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三读《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适合哪些人读

    时间:2019-03-25 03:31: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评委授奖辞]   “每个夜晚/梦呓透明的机器/书籍将一幢幢楼房/建在我心中的深渊/一缕精神的气息使它们耸立/眨眼间又将它们夷为平地。”阅读之于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亦如良药和苦茶,有着显著的疗救效果。没有阅读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阅读过程本身,即是追求健康的一个过程,反复地去深入,一再地揣摩,问思,体内的“毒素”也便是逐步地向外排放。这篇文章即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美妙的过程。而能在一部西方经典的阅读中,触及我们传统文化的典籍,作横向的比较,可作我们日后写作笔法的借鉴,更可作我们有效阅读的方法提示之一种。(纪续代笔)
      
      当然,我们对生活的观点不同,谁也不能做精神独裁者,但可以肯定,许多人没有真正的生活,或者如我说过的,过着一种想象中的生活。
      
      初读:单纯的感性认识及其他
      
      古人有言:“三天不读书,便自觉面目可憎。”
      那日去书店,偶遇一书友。照面第一句:“自觉面目可憎了吧?”
      半晌方悟,于是二人抚掌大笑,接着扎进书海,各取所需去了。
      我迎回的,便是这本《瓦尔登湖》。
      人真是善变的动物。一年前的我,喜欢吃巧克力,爱听《Kiss you》、《I want it that way》、《Vptown girl》,爱读杜拉斯。
      而如今,我喜欢冰糖,爱听《Written in the stars》、《Prelude》、《Eria》,当然,放在书桌上的,是梭罗。
      冰糖很便宜,不像巧克力。入嘴之后,也不像巧克力那样融成一团,而是依旧自我。不是很甜,但很持久。
      之前喜欢的音乐是激情的,如同一簇簇火焰;如今的最爱则是清一色的水性、柔而雅。
      啊,跑题了跑题了,跑到外国大马路上去了。好了,回归正题。
      先说书名。普普通通,地名嘛。但请别忘记,地名是有着奇异的力量的,如苏杭,如普罗旺斯,如波希米亚,如,瓦尔登湖。
      在某位仁兄的博客上的一个帖子,痛斥现今外文书籍翻译状况,结尾有提议,提出改《瓦尔登湖》为《凡尔登湖》,其他内容不再赘述。
      毫无疑问,发贴的仁兄被“乱砖拍死”,其中一张署名“无名刺”的贴子被我牢牢记住,原因在于它只有一句话:
      “凡尔登是地狱,而瓦尔登,则是天堂。”
      说完了书名就说内容。整本书即记叙作者在两年多离开人群,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时间里的所见所感。看起来着实不复杂,实际上,真的要沉下心去多读几遍,才能有些感悟。
      花了两个晚上,大体通读两遍,有些问题一一凸显出来:
      问题一,人生的目的与达到人生目的的方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显然生存与生活不是同一概念,若是我们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生存上,那我们又留了什么给生活?当然,我们对生活的观点不同,谁也不能做精神独裁者,但可以肯定,许多人没有真正的生活,或者如我说过的,过着一种想象中的生活。
      问题二,书中引用的儒家经典是作什么用的?“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算了,黄钟大吕的,抄了想来也没有太多人懂,就连我自己,也不过是半懂而已。但是,很奇怪,无论是行为,还是书中的思想,却和道家一脉相承。那么这样算来,梭罗到底是个儒家的信奉者,还是个道家的信徒呢?抑或是说……
      问题三,得与失的关系。梭罗将生活简化至极点,一如初民。如他所言:“一个人造他自己的房屋,跟一只飞鸟造巢一样是合情合理的。”他以28.12美元建造了一个家,并以二角七分钱维持一周的生活。一年中用六个星期去谋生,剩下的时间留给自己。如爱默生说的那样:“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没有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不去教堂,亦不参加选举,也拒绝向政府纳税;不吃肉,不喝酒,不吸烟,做思想与肉体上的独身汉……”
      那么,放弃了这样多的梭罗,他到底失去了什么?他又得到了什么?
      除了上述的那些,还有些较为零散的思绪。比如大家都说梭罗是生态批评文学的始祖,那么他那种带有少许盲目排斥一切先进科技的思想是否可取呢?还有,梭罗自己在湖边造了一间木屋,可他为什么又在书中提及神话中嘲讽之神莫摩斯反对智慧之神密涅瓦造房子的事呢?当然还有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吧。
      总的来说,初读这本书,还是有不少的感受,问题固然有,慢慢解决便是了。
      迪斯楚奇欧曾经说过:“在芝诺的时代世上只有七个智者,而如今,想找七个自认不是智者的人,也很不容易了。”
      他的意思我清楚:智慧在人们眼中,已由心底圣明的大智慧变成了现世不自控的小机灵。回归原初定义,我必须承认我不是智者,绝对不是。
      那么,梭罗算是一个智者吗?问文友。他沉吟半晌,作顿悟之状:“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吧?”
      “梭罗与瓦尔登湖……”两人都笑了。
      
      再读:欠成熟的理性思考
      
      一本书要多读几次,如同好茶叶,多加几次水,才会出味道。
      抽了些时间把书又读了一遍,翻翻之前的笔记,似乎,有了些新的想法。不吐不快,写下来便是了。
      记得上次谈到过一个儒道的问题,后来想起,觉得这个问题也不是太过复杂。梭罗的时代离我们已有一个半世纪了,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还不能说国门大开,因而这些先秦百家的文章,可能还没有被翻译成英文吧?
      话说回来,道家“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理论,向来都是艰涩难懂的。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很有可能误将糟粕当精华,落入形而上学的意识深渊中。相比较而言,孔孟之说为外国人较早了解,也较为容易理解。记得公西华的话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没有觉得有道家风骨:自由、奔放而不受拘束?因此,无所谓儒道之争,这是“拿来主义”,对中国先贤的话语进行新的文化构建,并将其运用到美国文化中。如梭罗自己所说:“一条活着的狗总强于一条死了的狮子。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做个名副其实的人。”
      梭罗的传世大作除了这本《瓦尔登湖》以外,还有一篇《论公民的不服从》。据将此文传上网的网友桔梗说,此文被选入《美国语文》(姑且如此翻译)已有五十年之久,中间未被删去,成为了美国中学生的课文。抱着和美国小朋友一较高低的想法下载了一份认真研读,最后沮丧地承认课后的问题三个有两个答不出来。不过还是懂得了一点:我们有权利反对那些从根本上就发生了偏移的事,我们也有权利重视异议,宽容异议。说到这儿我也明白了:若是这篇文章能更早为世人所知,恐怕也就没有那么多“沉默”的协从者和“普通法西斯”,也许那场人间浩劫,可以消弭于无形吧……
      话说回来,梭罗的文笔中永远都有着一种对科技的无形抵触。按照他的理解,“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忽视了生态问题,而与此同时,道德的个人主义之中已经埋藏了道德沦丧的种子。我不知道“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之间有没有区别,但我知道大家都想过更好的生活,所以社会才会进步。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所谓的道德沦丧,恐怕主要指的是对金钱的贪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里将贪财者比喻为蝎,在我看来是个极恰当的比喻。一个时代该有一个时代的高度,正如我们无权贬低鲁迅、雷锋那样,我们也无权矮化自己。社会是一台机器,道德则是机器的安全阀,我不敢说“吾日三省吾身”,但是,多静下心来想一想,也是好的。
      谈及梭罗先生的终极道德理想,简单了,就是满大街都是圣人。这种想法倒也和大师们的思路不谋而合。其实按王蒙先生的说法,此类问题都是吃饱了撑出来的问题,书生论剑于事无益,不过前辈们为此都废了那么多的口舌,那我再说两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圣人,或者说是圣贤吧,是咱们对于精神品质方面有最高修养者的称呼;但是,“不傲无告”、“不废穷民”、“嘉孺子而哀妇人”,这些圣贤标准,不正是现代社会人人所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吗?为什么还会被那些新儒家先生们所推崇呢?我不知道大家对此抱有怎样的想法,但我确信,一个人背负起所有人的幸福是很困难的,但是,“令人振奋的事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提高”,这样,就能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盘铭》上有“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文字,《圣经・新约》上也说过,“每一个人都应使自己的生活经得起考验,哪怕只是在细节上。”全篇文字可以被视为毛头小子的呓语,但令人高兴的是抱此想法的并非惟我一人,就像那首《The promised land》中唱的那样:
      
      “Now here,we stand
      In the burning sunset
      Talking only of the promised land
      I"m glad to know
      
      Now I am not the only one
      I"ve got nice friends
      Who share dreams with me.”
      
      三读:多余的话
      
      该说的早就说了个八九不离十了,但由于要写够三篇,所以冒昧地使用了“多余的话”,希望秋白先生能够原谅。
      “并非所有的书都像其读者一样迟钝。有些文字或许就是论述我们的情形的,如果我们真的去听,而且听懂了,那么它们比清晨和春天还要有益于我们的生活,并且还会使我们的日子焕然一新。”对于我而言,显然前一句话很是贴切,后一句话虽然没法完全在我身上实现,但我总会有所改变。高杉晋作曾说过:“我一生的理想,便是改变这世界的单调无味,使它变得丰富多彩。”可惜他倾其一生,也只是达成了前一半的目标。而我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不见得是太难的事,每个人都这样,那后半句中的目标,应该不难实现了吧。
      “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条猎狗,一匹栗色马,还有一只斑鸠,现在我还在寻找它们。我跟许多游客谈起过它们的情况,描述了它们的踪迹以及它们会对什么样的召唤作出反应。我曾碰到过一两个人,他们听到过狗的吠叫,马的蹄声,甚至还看到斑鸠隐入云后,他们也急于找回它们,好像是自己丢了它们似的。”
      以上是《瓦尔登湖》中梭罗留给我们的最负盛名的寓言。尽管他说过“请原谅我用语晦涩”,但还是有很多访客去询问寓言的含义。面对访客,梭罗反问:“你没有失去吗?”
      答案比寓言更像寓言。
      说到这儿我们又回到了得与失的问题上。人们过分庞大的需要产生了太多的问题,于是需要追加人力和财富去解决问题――如此周而复始,生活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繁忙,忙得我们来不及思想。
      “真应该在罪恶开始时就避免它。”梭罗如是说。
      人的欲求,常常需要在与别人的社会交换中获得满足。为了满足这些欲求,我们终日劳作,把自己的每分每妙都标价出售。这时,如果有一个人,他宁愿满足于最低限度的温饱,甚至不惜适度地忍饥挨饿,而拒绝将自己的生命切割下一大块,以换取能满足种种物欲的金钱,那么比起他来,我们到底是富有,还是贫困?
      作为人,当我们不是欲求的奴隶时,才可能看护好生命。
      我想起来了渔夫与商人的故事。渔夫仅为充饥而垂钓,因而把生活留给了自己;金钱为商人带来了满足,却蚕食着人生。最明智的人,甚至生活得比穷人还要简单,因为贫穷常常是智慧的土壤,它能助人洞悉生活之单纯。
      “凡属贫者,安其贫于至乐。”
      梭罗拿着斧头来到了瓦尔登湖,那儿四时有序,百草繁茂,天地澄明。
      我们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至少可以从自己身上解除一重枷锁。
      我们将追寻那猎犬、栗色马和斑鸠,毕竟,它们是我们丢失的。
      
      ●教师点评
      这是暑期的一项语文作业,让学生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人,研究一个问题,写三篇文章。这位学生选择的《瓦尔登湖》,探究的是人的需要与追求的关系。作者有丰富的知识,更有深刻的见识,兼以流动而不粘滞的文笔,行云流水般的阐述着一个事关生命终极价值的问题。一个处在高考压力下的中学生,能静下心来读《瓦尔登湖》,思考人生的目的与方式、社会中的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生命的得与失这些大方向、大问题,他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一定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真正追求,因而摆脱架在自己身上的无形镣铐。(吴国珍)
      
      ●参赛文章观点
      事实上,我读《瓦尔登湖》,完全是随意而为之。只因一次一个朋友说:“梭罗在中国太寂寞了,《瓦尔登湖》在书架角落里一站就是几年,连躺一躺的机会都没有。”我回了一句:“那我去看看吧,希望会有惊喜。”如是而已。
      后来看着看着,有了些想法便记录下来,如此便成了文章。这些想法都是随心所欲没有章法,随着联翩浮想堆砌而成的,有时蜂拥而来,有时循序渐进。所以文章略有点凌乱,完全是如何心情就如何去写的。阅读时遇到什么困难,也并没有绞尽脑汁,大约思考了两三次,没有解答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开始的时候想得很多,不过最后文章还是落在了“纯”与“洁”这两个字上。在梭罗的笔下,瓦尔登湖是一个纯洁的天堂;而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实在有些不尽如人意。我所在的城市有个很好听的别名叫“宜城”,据说是千年前的郭璞先生起的名字,但直到几年前城市的状况都不能算好;而我们人心中的兽性也很难被根除。“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如果我们都达到至纯至洁的境界,试想会出现怎样的生活?当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不过有目标值得为之奋斗,生活才有意义,不是吗?

    相关热词搜索: 瓦尔登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