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启示

    时间:2020-11-14 08:09: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普遍存在,马克思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刻阐述,并从4个方面对异化加以规定,形成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和拜物教思想。当今重读这一理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仍有可鉴之处。
     
        关键词:异化;
    异化劳动;
    拜物教;
    启示
     
        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普遍存在。异化是指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活动的结果,在人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马克思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现象,并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里做了逐步深入的阐述,形成了著名的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和晚期的拜物教思想。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早期思想——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从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式——物质生产来说明异化,从而阐述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异化是指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活动的结果,在人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他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揭示了异化的规定性: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这是异化最直接的表现。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样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而属于不劳动的资本家。因此,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即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和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这一异化状态下,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那么他自身异化的程度就越深。二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这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所在。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在劳动中得以肯定自己的本质,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这样劳动理应是自愿的行为。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人除了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因此,为了生存,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正如马克思所说“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正是工人的自我异化过程,也就是在这一劳动过程中,工人与自己的生产行为的关系形成了异化。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蜕变成外在的、强制性的、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的谋生活动,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人类本质的人。由于这种情况,使得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自然、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精神活动和人的本质都同人相异化。四是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必然同他人相对立,因此,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冷漠。在这里生活对于工人来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已经被完全异化,他在审视与其他人的关系时,是从自己作为工人的角度出发的。
     
        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异化的4种规定时,又做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属于“物的异化”,他只是异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则属于人的“自我异化”,他是异化的深层规定性和实质。人与人相异化是异化的核心内容。这导致了资本主义条件人的片面性发展,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完全作为附属物存在。他们不会追问人生的意义,这是资本主义罪恶统治的表现。马克思带着对异化的追问,在后来的著作里对异化又加以分析。这就形成了关于各种拜物教的理论。
     
        (二)晚期思想——揭示拜物教的本质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进行深刻分析,提出了拜物教思想。他在巨著《资本论》中系统的论述了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意识。所谓“拜物教”其本来含义是把自然界中的某一物当作神灵来崇拜的原始宗教或迷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把商品、货币、资本等看成仿佛具有自己生命并支配人的神秘物,并且加以顶礼膜拜。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即商品拜物教是劳动异化这一事实在人们头脑中歪曲的反应,也是异化的表现——资本客观表现为独立的物的力量。商品拜物教的本质是,其把人们自身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物的性质,把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处于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在意识中的物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被颠倒地反映出来的现象不仅表现为商品拜物教,而且更表现为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揭示的各种各样的拜物教思想的本质,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和压榨。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和压迫人而使人失去自由的工具。据此,马克思通过拜物教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人的生存为关注点、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践的哲学。从隐性的层面上看,他蕴涵着一种文化哲学立场。而在外显的层面上,马克思主要是从物质生产的角度阐述异化劳动,他关注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批判。当然这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来说,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冲突,因此,在现实的层面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成为主要任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况,这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也有启发性。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意识形态作为非常敏感的话题。有人通过对异化理论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源于人而反作用于人的统治力量,提出意识形态也有异化的一面。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实践的产物和导向,本质上体现着阶级社会中人自身的生存状态。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予切实得人文关怀,不断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自身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异己力量。那么面对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思潮,我们所该做的就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整合社会思潮和引领人民群众。
     
        这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变革和创新,思维不能僵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各种矛盾,最终达成新认识,不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增添活力。
     
        中国当今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代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价值体系不可比拟的生命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这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做好宣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各种思潮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腐蚀,坚定信念,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央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异化 启示 理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