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sdde融入日常生活全部番号【让音乐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时间:2019-02-13 03:26: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音乐在我国普通大众的视界里,总是被理解为一门高深的艺术,或者是一项简单的娱乐活动。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音乐成为个人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它的价值与意义也经常被大大忽视。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老一辈教育家就从个人的留学经验中获知,音乐对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影响。1919年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始创时明确提出“重视音乐教育,提倡美育思想”的发展方针,并且指出,“音乐为一种助进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乐理,而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特长,以补中乐之缺点,而使之以时进步,庶不负建设此会之初意也”。从我国第一个专业音乐机构的建立到今日之中国,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人们在强烈呼吁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把音乐置于关注的中心。然而,由于中国的音乐发展在普及与传播方面一直存在专业领域与广大受众之间的隔膜和误解,人们大多把音乐仅仅当作一种技能,一门曲高和寡的艺术,却很少注重它在个人心理调节,乃至群体意识培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音乐对于当代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这就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课题。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并不企图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解答。因为对于它的解析确实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过程,并结合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方法加以研究。然而,我们却不妨从一所大学中与音乐贴得最近的学生那里了解开去,看看音乐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状况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找到音乐在大学环境中发展传播的价值和方法。为此,笔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北京大学的音乐特长生进行了数次访谈,集中就音乐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长期参与音乐训练和演出活动的音乐特长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而这一切又都与他们所关注、喜爱的音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音乐在他们生活和思想中扮演的角色给予我们许多教学与心理培养方面的启发,从而有利于提升音乐在整个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在众多有关音乐心理学的普及读本中,学者们对音乐的作用和用途基本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它们分别是:情感表达、审美感受、娱乐体验、群体交流和教育影响。在笔者展开的访谈中,我们也将话题细化为这些方向,具体了解音乐特长生在这些方面的心理状况。对于部分话题,笔者并不暗示或诱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顾及所谈内容与音乐的联系。但是,笔者又欣喜地发现,学生经常在谈到一些问题时主动思考音乐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作用,使笔者的问话得到令人满意的反馈。当然,许多谈话内容还需要在事后分析整理,从而对大学生心理活动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加以归纳和总结。
      音乐对人类情感的表达始终是这门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无论是作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人人都能够从音乐中获得情感影响。由于音乐曲目门类繁多、风格各异,它能够给予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而另一方面,又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要求和心理期待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场合面对同一作品,不同人的内心感受也会大相径庭。这是音乐的艺术特征之一。有人甚至直呼“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强调它与人类情感的联系。在数次访谈中,笔者观察,特长生都比较乐意将瞬时的情感明确表达出来。为此,笔者曾为十位特长生播放一段五分钟长的音乐片段(不向被访者透露任何音乐作品信息),由学生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没有时间限定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都超过三分钟。他们尽力用语言表达所思所想,甚至为自己未能准确表达自我而稍有遗憾。在十位受访者中,只有三位同学表达了近乎相同的感受。而其他七位同学则尽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觉,在发言中充满着独立意识和创造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以舒缓柔和的音乐作为背景(电影《1900》主题音乐),逐渐将话题转入个人与男女朋友的情感状况。笔者曾经担心学生会在这个方面保持沉默,而受访者诚恳而详细的回答却使我颇感意外。根据获得的信息,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同学在叙述中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感情方面的细腻和敏感。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对方,并以一种相对主动的方式与朋友接近,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他们普遍对自己在校园的感情生活感到满意,并主动谈起他们各自的恋爱感受。有趣的是,十位受访者都在叙述中讲到了他们情感经历中与音乐相关的一段,无论是一起去看音乐会、歌唱比赛,还是参与音乐表演。音乐成了维系双方情感的重要纽带,使他们拥有了一份共同的爱好。在访谈中,尽管每个同学选择朋友的标准各不相同,但是大家却都希望找到善于表达情感、喜爱音乐和有责任感的人作为自己的伙伴和对象。对于出现两者间的摩擦和感情问题,受访的同学均表示出一种理解和宽容的心态。他们认为矛盾总是可以化解的。有些同学在经历失恋之后表现出的自我宽慰和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情感创伤,而音乐则成为这些同学治愈伤痛的良药和精神寄托。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音乐对人类审美的影响显得丰富而独特。这不仅因为音乐的审美首先是作用于人类听觉的,而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一个抽象的音响范畴内通过时间的推移而实现的。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而言,大家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多半是对音乐的一个聆听和接受过程。音乐的诸多要素如节奏、节拍、音高和音强等都能成为音乐审美的具体对象,最终以一种综合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诸多感受因音乐表达的不确定性亦具有抽象的特征。它不能像绘画、电影、文学等艺术门类给人明确的视觉图像或具体情境,而只可在流动的音响内促发抽象的思想情态,以及对具体事物产生的联觉。这就为人们的审美活动开辟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不受各种具象事物的约束。音乐特长生由于接受过较为系统的音乐表演和乐理知识的学习,在对音乐的聆听和掌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同样的环境中,他们对于一段音乐的记忆和理解与未受过训练的学生相比,更加敏锐而深刻。这就使他们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从音乐中获得更多信息,获得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更重要的是,当他们与其他同学一起聆听陌生的音乐段落时,他们在审美的接受能力上也存在差别。基于以往的聆听和学习经验,音乐特长生一般对陌生的音乐声响不会立即产生拒斥感。他们可以不喜欢某种音乐,而这种评判往往是建立在理性对比的基础上。例如在访谈中,音乐特长生会比较详细地阐述对一段20世纪先锋派音乐的好恶理由,而并非仅凭直感加以判断。总之,音乐特长生较一般学生对各种音乐具有更加广泛的兴趣,而不是局限于一个狭小的风格范畴。由此延伸开去,他们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特别是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力也就相对较强。笔者发现,音乐特长生在自身的艺术实践和音乐审美活动中,已经培养起一种对于各种艺术更为开放的认知和审美意识。这使得他们获得了更为多元的审美方向和话语空间,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生活。
      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或一种专门的技能。在更多的情况下,它首先具备的是娱乐功能。对于大学生而言,音乐的娱乐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在我校组织的大学生活动中,音乐比赛或演出占有相当的比重。从十佳歌手比赛到“一二・九”学生合唱, 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将其视为个人和集体音乐才能展示的重要平台。有趣的是,音乐特长生在这些活动中鲜有获奖或占据主角的机会,但他们大多却是以娱乐的心态参与其中的。由于多年参加社团演出,特长生对于舞台表演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然而,他们在舞台上希望表现的却不是刻意修饰模仿的声音和造型,而更加注重个性和原创力。“音乐首先是自我娱乐,其次才是娱乐大众。”当被问及对于赛事评委的评判如何看待时,他们并不十分在意分数和结果,而更加强调自我表现是否充分,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互动。笔者以为,这显然是把音乐的娱乐性作为表演的首要目标的结果。竞争和名次都不及现场的陶醉与痴狂来得重要。在更多的特长生心中,音乐演奏与游戏一脉相通。他们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音乐专长和各种演出,通过音乐自如地表达自我,而不太顾及权威的评价标准。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个体与公众的社会压力急剧攀升,一种潜在的娱乐精神必然有助于平衡大众的心态,使人们更加冷静、从容地面对竞争。值得欣慰的是,音乐特长生从自己的音乐表演和生活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自觉地进行实践。
      音乐既是一门独立聆听欣赏的艺术,同时也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前文关于音乐特长生情感问题的叙述已经涉及这个话题。此处更多的是从群体的交流和协调方面阐述音乐特长生的心理特点。在笔者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交响乐团艺术指导的近两年时间里,音乐特长生在交响乐队中表现出的和谐互助的关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发现,乐团同学在每周定期的乐队训练中已经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这不只局限在同种乐器或同一声部之内,而成为了整个团队的群体特征。由于有着共同的协作目标,大家对于音乐的处理必须达成一种潜在的共识,并且通过相互的配合达到期望的演奏效果。乐团中的音乐沟通往往不用语言,而是在乐队指挥的带领下通过手中的乐器来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在音乐演奏中的气息、步调和审美感受要达到高度的协调,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职责,又注重整体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的大学教育因循的依然是以促进个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学生即使身处一个班级团体之内,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依旧是个独行者,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协作。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培养大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会对日后的个人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音乐特长生的优势在于,他们在一个音乐学习和表演的环境里持续获得这样的锻炼机会,并且将这种交流的意识和经验迅速投射到生活之中。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团队合作、群体互融的趋势下,个人是否能够在群体环境中建立互助互信的交流关系已经显得非常重要。音乐特长生在学校团队活动中获得的锻炼,必将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达到音乐般和谐的交流与协作目的。
      早在17世纪,西方人对于音乐艺术在人类智力开发方面的效果和价值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而我国对于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则可追溯到重视礼乐的先秦时代。时至今日,音乐已经成为全社会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起步较晚,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才在全国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而这个体系中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例如,专业音乐教育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关系问题,就成为我国教育领域长期以来难于平衡和解决的一对矛盾。直至目前,北京大学尚未建立起相对严格的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但可喜的是,在音乐特长生身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产生的良好效果。这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的丰富的创造力和开放的思维意识已经融入他们个人的专业学习之中。在几次访谈中,笔者总把音乐与个人专业学习的关系作为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结果发现,大多数特长生并非各自专业领域学习的佼佼者,考试成绩一般停留在中等水平(部分学生甚至有不及格的现象)。但是,他们并不总是把成绩的优劣挂在嘴边,而更多地关注从自己专业中获得的实际经验和能力。在笔者采访的同学中,他们大多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而这一点往往又是从专业发展的未来前景着眼的。学生们对自己的竞争实力和学习目的有着客观而平和的认识,反映出大学生应有的成熟度。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特长生因为自身独特的学习情况,在对待文理分科的问题上明确提出兼而有之的学习愿望。这一点特别反映在理工科的学生身上。他们普遍认为,音乐不但是对个人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和,还是促使自我了解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许多同学在访谈中提到,自己对于历史、语言、哲学和教育等人文学科的兴趣首先是来自音乐的引导。“其实,音乐与我们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看你从怎样的视角看待它,并把它们有效串联结合起来。”这样的回答使笔者意识到,综合大学的音乐教育似乎应该向着与各种人文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在青年阶段对艺术的理解,对文化的认知。音乐特长生的这种包容性的心态应该得到鼓励,并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进一步加以提升。
      让音乐艺术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北京大学音乐教育的一个理想。笔者发现,在音乐特长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中,音乐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显著的。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音乐在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用分别指向了大学教育本质的各个层面,对于我们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具有启示意义。营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有赖于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和引导,而音乐艺术正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项目和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因素。它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一的音乐表演和知识学习,而是转化为一种行为、意识、乃至思想观念融入大学生的点滴生活之中。事实上,北京大学各个学生艺术团体都有着这样一种教育功用,并且在校园中积极承担着艺术传播和大学生心理引导的作用。丰富的艺术活动不仅是对专业学习的调节,还可能成为大学生终生的志趣和成就。胡适先生曾言,“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我们期待着北京大学的音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并希望音乐特长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积极的心理状况能够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让我们从亲近音乐开始吧。

    相关热词搜索: 日常生活 融入 大学生 音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