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0如何编写教案

    时间:2020-10-20 08:54: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过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及思考不够深入,实施及操作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述的几种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切实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表述中,由于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存在着目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应当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目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用语不够清晰。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一些混杂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那么一堂语文课下来难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例如:“通过本节课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这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检测,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三是课堂教学目标叙述的条理比较混乱。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的条理要通顺。又如,诵读,在诗词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但是,有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中间安排全班朗读各部分内容。没有发挥诵读在理解诗人感情抒发、解读诗词内涵意蕴上的作用。这样设计的目标就难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变化,其中包括教师的备课。确定并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不可或缺的工作,它是教师备课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想情况等。由于广大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掌握得很熟练的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表述思路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语的主语混乱。如,“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表述,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有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既用“学生”做主语,同时又用“教师”做主语。如:

     1.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观察周边的环境,作适当的调查访问,并查阅一定的资料,进行思考,为写作准备素材。

     2.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素材,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不同形式的作文,拓展作文的题材和形式。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并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方面目标的表述多数比较准确,但不够具体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运用不够准确和没有具体的表现行为描述上。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这一句中的“理解”“培养”笼统、模糊,缺少表现行为的描述。又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表述《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

     1.了解小艇的特点,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域中的作用。

     3.了解小艇同威尼斯水域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表述不少是“正确的废话”,似有实无,无法监测评估。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对小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提出“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内在美”的目标。有的目标表述简直成了“教学法”类的话语,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不全面,存在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现象。又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有的课时目标在实质上与课改前没有两样,回到了老路上——只有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如:

     1.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有创意的理解图画的意思。

     2.根据图意,自拟题目,奇妙构想,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这个目标表述中就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且存在上述第二点所讲的问题。再如一位教师对《月亮湾》的目标表述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

     2.理解课文,感受月亮湾的美。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这个目标表述中,没有“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无法检测。

     二、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 正确、流利。

     主体 条件 动词 ?程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另外,这个目标的表述还存在条理混乱不清,有语病等问题。

     除了上面讲到的外,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必要时,要写出达成目标的行为条件(不是每个教学目标都要有它)。如,“允许查字典”,“在课文中用线划出……”,“在5分钟内能默读完……”“在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对……的见解”等。

     2、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一堂课后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可以从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该“学会”的就不能写成“运用”。也可以把表现程度描述出来,如,“至少会用……造三个句子”,“80%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等。

     3、表述目标要整合“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切不可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条列出。因为是“三维”,而不是“三项”或“三类”。

     4、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在表述目标的句子中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等。

     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对《课标》的理解情况,容不得忽视,必须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衷心希望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日臻规范。

     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

     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 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 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

     由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应是三位一体的,是全面的。

     教学目标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表述,一般可表述为以下形式: 学生(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及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学生”可以略去。

     教学目标表述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努力做到:

     1.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朗读、背诵、概括、修改、独立阅读、写话、作文,等等。

     2.对于不好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以用内隐性行为动词加上有关说明或实例来表述。如“开始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于拼读。”“乐于拼读”就是“开始体会到”的有关说明。

     3.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就是影响学习结果“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课堂情境。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就是“朗读课文”的表现程度。

     如何编写教案

      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要看教案、听课。课后与教师交谈,发现不少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疑虑。编写教案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描述“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下面针对这几项谈几点看法。今天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本人认为,好的教学目标具有教学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具有“明确、具体、可测”的特点,其表述中要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并且是以陈述句表述。目标三要素与陈述句结构关系如下:

     目标三要素 行为主体 条件、标准 行为 陈述句结构 主语 状语 谓语 宾语 学生 条件、标准 行为动词 教学内容 (1)行为主体(陈述句的主语部分),即教学对象,一定要是“学生”,但大多在不会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省略掉。

      (2)行为(陈述句的谓语及宾语部分),即通过学习后学生能怎样。包括行为动词和教学内容:行为动词(陈述句的谓语动词)必须具备准确、明确、可测的特点;教学内容(陈述句的宾语部分)要尽可能具体。

      (3)条件和标准(陈述句的状语部分),条件是说明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标准是表明行为要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此项在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为了有针对性的说明表述的方法,我以教师编写的教学目标为例说明 (黑体字为原目标,括号中是省略部分,楷体字为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学生) 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Na、Mg、Al元素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主体 条件? 行为动词 教学内容

      行为

     (2)(学生)? 能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 ?撰写出 ?广告词。

     ? 主体 标准 行为动词? 教学内容

      行为

     (3)(学生) 能描述 滚珠丝杠螺母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原理和方法。

     ? 主体 行为动词? 教学内容

     ? ?行为?

      (二)能力目标

     (1)(学生)? ?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 正确 绘制 三视图。

     主体? 条件? 标准 行为动词? 教学内容

     ? ?行为

     ?(2)(学生) 能用万用表 判断 安装的线路是否 正确。

     主体 条件 行为动词 教学内容 ?标准

     ? 行为

     ?(3)(学生) 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完成垂头上的内外圆弧及圆弧连接的加工。

     ?主体? 行为 行为

     ?(4)(学生)? 能灵活完成? 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

      主体? 标准 行为

     ?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表述大体相同,只是陈述句的宾语部分不再是教学内容,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范畴的内容,由于德育目标是无形的抽象目标,一般不易“明确、具体、可测”,因此要用“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如下。

     ?(1)(学生) 亲历? 设计和制作的过程,? 体验 成功的快乐。

      主体? 行为动词? ?教学内容 ?行为动词 情感

      行为? 行为

     ?(2)(学生) 体味? 文章所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情谊。

      主体? 行为动词 情感?

      行为

     ?(3)(学生)认真标注? 元件符号,? 养成 严谨的作风。

     ? 主体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动词 ?态度?

      行为? ?行为

     ?(4)(学生) 体会 加工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养成 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 主体 行为动词 教学内容? 行为动词 ?态度

     ? 行为? 行为

     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

     我们研究行为动词,最为重要的结果是能够正确科学地使用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目标正确描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

     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一般说来,课程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下列这些方面的技术因素。

     1.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说出碘单质的一些特性”、“举例说明碳酸氢钠的用途”、“判断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

     (2)体验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领域,如“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等。

     2.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1)要素。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2)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目的”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周期表中……”;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4)表现程度——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至少例举一种事实来证实第三周期的的性质递变”等。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可以回答出一种也可以多种。

     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表述

      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确定了完成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各个知识点与技能项目,通过对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确定了教学的起点。至此,教学的内容、对象状态已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阐明教师通过教学而使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即要确定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工作的结果或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为以后制订教学策略及开展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1.目标的层次

      在学校教育中,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培养目标,是第一级水平的目标,它是相对抽象的、陈述较为宏观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努力实现的总目标,也是学校安排开设各种类型课程及课程领域的依据。

      (2)课程目标,是第二级水平的目标,具体来说是某门课程要实现的目标,考虑不同的学习领域、学生的发展状况,以行为目标的形式把宽泛的培养目标分解得更加具体,作为课程标准。

      (3)教学目标,是第三级水平的目标,是将课程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描述具体的行为结果,弓f导教学的展开,因此称为课堂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描述的范围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是目标系统中最具体且可操作的单位。

      2.达成性目标

      达成性目标是一种具体的、个别性的目标,能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而使学生确实能够完成或实现。这种目标是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够实际达到的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许多因素有关,但对教学设计者来说,确定教学目标更应该侧重考虑的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如何清晰、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一般说来,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或标准。

      1.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

      教学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而不是“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

      2.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

      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分为含糊的与明确的动词。含糊的动词有∶知道、了解、欣赏、喜欢、相信等;明确的动词有∶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解决、比较等。为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设计者在表述行为目标时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懂得”、“了解”这类含义模糊、难以观察的动词。因为“懂得”、“了解”这类词是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而内部心理过程无法作直接观察,对这些词语的解释就可能有很大差别。例如,在讲授催化剂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学生能理解催化剂”的话,那么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对催化剂到底理解了还是没理解,往往难以明确验证。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能按给予的条件辨别出催化剂”,“能说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化学组成和质量、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3.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条件,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往往就难以评价,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如“借助工具书”、“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根据周期表”等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或者不允许使用。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根据下列一组图,能写300字的短文”等;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等;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4.表现水平或标准

      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达到90%的正确率”,“完全无误”,“一分钟内完成”等。标准的说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一般行为标准分三类∶

      (1)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例如,三分钟内解决问题。

      (2)准确性,即正确操作、运算的百分比或数字。例如,回答正确率为90%。

      (3)成功的特征。

      例如∶

      ①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能说出下列操作的方法和作用(主体)(条件)(行为动词)(内容)(标准)(内容)

      ②“在3分钟内(条件),学生(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20道题(表现水平)”。

      需要注意的∶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但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第二,教学目标表达的是基本的共同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陈述教学目标一定要遵照新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切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

     如何确立规范的语文教学目标

     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注意目标的规范表述。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特别是在制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时,应避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诸如用“培养”“教育”之类的词语),因为这是教师要去做的,只是做了“培养”的工作,未必就达到了目的。因此,应该从情感态度、培养结果的层面来描述目标,可采用《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词汇,如:“喜爱、热爱、赞赏、憎恨、获得……的体验”等等。这样描述教学目标,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时会更加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调控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的导向作用。

      用学习目标置换和修订教学目标,这种置换和修订活动能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备课的“预设”性质,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操作时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下面针对两例不当的目标进行病因分析:

      例1、《春》的教学目标设计:

      ①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②培养准确、生动地用词造句能力,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

      ③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例2、《中国石拱桥》的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②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③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案例1中,后两条目标的行为主体全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它们只表明了教师的教育意图,而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表述。

      案例2中,在阐述目标时所使用的是一般笼统的语言,“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可能是指:

      (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的含义;

      (2)能根据课文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3)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

      还有“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怎样将“整体感知”与“部分感知”区别开来?

      再有“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如何知道学生是否“了解”?这些都是模糊不清、无法测定的,因此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教学目标的表述规范明确,才有利于课堂落实,课后检测;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才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给课堂带来随意性,给学习和检测带来盲目性。

      二、用完整的句式去描述,要有可操作性。

      表述教学目标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结束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就是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能够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行为对象)手法。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具体行为目标陈述的内容。许多教参中的目标陈述通常表现为“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的范式,其实这种陈述方式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并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的模式。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它可以分为含义明确的动词和含义含糊的动词两种。含义明确的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辨别、比较”等,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特点;含义含糊的动词如知道、了解、欣赏、喜欢等,较前者难于操作和评价。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懂得”“了解”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

      3.行为对象。行为对象是指确定的学习行为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于行为动词的宾语,主要具体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定的学习事件。例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4.行为情境。行为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学习行为,例如“读完全文后”,“新课学习前”“课堂讨论中”等。

      5.行为标准。行为标准指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标准的说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①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三分钟内完成”;②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完全无误”;③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质量,例如“80%的学生”。

      这样,通过具体行为目标的陈述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事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规范表述教学目标的原则

      1.表述语准确

      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与执教意图(即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完全吻合。语文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而言,执教意图往往容易显得宽泛,目标表述也就容易模糊,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应该承认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实很丰富,但是作为目标必须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目标表述必须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接受能力,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目标表述语准确、易于落实,教学操作就可以奔目标而去,如果目标表述疲软模糊,教学操作就会失去重心。

      如有位教师在表述《爱莲说》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这样写道:

      能理解莲花高洁的品质……

      而另一位教师执教同一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在《爱莲说》一课中,虽然托“莲花”这个物可以言“高洁”之志,但是教师的意图不仅是让学生懂得“莲花”与“高洁”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懂得“物与志”之间的关系,要能举一反三学会对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的正确阅读。因此,“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能表述托物言志的含义和特点并能用该知识进行正确的阅读”才是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表述。

      2.句式规范

      采用标准的表示学习结果的句式来表述教学目标,最好使用“能……”、“有……”、“会……”和“有……能力”“有……技能”、“有……品质”等句式。因为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的预设,没必要用“使学生……让学生……”等这类表明对象的语言;同时语文教学目标也应该将学生发展状态(结果)用语言直接描述出来,也就没必要使用“通过……”等这类说明过程的语言。如果过多地使用了这些多余或含糊的词语不仅会使语言表述显得不简洁,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设计者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本身的不明了,使教学目标的本质不能很好的突出。

      如“能有感情的朗读”、“会写800字左右的立意新颖并运用两种以上表达方式的文章”、“能用数轴的方式整理出《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线索”、“有对北国风光之美的惊喜感并产生欣赏祖国山河美的欲望”等这类目标表述的句式,就是相对规范和科学的。

      3.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表述要尽可能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使之可观察、可言传、可训练。应该多采用确定的可以测量的语词表述教学目标,如用“勾画、记忆、说出、吟诵、整理、比较、运用”等表示学生行为的语词来说明学生学习后的状态,尽量少用了解、揣摩、掌握、体验等这类不便学生操作和教师观察测量的语词,即使必须使用时,也要尽量与可操作的语词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常用行为动词展

     学习

     水平 常用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 ?

     知

     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

     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

     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 ?

     技

     能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像、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 ?

     过

     程

     与

     方

     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位、关心

     养成、领悟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 “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传统中使用的 “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概括、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第几段,归纳”“用所给的条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相关内容,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运用行为性目标ABCD方法的表述,例如:“阅读《游褒禅山记》一文,学生能将文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5%的句子分得正确。”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学科教与学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适合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荷风莲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韵———莲文化的魅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可见,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学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几个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提高课堂教育法。以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

     教学质量。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只运用行为性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技能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则可以使教学摆脱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

     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要面向全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实现语文教学高效率、提视养成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这样,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成为可能。

     (一)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在没有对教学流程进行通盘考虑的情况下,只根据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对于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怎样的目标水平,没有具体明确的表述,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2、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但一部分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将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项表述,这种表述方法本身就割裂了“三维目标”这个整体。

     3、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制订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教师的教,目标表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目标制定原则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或态度)。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应陈述通过教学,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应尽可能反映接受、反应和评价三个层次。

     (三)怎样表述教学目标

     1、采用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解释、区分、辨别、朗读、背诵、概括、修改、独立阅读、写话、作文等等。

     2、对于不好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以用内隐性行为动词加上有关说明或实例来表述。如“开始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于拼读。”“乐于拼读”就是“开始体会到”的有关说明。

     3、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就是影响学习结果“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课堂情境。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就是“朗读课文”的表现程度。

     (四)范例

     低年级目标表述范例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并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2.运用想象、编口诀等记字方法,记住“她”“老”“送”的字形结构,并在识记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三个汉字,初步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4.在随文识字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黄鹂懂得关心他人,是只可爱的小鸟。

     《离开妈妈的小黄鹂》

     中高年级目标表述范例(第一课时)

     1.练读课文,借助认字表或字典读准字音;观察写字表,运用记字方法记住字形;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

     2.运用“要素归纳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读、竞赛读等方法,熟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填字、不重复,把课文读正确、流畅。

     《真情无价》

     中年级目标表述范例(第二课时)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老牛拦车索水时表现出的奋不顾身以及坚定的信念。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场景,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母爱》

     高年级目标表述范例(第二课时)

     1.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画出表现鲁本在搜集麻袋过程中付出艰辛的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并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用语言描述具体场景,体会到鲁本完成愿望的过程是艰辛的。

     2.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语句,体会鲁本在付出艰辛的同时是快乐与幸福的,并领悟文中插叙的作用。

     3.再现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享鲁本愿望实现时荡漾在母子之间的爱的幸福。

     《鲁本的秘密》

     怎么让教学目标的制定语言规范准确

     日常备课时,一般情况老师们会从教参上把目标原封不动抄写下来或者很随意地设定。有一位语文在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是这样写的。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特点。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增强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第一个目标用语模糊不清,“把握”指的是什么具体要求,不甚明了,“体会”是内化的过程,没有外显的表现,两者显得“很假”;第二个目标“培养……能力”如同在写课程标准,显得“很大”;第三个目标很不明确,读者误以为要通过一节课学习对所有的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显得“很虚”。如何让教学目标的制定语言规范、准确呢?

     一、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尽量少用“指导”、“培养”、“教育”等词来陈述。这些词语都表示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行为。陈述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和没做,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用“指导”、“培养”、“教育”等教师行为的词语陈述教学目标的话,即便教师做了,学生方面“会不会”、“能不能”还是一个未知数。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能算是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如《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样修改:

     (1)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描述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

     (3)猜一猜严监生日常看似矛盾的行为,有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每一个目标的主语都是学生,学生能“结合文中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学生能“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说写一段话”等等。这样的修订,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更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实效,避免给课堂教学带来随意性。

     二、从可检测的角度去表述,操作性要强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理解”、“领会”这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好是直截了当点明学会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背诵哪段话、围绕某个意思写几句话或一段话等等。如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可以为:

     (1)识记7个生字 “蚱、嗡、啃、樱、蚌、嘟、倭、瓢”,了解方言“倭瓜”所指植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我”在园中的趣事及描写园中景物自由快乐的语段。

     (3)感受萧红语言朴实、平和、率真之美,产生阅读她的其它作品的愿望。

     这样的表述目标可操作性强:“识记7个生字”指向性明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我在园中的趣事及描写园中景物自由与快乐的语段”。清晰明了,利于操作和检测。

     再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有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操作性很强。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部分词语能说出意思。②读通课文,能根据提示的词语,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村庄美丽及消失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③发挥想象,围绕“我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写几句话,说明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表述主语是学生,应该多采用确定的可以测量的语词表述,少用“揣摩”、“掌握”、“体验”等不便操作和教师观察测量的语词,即使必须使用时,也尽量与可操作的语词结合起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