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城市规划局

    时间:2020-02-02 16:47: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地区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城市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确立“差别竞争、特色取胜”的竞争理念,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取得发展优势。江苏省**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合理定位城市,打造城市特色,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合理定位城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客观上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坚持可持续的城市科学发展观,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我国在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时,在认真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其本质的差别,即我国城市与国外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城市问题会有所不同,即使有相同的问题,其轻重缓急也有所不同。这样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时,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市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下辖三县两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总人口526万。建市之初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3.3万。这是一座原淮阴市最为贫穷落后的四个县组建的新城市,却位于全国经济发达省的版图内,周边城市发展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定位城市,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方向,是促进城市全面快速发展的基础。**市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苏北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
    在2001年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及时对城市性质进行了调整,明确定位为:东陇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苏北地区新兴中心城市,以轻型工业为主导,现代休闲旅游服务业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化滨湖城市。围绕这一定位,确立了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即:建设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集湖光秀色、运河景观、黄河新姿、人文景色、城建品位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

    挖掘城市资源,打造特色城市

        城市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最大资源,也是营造城市特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素材”。在城市发展中,特别是在打造城市特色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本地实际,研究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挖掘城市优秀的传统特色,使城市文化底蕴得到充分张扬;
    应当认真分析城市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山的则突出山,有水的则显示水,充分利用“上天”赋予的最能创造城市特色的自然条件,像根雕艺术家那样,潜心揣摩,因材构思,合理安排城市建设时序,从而营造出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在城市发展中,首先是深入挖掘生态资源,打造绿色城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良好的住房、便捷的交通、快捷的讯息和齐全的设施,同时需要优美的环境,希望城在园林中、房在树丛间、人在绿色里。**最大的资源就是绿化,市域范围的森林覆盖率为26.8%。如何利用这样的绿色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指导下,**围绕“生态**、绿色家园”的城市定位和“一年城中园、二年园中城、三年基本构筑园林城市框架”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全面实施“一环、两带、三纵、四横、十园、多绿”的结构形态绿化建设,通过林带续绿、路边铺绿、拆墙透绿、河边植绿、建筑挂绿等,大搞城市绿化,使**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城市。

        其次是深入挖掘水资源,打造滨水城市。“智者乐水”,水给人以智慧和机敏,历史上人类就有逐水而居的习惯。韩国汉城的汉江文化、法国巴黎的塞纳河文化、苏州的太湖文化,都是水文化的凝练和升华。**在水资源方面更具有许多城市所没有的天然财富。烟波浩淼的骆马湖,方圆400平方公里,常年水质为二级,湖心水质为一级,她象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伫立傍依在**中心城市城郊;
    大运河、古黄河象两条玉带穿城而过。大自然赋予了**独特的水资源优势。因此,在挖掘城市发展资源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深入挖掘“水”资源。首先是大力实施滨湖发展战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引湖纳山"的发展战略,打造滨湖城市特色。先后编制了以骆马湖为核心的骆马湖生态示范区总体规划、骆马湖滨湖地区总体规划、骆马湖涉湖地区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并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湖滨建设,推进滨湖地区有序科学开发。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加强对运河、黄河城区段的治理,形成不同风格的滨水风光带。先后编制了两河四岸总体规划、古黄河风光带总体规划、中运河风光带总体规划、运河产业带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启动了河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风光带建设工程,先后投资近10亿元清水绿岸美两侧,使得“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的滨湖特色城市逐步显现。

        第三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城市。厚重的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着力培育和提升。它的误导和错位,会使城市发展陷入迷茫;
    它的凝聚和升华,引导着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功能性,完善道路、广场、人居、商贸服务设施等城市的物质结构,同时也要注重丰富其应有的文化内涵,注重人文精神的凝练、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赋予城市以灵气、个性和品位。**城市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城区内散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项王故里、乾隆行宫、极乐律院、东大街历史街区等都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
    滋润**人民的楚文化,兼收并蓄,大度豁达,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张力。**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弘扬。先后编制了《**市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项王故里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打造**浓厚的城市历史风貌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先后规划、建设了马陵路明清商业街、楚城等具有浓郁楚文化特色的建筑群体;
    同时,将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修缮了项王故里、乾隆行宫、极乐律院、南大寺等一批古建筑。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中,着重开展了以弘扬“酒都”、“花乡”、“杨树之乡”等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了相应的提升,**独特的城市品牌逐渐树立。

    科学规划布局,构建开敞城市

        地级**市城市建设是“零基础”、“零起步”,其基础是县级**市,当时的城市发展是沿大运河和古黄河两河之间的狭窄区域的轴向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总量小、速度慢、对周边地区缺乏辐射带动功能。1996年建市以后,**明确了城市发展模式为依托老城,建设新区,即:以老城区为基础,建设市府新区和宿豫新区,构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随着建市后中心城市的迅速发展,原先确立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在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重新确立了城市发展模式为分散组团式,即:大力实施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引湖纳山战略,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六大片区综合全面发展,形成开敞型、片区式空间结构形态。六大片区功能各异,特色鲜明,又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城市发展避免了资源的绝对集中和浪费。同时,在城市周边选择三个具有独特资源、环境优势的镇,规划建设卫星城,构建中心城市“一城三星”的城市形态。这种超前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的理念,为**城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以洋河为中心的工业卫星城、以皂河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卫星城、以晓店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卫星城迅速在主城区周边崛起,成为主城区发展中重要的“飞地”,并且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

    突出经济导向,铸造高效城市

        在现代经济学的理念中,对于城市的理解和定义是:城市是经济的载体,城市也是经济的主体。城市作为一个生产实体,其经济活动通过劳动力、原材料、资金等的输入,产出物资产品,一方面满足社会居民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拉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着力从构建城市发达的对外交通系统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入手,构建优良的城市发展环境。

        狠抓对外交通建设,增强区位优势。**作为新兴城市,城市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城市的发展必须通过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低谷隆起”。为此,**自“九五”计划开始就着力谋划超前的城市对外交通系统,构建便捷高效的流通渠道。先后建设了京沪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徐宿淮盐高速公路、新长铁路**段等一批重点工程,打破了**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铁路的历史,全面打通了**到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的高速连接通道;
    通过对大运河黄金水道的清理整顿、扩建船闸,使运河**段成为二级内陆河道。**对外交通系统在水、陆、空三方面均形成了对城市经济的有力支撑。

        狠抓软环境建设,营造“三最四低”和“三个最灵活”的经济发展环境。2001年11月,**市成立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落实了一系列软环境整建的重要举措。由此,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首问负责制、让群众和客商评议软环境等软环境管理方法的创新不断涌现。以软环境建设为主题的活动效果体现为**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全面提升。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投资环境和“最灵活的政策措施,最灵活的管理制度,最灵活的改革举措”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全面确立,并得到了投资商、广大市民的一致认可。2004年底,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6亿元,是建市初的2.7倍;
    实现财政收入19.74亿元,是建市初的2.6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19亿元,是建市初的10.1倍;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62亿元,是建市初的2.0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372元和3476元,分别比建市初增加3426元和1483元;
    三次产业结构也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历史性转变。


    相关热词搜索: 规划建设 管理工作 实践 思考 城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