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雕塑基础教学中“感性”与“理性”并重_感性是理性的基础

    时间:2019-05-15 03:25: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中国雕塑基础教学的历史发展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几年来,国内各大美术院校中雕塑基础教学中对“感性”与“理性”,或者说对“情感”与“理智”的认识与运用各不相同,甚至存在着两个方面之间比例严重失调的运用。有些院校以强调在写生创作实践中的“情感”感受为主,而“理智”的理性分析表现为辅或者甚至只单方面强调“情感”的表现;有的学院则侧重强调“理智”的理性分析表现方法为主,“情感”感受为辅,或甚至不要求“情感”感受的表现,只讲究技法与造型分析方法。
      在中国美术院校成立之初起,雕塑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便引入了许多西方雕塑教学知识体系的部分。从整个世界雕塑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的雕塑艺术在造型基础的发展上,从古埃及、古希腊发展以来的源头开始,一直是以崇尚理性为主,并在文艺复兴时,随着人体解剖的学科性的发展,为雕塑造型铺垫了坚固的理性支撑点,而中国本土的雕塑造型基础语言的发展,则是以中国绘画为起源,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中也融合了经由印度和波斯传入中国的带有希腊理性传统影响的知识体系,然而本质上仍旧是以“写意”性为主导的“感性”的表现方式。在中西方发展主线的基础上雕塑造型表现中的“感性”与“理性”在整个世界雕塑史的发展中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一种拉锯状态中。
      二、在雕塑基础教学中的认识与探索
      在多年的雕塑专业的学习与探索中,加上这几年自己身为教师在雕塑专业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我认为无论是在雕塑的艺术创作中还是在基础造型的学习中,感性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和理性的分析与技法的运用这两者是同样重要而不容忽视的。感性的情感体验是艺术实践者对物象的体悟,而对这种体悟的表达正是艺术情感表达的最原初的冲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擅于于引导学生用心真挚地去体会去积累这种感性因素,使它能升华融入到作品实践中;理性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的方法以及基础技法的运用与探索是创作实践者表现物象、塑造形态不可缺少的手段,只有认真扎实地掌握对物象本质的内在形态结构的认识理解以及正确的理性观察方式,才能准确地表现形体,从而进一步表现情感。
      西方雕塑艺术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雕塑界的现实主义表现大师——罗丹,是个典型的范例,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在雕塑艺术实践中“理性”和“感性”这两个对立却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作品《青铜时代》中具象写实的人体甚至都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怀疑是从真人模特身上直接翻模的,而其慵懒而逐渐上升的体态,身体从上至下仿佛正逐渐恢复力量从睡梦中苏醒,强烈地传递出一种从身到心的觉醒的信念与信息,向观者昭示着其象征着的整个人类的理性精神的觉醒以及即将发生的划时代发展,这是理性运用与情感表达两者都强烈有力,而又完美结合呈现出来的一个完整统一富有力量的雕塑人物形态;作品《老娼妇》丑陋逼真,并且比真实人物更加强烈地震撼着观者的心灵,紧张别扭的体态充满了苦难沧桑的情绪,岁月病痛的伤痕与年老色衰的意象充斥着老妇人的身体,赤裸裸毫无遮掩的暴露在观者眼前,让人无法回避地直视她艰辛苦难备受岁月摧残的生命形态,让人不得不感慨,不得不去思考时光、岁月、生活、命运对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精神的意义,罗丹在这里运用了现实的表现手法,并且更主观的去强化那些体现痛苦衰败的形体元素,使它们强烈地吸引观者的感受,调动观者的思考,实现了作品由强化的现实向精神深处的穿透,罗丹的作品与创作方式有力的向我们呈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并且互为依托地揉杂着完美地融合的艺术感染力。
      三、对雕塑基础教学中现存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在现今我国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对“理性”的技法方法的学习掌握有侧重性要求,然而存在着缺乏系统合理的方法的理论依据;而对“感性”的情感表达要求则相对弱化,忽视实践者的对表达对象的情感体验,抱着雕塑基础的学习就只是为了掌握对形体的认知和理解而已的想法,我们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雕塑基础教学同样也在这两方面的运用上存在问题,所以我们要两者并重,两者一起抓:
      1、在雕塑基础造型教学中,加强“感性”的体悟与表达
      首先要加强学生在文艺方面,包括文学,音乐,舞蹈,影视等,再到到优秀的雕塑、绘画作品的鉴赏与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艺修养,提升“感性”的意境体悟能力;再次,在课程开始之初,安排适当课时量的速写,速描或速塑的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快速地去描绘、塑造形象,捕捉住人物最典型、最强烈、最富有表现力的形态特征,并增进与模特的交流,更全面的去感受表现对象的内在气质、精神状态以及身体的运动形态;再次,在形态的写生表现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尊重对象的客观特征与形体结构客观规律的同时,大胆的表现处理自己对模特形态空间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使造型实践者的“感性”体验能融入到造型的艺术表现中。
      2、在雕塑基础造型教学中,要教授学生系统合理的“理性”思维方式、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
      雕塑造型艺术的学习同样需要“有法可依”,才能走得远、探索得深入。首先,“整体--局部--整体”是真理性、总结性的雕塑造型实践的思维方式,要始终被遵循和坚持,并且要强调“整体”是最主要最重要的,它贯穿了整个思维与实践的首尾:再次,在寻找表现人物的空间形体时,要遵循以虚空为背景,以视线为画笔,在心中默写形体空间的位置——以“正面找位置,侧面找空间纵深”的观察方法,在横纵空间中确点下形体的十字标位置,并以表现对象各部分形体的高点低点在某一相同视觉角度时的互为参照,来把握形体内在空间位置的准确:另外,人体解剖结构的学习要从“艺用”出发,立体全方位地理解掌握人物身体从整体到各个局部的三维空间造型,并认识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表情,灵活地运用在形体表现中,并且在塑造形体的同时要测量客观表现对象的形体尺寸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反复检测所塑造形体的合理性与相对准确性,以此方法在基础造型的学习中的运用,不断地训练实践者对形体的观察理解和判断的视觉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振华著.中国雕塑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欧阳英著.西方雕塑艺术金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施琳琳(1979.8—),福建人,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雕塑。

    相关热词搜索: 并重 雕塑 感性 理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