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时间:2019-03-09 03:27: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导语:   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而得名中秋。中秋月圆,是赏月的最佳时机。中秋赏月始于魏晋而盛于唐宋,明清时上升为民俗大节。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古代帝王的礼制中就有春秋二祭;从科学角度来看,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景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中秋节、团圆节。“人月两圆”,自古就是中国人追求的美好的人伦境界。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当你在品尝新鲜的瓜果、咀嚼团圆的月饼、享受亲情友情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历史上艰难的岁月?你是否会想起戍守在边境的战士?
      
      选文1
      
      中秋遐想
      崔德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感人的诗句尽情表达了人们借月寄情的美好情怀。对于离家二十多年的我,中秋之夜总要对家乡和亲人平添几许思念、几许牵挂。在此团圆之夜,因不能陪在老人的身边,心中总有愧疚之感。
      我忘不了那起伏俊美的山岭,炊烟缭绕的茅草房;忘不了始终萦绕在耳畔的乡音,深深沉淀在心底的乡情;忘不了丰收果实的清香,还有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和梦想。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都要围坐在刚刚收获的玉米堆旁,大人们边忙活手里的农活,边絮叨家里家外的稀奇事。我们一帮孩子在高高的柴草堆里穿来穿去,过家家,捉迷藏,月色明澈、清透。等到我们都疯够了,实在困得不行了,母亲才会拿出大大的、圆圆的月饼哄我们。看到月饼,我们哥弟几个都会瞪大眼睛,使劲地往肚里咽口水。母亲则计算着,比划着,因为她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一块不大不小的月饼。当时一般是一个人能分到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一,拿到月饼谁也舍不得大口吃下,都是一点一点地啃,慢慢地品,到最后还会把手里的碎屑一下子倒进嘴里。往往我们吃完了,父母的那一份还没有动,我们哥弟几个的眼睛都会盯着剩下的月饼。最后父母会相视一笑,掰开来分给我们。这时谁也不会客气,马上接过来三口两口吃到肚里。每当这时,父母总会露出开心而又甜蜜的笑容。
      有一件事,虽已过去近三十年了,但仍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遗忘。中秋节前,我的本家哥哥带一包月饼来看我的父亲,那时月饼的包装绝不像现在如此豪华,如此漂亮,只是用草纸包上,表面再放上一张表示喜庆和吉祥的红纸。堂哥是一个十分老实且不善言谈的人,从书包里掏出包装已经破得不成样子的一包月饼,嚅嚅地说:“这月饼不知道转多少家了,你要是再看别人的话,把包装换一换就行了。”那时每家的生活都很困难,但人间真情可见一斑。儿时我的梦想就是能尽情地、满足地吃上一顿月饼。
      很多年过去了,月饼的花样不断翻新,有传统的枣泥、五仁馅,还有火腿、牛肉馅,更有人别出心裁地做出了金月饼、银月饼,就连包装也变着花样地翻新,让你眼花缭乱,难以取舍。虽然城市、农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月饼不再是小孩子们翘首企盼的事情,但团圆、喜庆的味道永远也不会改变。
      我永远也忘不了儿时的那一梦想,那种对月饼刻骨铭心的企盼。现在想来,那感觉真好呀!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美文点读:
      歌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本文便是作者献给父母的一首诗、一个吻。文章第三自然段非常值得玩味。哥弟几个对月饼钟爱到“把手里的碎屑一下子倒进嘴里”。尽管是“一点一点地啃,慢慢地品”,可是,等到吃完了,“父母的那一份还没有动”,最后是“掰开来分给我们”。如此父母,“我”又怎能不思念,牵挂?就艺术手法而言,引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都很值得我们咀嚼与学习。
      阅读思考:
      1.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本文“遐想”了些什么?“神”又是什么?
      2.“现在想来,那感觉真好呀!”作者为什么说“那感觉真好”?“好”在哪里?是父母的挚爱,艰苦时最能感觉到生活的多滋多味,还是其他方面?
      3.文章应该讲求详略得当。该详细的时候应该泼墨挥毫,该简略的时候应该惜墨如金。试就本文详略作具体地分析。
      
      选文2
      
      两个人 一盒饼
      沈慧敏
      
      今夜月正圆,又是一年的中秋到了。毕业刚满一年的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竞争压力,不得不放下当初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全力以赴做好公司每一次分配的销售任务,即使在这中秋之夜也不例外。从售票大厅出来,我独自伫立在深蓝的夜色里,一想到在这全家团圆的日子里,我却必须在旅途中颠簸,鼻间微微有些发酸。
      十点半的火车,现在还不到九点,抬头看了看清朗的月色,我决定去小卖部为自己买盒月饼,好度过这孤身只影的中秋夜。买了一盒包装普通却价格不菲的月饼,我宝贝似的塞进了旅行袋,准备在候车室的长椅上独自享用。
      检票后,我发现候车室异常冷清。是啊!谁会在这合家团圆的日子四处奔波呀!坐在长椅上,想起慈祥的父母和亲爱的哥哥,我脸颊凉凉的,感觉有泪将要坠落。打住打住!为了安抚自己,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决定马上开始吃月饼。一转脸突然发现身边坐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他把旅行袋放在我们之间的座位上。难道他也和我一样吗?在这凄清的月夜里,也要马不停蹄地奔赴他乡吗?我们互相对望了一眼后,他便埋头看起书来。月饼盒拆开了,搁在他的旅行袋上,我拿起一块吃起来,奇怪的是,他居然也学我的样子大大咧咧地拿起一块吃起来,我瞪了他一眼,搞什么鬼?连招呼也不打一声,吃得如此心安理得。一眼瞪过后,发现他长得蛮帅。算了算了,看在帅哥的分上,就让他吃一块吧!一会儿,我吃完了,又去拿第二块,“帅哥”不露声色,一边继续假装看书,一边毫不客气地又拿了一块,一盒只有四块月饼呀!这样三两下不就全吃光了?我死死地盯着他,看他到底如何解释。“帅哥”终于抬起头来,冲我微微一笑。望着他亲切的笑脸,突然让我想起了对我宠爱有加的哥哥。八月十五的夜晚,大家坐在一块,是多么不容易呀!有个人能和我一起分享月饼,不也正是我之所求吗?想到这里,我莞尔一笑,再看看“帅哥”,也就没有那么多奇怪和不满了。
      “上车了!”随着工作人员的叫声,我和“帅哥”相互以浅浅一笑作为告别,各自背上旅行包,排着队匆匆上了火车。找到座位后,我想洗漱一下,准备睡觉。拉开旅行包的拉链,我懵了,那盒月饼竟然原封不动地躺在我的旅行包里。那我刚才吃的那盒是……
      窗外树影婆娑,月色如洗。捧着这盒尚未开封的月饼,眼前又浮现出异乡冷清的候车室里,两个陌路人共享一盒美味月饼的美丽画面,心里暖烘烘的,旅途中的清冷也一扫而光。
      (选自《中秋月圆》,有删改)
      美文点读:
      本文以自己中秋在候车室发生的一件小事为中心,原来不是人家吃“我的月饼”,而是“我”吃了人家的月饼!可是,对方没有一句怨言半点愠怒。人间自有温情在!中秋月圆,它不应该仅仅是亲情的团圆,也应该是人间友爱的“团圆”!有了这份“团圆”,人间就多了许多和谐;有了这份“团圆”,凄风冷雨中也将不再孤独!
      阅读思考:
      1.本文中叙述的事情,生活中并不罕见。作者为什么要把它置于中秋节这一特定的时节之中?
      2.本文第三自然段的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请你将本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替换为不少于100字的心理描写。
      
      选文3
      
      中国根 中秋情
      杨福臣
      
      这十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总是漂泊在外,但每逢佳节来临时,我还是深深地怀念我故乡的那棵老“亲情树”。57年前,我的祖父随国民党军去了台湾。走的那天晚上,月亮特别清冷,痴情的奶奶为了表达亲情,表达割舍不断的根,就在院子里栽下了这棵“亲情树”。
      我是在老家的小屋里长大的,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奶奶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思念的泪水。我出生的那年,正好是家里经济非常困难的年月,我的叔叔们为了生存,准备砍掉老槐树,要不是父亲以死抗争,那棵“亲情树”早就断根了。
      1984年,流落到台湾的爷爷终于回家了,而院子里的老槐树变得和爷爷一样苍老。那高大魁梧的躯干,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好像在诉说着奶奶那不尽的相思。那一年的中秋之夜,同样是月明星稀,同样是破旧的小院,爷爷伫立在老槐树下,尽情地倾诉着对奶奶、对故乡的亲情。那一晚,爷爷晶莹的泪水,多么像牛郎的相思泪;爷爷抚摸着的老槐树,多么像月宫里的歪脖子树。也许,爷爷和奶奶心有灵犀吧,拼搏了一生的爷爷在台湾一无所有,唯一的财富就是住所前栽的一棵树,一棵榕树。
      爷爷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是两年后的中秋之夜。这一次,爷爷又苍老了许多,他带给我们的是一包珍贵的榕树种。爷爷说,他要在奶奶的坟前种上一棵榕树,榕树代表他,槐树代表奶奶。
      1992年,爷爷走了,走的时候,爷爷留下了两句话:千万不要砍掉“亲情树”;有机会的话把自己的一部分骨灰埋在台湾居所的老榕树下。一转眼,爷爷已经走了近十年了,我的父亲为了实现爷爷的夙愿,多次和爷爷的老朋友们联系,可他们也都和爷爷一样带着遗憾走了。
      呜……一声汽笛,把我和儿子带到了故乡的老槐树下。几年不见,“亲情树”依然用它浓密的绿叶荫蔽着我的亲人们。我想这棵老槐树不就是华夏儿女的“亲情树”吗?有了这棵树,多少海外游子回归祖国,为它培土,浇水,为它修枝,剪叶;多少华人华侨寻根问祖,为它播撒中华的火种;多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中国人,为她信守着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哦,“亲情树”,我故乡小院里的老槐树!今年的中秋之夜,我还将守着这棵中国根,遥望东南,期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情感共鸣:
      一棵槐树,春去秋来,饱含了多少思念和期盼!一棵榕树,寒来暑往,寄托了多少牵挂和期许!不约而同地种下相思之树,又有着多少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可是,一道浅浅的海峡,硬是阻断这未了的情缘,有如天人永隔!这叫人如何度日?海峡两岸,又有多少故乡情、父子情、手足情、师生情……淹没在这无声的泪水里!
      阅读思考:
      1.简析槐树与榕树的象征意义。
      2.依据余光中的《乡愁》中“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意境,描摹奶奶思念时的心理。

    相关热词搜索: 海上 明月 天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