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读《祝福》说送灶】无为送灶粑粑

    时间:2019-01-20 03:32: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本文就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写到的送灶习俗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鲁迅 祝福 送灶 接灶 灶神 灶王庙 庙会
      
      读罢《祝福》,不禁感叹鲁迅先生以神来之笔,成功地刻画了祥林嫂这个遭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农村中年妇女形象。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再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个两次经历夫死而寡的祥林嫂虽说被鲁四家勉强收留,但对她的态度在不如前了,鲁四老爷暗中吩咐不准她参与准备福礼等活动,柳妈告诉她,捐门槛可“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她就按柳妈说的去做,捐过门槛后.满心欢喜,以为自己可以参与祝福,却遭到最严劣的斥责。她就像触了电,一下子“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后来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成了乞丐,头发也全白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最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鲁镇的一片祝福声中,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时候.静静地惨死在道路上,走完了她苦难的一生。
      同时也叹服鲁迅对鲁镇这一特定环境的成功描写,对故事情节,人物活动起着积极烘托的作用,并且让人难以忘怀: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就是我国江南鲁镇年底“送灶”的景象描写,每到年底家家户户都要庄重地举行送灶活动,对灶神毕恭毕敬,一丝不苟,希望灶神上天后,在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多说自家的好话,以求得来年玉皇大帝赐予更多的福气。
      不知巧合还是鲁迅的故意按排,祥林嫂的命运与送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送灶,祥林嫂得以大显身手:“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竞没有添短工。”她如此能干,一个人顶两人,鲁家没有再雇短工,节约了开支,鲁四老爷暗喜;在鲁四老爷家,她有了一个临时的安身之所,丧夫的伤痛,得到了一丝抚慰,居然“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又因送灶而被逼上了绝路:鲁四老爷因嫌弃祥林嫂再寡,不吉利,不准祥林嫂再碰送灶的祭品不说,在榨干祥林嫂的血汗后,残忍的把祥林嫂赶出家门,使祥林嫂沦为乞丐,最终又是在送灶祝福之夜,惨死在大雪纷飞的路上。
      送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鲁四老爷为什么如此忌讳让再寡祥林嫂参与送灶呢?原来,送灶就是祈福,是一家人生活的大事。这曾经是我国比较隆重的习俗。像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卫道士,不准像祥林嫂这样的连遭不幸,两次死了丈夫的人参加送灶是不足为奇的。
      过去我国过春节是从送灶开始的。送灶又称为祭灶。因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大事,所以送灶就发展成了我国民间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一种古老习俗。
      过去百姓家几乎都有灶司堂,设有灶神(也叫灶君、灶王爷、灶老爷等)神位,供奉着灶神,供奉灶神的龛盒大都设在厨房(我国偏远地区农村至今还管厨房叫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神的像,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上面的横批是“一家之主”。没有灶神龛的人家,就将灶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灶神之职称为“东厨司命”,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的官员,每年农历正月初到任,年末任满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每户人家一年来做的善事或恶事,以便玉帝决定给予奖励或处罚,来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这对百姓来说这事非同小可,于是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丰盛的祭品来供奉他,到年底就送灶神上天,送灶就是为灶神饯行。
      
      一、灶 神
      
      灶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相传我国民间最早供奉的灶神是女性,《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为:“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说灶神像个美丽的红衣女郎;道家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称之为“昆仑老母”或“种火老母元君”。说灶神像个老妇人。汉代以后民间开始供奉男性灶神。西汉皇族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记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东汉许慎撰写的《五经异议》则记载:“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极受人敬仰的黄帝、炎帝和火神祝融来做灶神,说明灶神已经男性化了。
      现在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男一女并坐,那个女的是灶神夫人。是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而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来供奉的,这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送灶的时间
      
      关于送灶的时间有地域和官民的差别,从地域的差别来说,北方送灶的时间在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在腊月二十四日;从官民的差别来说,有“官三、民四、蛋家五”的说法,意思是官府二十三日送灶,一般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而沿海蛋民(渔民)腊月二十五日举行送灶。
      但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表明送灶的时间一般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日。
      
      三、送灶的方法
      
      到了送灶的时候,家庭主妇先将灶司堂打扫干净,而大户人家像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那样的人家则由女佣代劳。然后,在灶君像前摆上三碗或五碗素菜、三杯酒、三碗饭、三双筷子,都要单数。另外还要加一碟水果和一碟麦芽糖(饴糖)。一切放置停当后,点燃香、烛,香和烛三支或五支,要单数。合家男女轮流站着行拜礼。之后是将灶神像及像旁的对联揭下来,安放在一顶竹编的小轿或一匹纸马上,再将小轿或纸马连同灶神像放进托盘,端到天井,和事先摆放在院子中间的纸钱和黄、白两色锡箔纸折成的元宝一齐焚化,表示灶神吃饱喝足了,现在就坐着轿子或骏马带着主人家的重托上天了。最后是燃放鞭炮,如同鲁迅在小说中所描写的鲁镇那样的情形,到处是爆竹声和火药味,这时送灶仪式才算结束。
      民谣中说的“二十三,糖瓜粘”,“粘”就是说用麦芽糖供奉灶神,这糖味道甜蜜,粘性很强,它既使灶王爷的嘴巴甜蜜蜜的专讲好话,又能粘住他的嘴巴而不便讲坏话。另外,送灶的供品中还有加一杯酒的,目的是想把灶神灌醉,使他不能说这家人的坏话。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神)醉酒”的记载。
      有条件的人家用黄羊作为送灶祭品。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腊日早晨做饭,见灶神现形,阴子方就杀了自家的黄羊来祭祀他,自此以后成了巨富。人们看见阴子方腊日杀黄羊祭祀灶神,交了好运,也学着他做法,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鲁迅在1901年2月写的《庚子送灶即事》诗中有“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的句子,也反映了用黄羊来祭灶的事实。
      有的地方还在供品中加一碗糯米饭,上面粘上花生、白果、莲子、栗子、枣子,叫“五子登科”。据说这送灶饭,到后来就演变成“八宝饭”,成为今天人们喜爱的一种甜食。
      
      四、接 灶
      
      送神还要接神,对待灶神也一样,不能只送不接。等灶神为自家求得福之后,还要把他接回来,这叫接灶,也称为“迎灶”。接灶的时间是大年三十,即除夕之日,最迟不能超过正月十五日。灶神在天后的事情办完了,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福气,返回人间,此时得恭恭敬敬地把灶神接回家好好服侍。接灶的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在神龛内换上新的灶神像,两边贴新的“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横批“一家之主”的红纸对联,并摆上供品供灶神享用就行了。
      
      五、灶王庙和庙会
      
      为了颂扬灶神功德,表达人们对灶神的感激、虔敬之情,人们修建了不少的灶王庙来供奉灶神和灶神奶奶。过去北京崇文区东花市大街,曾有建于明代的全国最大的灶王庙。可惜现在已改为东花市小学的校舍,仅存的庙门外的一对铁狮子。因为这座灶王庙和铁狮子还留下一句歇后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用此来形容友好者的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相传旧历八月初三日为灶神的生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初三,要赶三天的庙会。庙会期间,摊贩云集,主要是卖锅、碗、瓢、盆、炒勺、菜刀等炊事用具和其它日用百货。
      还有戏班子演大戏等活动。
      
      六、后 记
      
      因“文化大革命”横扫牛鬼蛇神,破除“四旧”,灶王爷和灶王庙也在横扫破除之列。灶神被捣毁,庙宇被拆除,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没有完全把灶神遗忘,每年一些地方照样送灶赶庙会,因为它已经是一种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祝福 说送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