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小雪节令古诗_古诗阅读之节令诗

    时间:2019-03-09 03:28: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08年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民族精神……古代诗歌中的节令诗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2008年的上海高考诗歌题率先对其进行考查。2009年的备考,考生对节令诗应格外关注。
      一、节令诗
      节令诗顾名思义是指在节日场景和某些特殊时令所作的诗歌。
      二、鉴赏节令诗
      应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怀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古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挂灯于门上,除了节日期间照明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元宵节这天人们不光吃元宵,观灯、赏灯也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称“灯节”。东汉年间,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此风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元宵节成为灯节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从立春那天开始,第五个以天干“戊”搭配某个地支纪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两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扫坟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是日,阖家团圆,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三、节令诗的思想情感分类:
      1.表现节令风俗,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遇逢诸节……朝士词人有赋,翌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节日风光,助长了诗歌的发展。如《全唐诗》中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每年的元宵节晚上,长安城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诗歌的前两句写满城灯火流光溢彩,璀璨烂漫。桥上灯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锁链打开,任游客通行。人马过处,尘土飞扬,灯光为之暗淡。明月照时,只见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此诗即表现游乐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涨的气氛,据说唐武后神龙之际,写诗赋元宵灯会的有数百人,以此诗为最佳。
      2.借节日表达感遇伤怀之情。
      大多数的节令诗较偏向于此类。譬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佳节,诗人登高饮酒赋诗,游子思乡之意、感叹人世无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诗文之中。又如刘辰翁的《水调歌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诗人写明月如洗,普照万里江山,虽然两地分居,却能共赏中秋圆月。从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人间就有了这种在离愁别恨的寂寞中度过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用月来慰离情。不过诗人没有满足以月光联系亲人的感情,还通过质问来表达对月圆人不圆的怨恨。
      
      阅读训练一
      
      忆秦娥
      张孝祥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注]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注]鳌山:堆叠彩灯作山形,称为鳌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阕怎样描写元宵节欢闹的场景?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二月二日:蜀中风俗为踏青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颔联的抒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阅读训练三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注]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间春游祭扫之日。江南有赛龙舟、荡秋千之习俗。此词作于乙卯年,张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两句话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2.最后两句词人是如何描写出月色的清明?
      
      阅读训练四
      
      客中守岁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守岁”的“守”字有什么意义?
      2.这首诗的尾联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颔联中“乱”和“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阅读训练六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园、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叶,宋亡后,隐居不仕。②银花:明亮的灯烛。③“海上心情”,苏武牧羊典故。《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因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感而作。写出这个节日的名称及词中暗指这个节日的景物。
      2.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表达效果。
      
      阅读训练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中的金波、飞镜比喻什么?
      2.“被白发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兴叹?
      3.本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从这一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阅读训练八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2.作者写中秋夜景有什么特点?
      3.试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本曲。
      
      阅读训练九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有更深层的内涵,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分析这首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阅读之节令诗》
      阅读训练一: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词人先从正面描写彩楼上搭起的灯笼山,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气随尘飘荡。然后描写晓月斜挂柳梢,闪现着淡淡的清光,天将放亮,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这是从侧面写出节日的气氛。
      2.在鳌山结和笙歌歇两处运用顶真的方法,语句连接紧凑,生动明快。
      阅读训练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着和煦怡人的东风和温暖的旭日,一切都散发着浓浓的春意,就连那动听的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现了诗人愉悦的感受。
      2.移情。“各无赖”“俱有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极写春游之乐――风和人乐。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词人写到水面上龙舟竞渡,少年手中桨叶翻飞。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飞起飞落。这段人物的动态烘托出欢快热闹的气氛。
      2.运用衬托的手法。词人写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着庭院,月光把无数飞舞的杨花照得晶莹剔透,月光下杨花飘过也看不见影子。词人用“杨花过无影”衬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阅读训练四:
      1.守岁的“守”,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的希望之情。
      2.运用了对写法。不说我思念故园亲人,而是想象故园亲人在除夕夜里惦念着我,含蓄委婉地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阅读训练五:
      1.诗人羁旅他乡,除夕感怀,“乱”“孤”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孤寂之情。
      2.这首诗写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点,看似寻常、平淡的语言,却写出了客居他乡人共有的感触,充满了异乡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训练六:
      1.元宵节(或“上元节”),银花、戏鼓、明月。
      2.①“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②三组名词性意象叠加,对具体内容不着一字,只用抒情感叹之笔虚点。③这首诗读来别具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意味。
      阅读训练七:
      1.月亮
      2.旧时代的文人每当仕途坎坷或壮志难酬时,便有叹老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那种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这首词的上阕,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出怀才不遇的内心惆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词的下阕,词人又放飞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这首词的主旨。
      阅读训练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
      2.景象开阔,凄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相融合,写景手法多样。
      3.本曲运用了写景抒情的手法。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引发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阅读训练九: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3.①壮志难酬之意。②独在异乡的思亲之情。③年华已逝的凄凉。④被小人诋毁的愤恨。

    相关热词搜索: 节令 古诗 阅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