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树立三严三不工作思路,,从源头上预防道德风险

    时间:2021-01-17 08:12: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针对当前金融机构案件防范形式和案发特点,笔者认为:要防范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必须尽快建立教育、制度、惩处并重的机制,按照“严格教育,使其不愿作案,严格制度,使其不能作案,严肃惩治处,使其不敢作案”的“三严三不”工作思路,从源头上预防道德风险,从制度上约束道德风险,从管理上打击道德风险,逐步构建起以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为基础,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监督检查和严厉惩处为保障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长期稳定、有效发挥作用的银行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标本兼治地做好道德风险防范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发挥教育在防范道德风险中的基础作用

    (一)加强农行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势在必行

    1、银行经营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重要性。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风险环节多,隐蔽性强,相互关联性较高,个别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破产倒闭。因此,银行的性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从业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和银行整体利益,在工作中诚实、坦率、正直,并能以已之正匡他人之邪。但是,人性自身的弱点与农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因此,农行必须建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通过强有力的教育,减少道德风险。

    2、当前各种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紧迫性。从外部环境上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后,贫富差距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社会腐败现象滋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突出,道德标准呈出多样化,道德操守水准下降,。从内部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农行的人事制度改革,机构的调整和即将上市等,涉及对从业人员利益格局的再调整。面对各种复杂社会矛盾,面对声色犬马的外部世界的诱惑,面对农行改革产生的危机感,部分从业人员容易出现心理失衡,道德观念出现偏差,利用职务之便,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打所谓“出路”和“退路”,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寻租,使农行发生道德风险的机率增大。

    (二)强化四项教育,全面提升农行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从业人员道德水准。农行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对自己的思想品质、思想境界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让从业人员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摆正位置,掌握正确的善恶标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同农行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让广大从业人员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做好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从业人员队伍,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敬业意识。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行为。农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概括为忠于职守,严守信用、廉洁奉公。农行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强化依法合规教育,提高从业人员遵纪守法意识。十案九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诱发案件的重要源头。因此,农行要把依法合规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强化从业人员对金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学习,准确把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涵义,准确理解掌握所从事工作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
    另一方面,要强化从业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自觉杜绝违法违规操作,养成按规范从业、靠制度办事的习惯,防微杜渐,有效防止金融从业人员思想蜕变。

    4、强化案件警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案件防范意识。严密的内控制度需要具有风险意识的人来执行才能有效果发挥作用,从业人员案件防范意识薄弱是我国银行案情件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农行应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把案件防范有关内容纳入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之中,以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深入剖析案发原因,引导职工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良好的农行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环境。

    二、强化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防范道德风险中的保证作用

    1、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使银行内控制度出现薄弱环节。部分银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对新设立的机构、新开办的业务品种没有按照“内控先行”的原则建章立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对现有内控制度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修改。二是内控制度覆盖的全面性不够,内控制度没有覆盖到所有机制、岗位、产品、人员和业务运行各个环节,一些重要业务的管理存在盲点。三是内控制度的审慎性不够,部分银行机构在效益与风险的搏弈中更偏重效益,在制定内控制度中有意无意放松了管理。四是内部控制操作的独立性不强,直接操作人员和直接的控制人员没有适当分开、相对独立。

    2、传统文化习惯造成了内控制度执行乏力。由于受传统文化中“情面大于制度”影响,我国银行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制度,以习惯代替制度现象,使银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据统计,我国银行业案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不执行内控制度,违规操作酿成的。

    (二)抓住两个环节,增强内控控制的有效性

    1、强化内控制度的建设。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自我稳定器和防范风险的坚实基础,因此,银行要进一步强化内控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包括内部自我约束机制、自我监控机制,自我防范机制三方面内容的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消除道德风险的制度缺陷。一是要根据《商业银行内控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等,从内控机制运作的有效性,风险防范的审慎性,覆盖范围的全面性,建章立制的及时性和操作环节的独立性五个方面对现行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查疏理,尽快健全和完善各种内控管理制度。二是要对内控制度适时修改完善,以堵塞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漏洞。特别是在新生业务品种开办,新机构设立前,一定要对其风险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评估,按照“制度先行”原则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防忠未然。

    2、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无论设计得多么完整,如果得不到从业人员的严格贯彻执行,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提升内控有效性的关键。银行要切实认识到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监督流于形式的危害,在强化教育,增强全体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法纪观念,提高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的同时,要加强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提高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确保各项制度在各部门各层次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三、加大惩处力度,发挥惩处在防范道德风险中的震慑作用

    (一)惩处不力是造成银行道德风险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惩处作为防范道德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能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震慑有违法违纪和犯罪企图的人员,教育广大群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银行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问题惩处不力,造成了银行违法违规问题不断,案发居高不下。

    1、执纪不严造成银行业违规问题屡禁不止。对从业人员违规行为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执纪不严,处罚不力。一个地区出现几亿乃至几十亿元不良贷款但却很难找出几个人为此负责。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往往以党纪、政纪处分代替了法律责任的追究,导致相同违法违规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2、打击不力导致犯罪分子有恃无恐。一是银行许多案件得不到及时查找。一些银行存在瞒案不报,压案不办现象,很多已经构成违法的行为在银行内部消化,未能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形成出了案件官官相护,彼此包庇的怪圈,客观上放纵了犯罪行为。二是对查出的案件处罚偏轻。由于惩处不严,造成银行犯罪分子作案成本太低,“低风险高收益的成本效应”使部分从业人员心存侥幸,一有机会就铤而走险。

    (二)严厉处罚违法违规,坚决遏制道德风险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司法部门应针金融业犯罪的新特点,依据国际惯例及国外立法司法的先进经济,及时修改《刑法》相关条款,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使惩处各项金融犯罪有法可依,充分发挥《刑法》的威慑作用和预防效能,银行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设置“高压线”,从制度上完善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重塑银行“三铁”形象。

    2、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银行机构要对业务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严防、严查、严处的高压态势,加重对责任人和违规犯罪者的问责和处罚,实行“零容忍”。有案必查,有案必处。坚持在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部门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必须严肃处理,要综合运用法律、法纪、经济处罚,组织处理、限制从业资格等方式和手段,增强惩处效果。对触犯刑律的,要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严惩不怠,增强威慑力,使渎职、违规、犯法者胆寒却步。司法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使其犯罪得到的利益大大低于法律,因此应给他的征罚,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如此才能对腐败分子产生威慑,再不敢以身试法,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有效防范金融犯罪。

     

    农行四川省开江县支行:杨六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