义货币为商品:“货币表面上看是商品的对照物,其实货币本身便是商品!然而,尽管货币本身是商品,但是它同时也是其他所有商品的社会等价物形式和价值尺度。”〔14〕这一货币本质定义清晰、明确地锁定在商品上。虽然他的扩展解释中也用“社会等价物和价值尺度”来说明货币,然而这两点却不是货币所独有的特征,而是商品和货币所共有的特征。当然,这只是奥古斯特·倍倍尔自己的货币定义,他并未言明这是对马克思货币概念的解说。然而,这显然是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的货币定义,进而容易引起人们误认为是其对马克思的解读。

    列宁在其《马克思的学说》一文中提到:“这里马克思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货币的价值形式的起源,研究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单个的、偶然的交换行为起,直到一般价值形式,即几种不同的商品同一种固定的商品交换,以至货币的价值形式,这时金便成为这种固定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15〕列宁也并没有直接说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一结论,但其货币定义似乎容易被人如此引申。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货币是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社会劳动,并表现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16〕这应该是这种说法的首次出现,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通俗版教材,其货币本质定义明确地指向商品,不容置疑。这是一个完全基于商品的货币定义,虽然进一步用“体现着社会劳动、表现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来进一步解释,但仍然囿于商品范畴,因为任何商品都“体现着社会劳动,表现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货币定义的解读,基本上是在此“定义”基础之上的微调。

    2.该“定义”的理论局限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一“定义”除了硬性扭曲了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论述原义之外,其理论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逻辑不能自洽。这一定义的最大弊端在于认为货币集合和商品集合是具有交集的,因而不能够很清晰地解释商品与货币的本质区别;
    不能够解释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质性价值与量性价值对于商品和货币的不同意义;
    不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牢固的货币理论体系。货币的定义始终不能摆脱商品概念的干扰与束缚而处于逻辑混乱的状态。第二,与现实世界隔绝。这一“定义”在商品货币阶段似乎具有解释能力,也被牢牢地禁锢在商品货币阶段而不能超越。当纸币出现,这一定义即不能自圆其说,当数字货币出现,就彻底证明了这一定义的错误性,我们用手机来回划拨的数字货币显然绝非商品。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曲解把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当作历史的回响而彻底屏蔽于现代货币实践之外。

    我们尝试用我们自己的语言体系来阐释、拓展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以呈现数字货币时代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生命力。

    我们建立两个词语“实体价值”和“抽象价值”来替代“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组概念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替代的目的在于突出价值的两分过程中的质性和量性特质。充当货币的是抽象价值,是价值的量性的一面,因此,必然是数字化的、符号化的、信息化的。

    “两个待交换的商品,是在头脑中转化为共同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从而互相进行估价的。”〔17〕“一方面商品作为一定的产品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地包含着(潜在地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18〕这些文字说明充当货币的交换价值的确定首先是一种人类头脑中的意识活动。而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信息,其具体形式化地表现为符号。那么,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必然是信息化的、符号化的。即便是在商品货币时代,作为货币的一两黄金实体,难道不是“一两黄金”这一概念的载体吗?

    抽象价值的具体形式就是符号、数字,即信息,这些都是人的意识的反映形式,因此,商品与货币关系的本质就是:商品是物质,货币是意识(信息、数字);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信用即两者的联系,则靠制度来保证。

    马克思的货币逻辑完全可以引导出这样的结论:货币是数字,或者说作为抽象价值的货币其必然表现为数字。也正是货币的数字化属性、信息化属性,使得在技术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实现了向现代意义上“数字货币”的升华。或者说是现代信息技术使货币的数字化本质得以充分显现。

    在基本社会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中国的文化与实践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数字货币技术与实践,目前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必将从技术进步的角度不断策进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进而不断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后工业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巨大生命力,推动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实现作出开拓性的探索。■

    猜你喜欢 马克思定义货币 马克思像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英语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论马克思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2期)2020-07-21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古代的货币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5期)2019-04-29古代的货币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8年4期)2018-03-12成功的定义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钱荒遇上货币空转法人(2014年1期)2014-02-27修辞学的重大定义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厘清 货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