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令人心寒的汉语误用|风凌天下作者令人心寒

    时间:2019-03-20 03:36: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05年虽然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其间我所得到的许多关于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误用、乱用的报道,始终萦绕心间,令人心寒。请看下面几个确凿的事实――   事实一:英语翻译高手,数典忘祖,不懂汉语。
      不久前在上海举行了一次翻译资格考试,参试者的英语成绩都很高。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一道题是把“富贵不能淫”译成英文,有人却译成了“Be rich, but not 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对“大丈夫”品质的概括,其中“富贵不能淫”是指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类似的幼稚错误还有很多。一家报纸就此发表了一篇文章,感叹“年轻人的汉语水平令人担忧”。
      汉语水平令人担忧的何止“年轻人”!
      事实二:大学校长、著名作家竟不知“七月流火”是何意。
      2005年7月12日,一向重视国学研究的一位大学校长,在欢迎中国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大会上致辞时竟把“七月流火”解读为七月的天气炎热似火的意思。“七月流火”原出《诗经》,“火”不是指火焰,而是指天上的大火星。每年旧历五月,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古人以大火星的位置作为寒暑变化的标志,“七月流火”不是表示炎热,而是表示天气已经由热变凉了。就在这位大学校长出错的次日,某著名作家(经常和古书打交道的历史小说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散文《我是河南人,山西是故乡》中,也把“七月流火”作了同样的误用。
      事实三:央视名嘴被《咬文嚼字》“咬”出许多文字差错。
      《新闻晨报》2005年12月27日报道:在《咬文嚼字》提供的“央视一套”9月“差错榜”中,我们看到央视品牌栏目,如“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正大综艺”“艺术人生”“幸运52”等节目,几乎每家都“荣登榜上”。《咬文嚼字》编辑部将50条经过分类整理的文字差错,一并交给了央视。
      其中某当红主持,竟让人大跌眼镜到以“拨”(bō)作(bá);而人气栏目《开心辞典》一点儿也不示弱,赫然以“大块朵颐”(应为“大快”)为题示之于众;至于《东方时空》主持人把“栖霞山”的“栖”读成了(xī),而中秋晚会某美女主持人在与余秋雨谈话时,将“氛(fēn)围”念成了“氛(fèn)围”之类的不该出现的小错误,更是不胜枚举了。
      事实四:广东古诗明信片11首竟有7首出现错字。
      《信息时报》报道:2005年国家邮政局发行,广东省邮政广告有限公司发布的贺年有奖明信片上,11首古诗竟有7首出错,每首至少一个错别字!随手拿起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着广为流传的贺知章的《咏柳》,诗中居然出现了两个错别字:“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很显然,诗中的“线”应为“绦”,“对”应为“叶”;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被写成“山寺桃花是盛开”,“始”印错成了“是”;韩愈《戏题牡丹》中的“凌晨并作新妆面”中的“陵”被错印为“凌”,等等。当时,有位先生一共买了24张这样的明信片,原本准备送人的,现在却只能“敝帚自珍”了。而他也不准备把这些明信片烧掉,他说:“留着当反面教材,以后教育下一代!”
      在一个视听时代,不厌其烦地给人挑错,并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存在某种阴暗心理。它恰恰折射着我们伟大母语所面临的巨大尴尬与困惑:连靠运用母语吃饭与扬名的“腕级公民”,都存在着如此让人惊诧的母语知识死角和“黑洞”,普通公民的母语认识水平,那就更加可想而知了。这能够不使我们感叹,并且由此而深刻思考吗?
      再说,作为一个权威发布部门,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岂是“不细致”“工作疏忽”这类简单轻巧的解释可以说得通的?这是对公众的古典文化的误导,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亵渎。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现代人忙着学英语、玩计算机,却连老祖宗的东西、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民族传统文化都忘掉了。这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因此,不仅是正在学习阶段的高中生们,对于我们每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来说,怀着虔诚、庄严的心尊重母语、学好母语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 汉语 误用 心寒 令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