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大连民族大学王牌专业_民族高校后勤管理的模式与比较分析

    时间:2019-04-22 03:29: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各不相同。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高校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模式是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有效路径。我国民族高校的后勤改革要因地因校制宜,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行投资多元化、管理契约化、运行企业化、形式多样化的后勤新型运作模式,构建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高等教育规律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这样,将能使后勤社会化改革真正取得成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
      【关键词】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不同,各地高校规模大小不一,政府投入力度不一,后勤改革的进程也不一,形式各异。民族高校后勤长期以来经费来源单一型、服务福利型、消费封闭型地进行运作,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致使后勤市场条块分割分散、资源配置和服务结构不甚理想。经过近几年的社会化改革,从学校办社会到单项定额承包制再到社会化服务,从小机关,多实体到小机关,大实体,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尝试。但目前大多数民族高校的饮食、住宿仍由学校自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性和危机感不强,专业服务有待提高。不少民族高校后勤甲乙双方关系没理顺,个别甚至走了回头路,后勤实体难以做大做强,加上原有在编人员的负担,谨小慎微,举步维艰。
      一、民族高校后勤管理的模式
      (一)民族高校后勤管理内容
      民族高校后勤管理内容包括实体管理、人员管理、清产核资、规范剥离工作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等内容。
      1.实体管理。民族地区高校都初步建立起符合本校实际的后勤实体管理、服务、运行的体制,按照企业化经营机制在运行,形成了甲、乙双方契约关系。在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大力推行承诺制,让学生参与监督,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学校后勤服务设施,提高了后勤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后勤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2.人员管理。民族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渡期”内人、财、物的管理基本采用保守推进、边改边等的方法。绝大部分高校维持原事业管理方式,工资待遇基本还是学校发,多把奖金、创收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各高校后勤不再进正式职工,“新人”通过聘用临时工解决。
      3.清产核资、规范剥离工作。仅有部分高校在改革之初请会计事务所对后勤所属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为规范剥离作好了前期准备工作,但公司并未按独立法人的要求组建,资产剥离无实质上的推进。
      4.多渠道筹措资金。民族高校的基础条件差、后勤设施的建设历史欠账多,而其发展又十分迅速,只靠政府拨款根本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高校的必然选择。首先,民族地区高校的投资回报稳、发展势头好、信用高,银行能给予较大的贷款额度和优惠政策。其次,地方企业看好高校市场,主动投资高校后勤建设。第三,民族高校自身为寻求发展,勒紧裤腰带,将办学的收益尽可能的投入校园建设。这就极大的缓解了民族地区高校政府投入的不足,推动高校快速发展。但是,目前高校举债过多的弊端已在部分高校开始暴露;社会融资的纠纷也有所出现。
      (二)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1.“小机关、多实体”的模式。中央民族大学按照“小机关、多实体”模式,设立后勤产业集团,下属多个实体,已经走在了我国高校后勤的前列。内蒙古民族大学2010年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将原后勤管理处部分职能与原后勤服务总公司合并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后勤处(后勤服务总公司)。
      2.甲乙一体模式。中南民族大学于2009年3月成立了后勤保障处,将原后勤管理处的后勤管理职能与后勤集团服务保障职能合并,作为学校后勤保障管理的职能部门。西北民族大学于2008年7月将原后勤管理办公室与后勤集团合并,成立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兼有管理、服务和经营的职能和性质。
      3.对外合作或承包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四川机电学院按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核算”的运行机制,选用了对外合作或承包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对食堂、餐厅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校外企业,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实现单独核算、独立经营。
      4.“小机关、大实体”的模式。西南民族大学后勤集团下设五个部门实行企业化管理,(办公室、规划财务部、饮食服务部、物业管理服务部、能源管理服务部)。在主管后勤副校长的指导下,后勤集团由30名正式员工组成,代表学校对学校招标引进的社会企业,进行宏观管理,行使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服务等职能。集团以效益作为分配基础,坚持按劳分配,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效益工资”的新工资模式。
      5.主体乙方模式。大连民族学院后勤生活服务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三年九月,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湖北民族学院后勤产业集团于2000年7月组建,2003年7月正式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独立学院)的投资方,是在湖北民族学院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
      综上,民族高校目前的后勤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二、民族高校后勤管理的比较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民族高校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点在于“民族”或“民族性”上:第一,民族高校是为了培养民族干部而建立起来的;第二,民族高校是为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服务;第三,民族高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针对我国民族高校的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负担沉重的状况,提高我国民族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程度,注重延伸管理与服务,强化民族包容与和谐发展,是目前我国民族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重点。我国民族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缓解连年扩招带来的住宿、就餐等压力,但社会化改革也碰到不少新问题,民族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稳定工作与全国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既面临相同的问题,也存在特殊的挑战。
      (一)民族高校后勤管理瓶颈
      全国普通高校后勤管理与民族高校后勤的制度不同,环境各异,后勤服务各有偏重,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取长补短,促进当前我国民族高校的后勤改革:
      全国普通高校后勤特别是大城市中普通高校的后勤,由于后勤社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法规健全,具备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础和市场机制,师生普遍比较欢迎,其后勤管理服务工作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师生较为认可,有严格的法律对其实行监督,由政府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又不干预其经营活动,后勤实体负担轻,发展快,后劲足。
      而我国民族高校也在进行社会化改革,但过程短,经验不足,机制未健全,又面临学校要求教学科研条件现代化,学生住宿公寓化,生活质量标准化,职工住房规范化,活动场所多样化,同时学校对后勤投入不足,民族高校后勤保障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了民族高校的发展。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国家应该对民族高校采取明确的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制定民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配套措施,完善民族高校后勤市场经济体系,给予实体充分的自主权和经营权,切实减轻实体负担,增加其实力,加快其发展。
      (二)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分析
      全国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学生消费水平各异,思想观念不同,健全质量、安全、价格等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较高,市场经济观念比较成熟,师生对有偿服务承受力较强,接纳度高;后勤企业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较为普遍,行业资格证书齐全,行业自律较为普及和规范;员工服务意识浓厚,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完善,实力较强,后勤发展态势良好。如北京高校后勤大多能根据本校的特点合理安排后勤服务,消费水平较高,多年来的有偿消费深入人心,师生容易接受,觉得花钱享受服务天经地义,优质高价理所当然。???
      而我国民族高校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民族高校的学生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生的比例较大。如湖北民院是湖北省办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高校,现有在校学生7065人,其中贫困生多达227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2%。其他民族高校来自老、少、边、贫地区的学生也在20%以上,这些学生中确有一些缴不起学费,生活也非常困难。因此,目前民族大学师生仍崇尚无偿的、福利型的后勤服务,贫困学生的比例高,消费水平低,缺乏校园生活后勤市场化、有偿服务的思想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其次,我国民族高校后勤部门普遍缺乏普通高校后勤服务的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质量认证和准入制度不健全。再次,监控不到位,服务未完善,营养谈不上,卫生难保证。最后,员工思想观念未改变,服务意识、市场观念、危机感和责任心不强。后勤实体小富即安的小生产意识和本位主义观念,使现有的民族学校后勤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化、大规模、创效益缺乏兴趣,影响了民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积极推进。
      针对民族高校和普通高校的不同特点,高校后勤改革最终要实现社会化,但实现的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后勤保障,民族高校就抓住关键环节,要把好价格关、质量关、服务关、卫生关和安全关,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展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让各民族文化得以最大范围的交流,促进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牢固树立民族和谐的理念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后勤社团文化节等,加强沟通和交流渠道,发挥广大师生代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作用,要以师生满意度作为后勤改革成败的衡量标准。
      三、民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优势分析
      全国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不同,管理机制存在差异,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才是出路。
      目前部分普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较深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事务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减少管理环节,节约管理开支,减少在编职工,降低用工成本;第二,增加学校收入,给学校提供资金;第三,形成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服务水平。第四,后勤企业运营状态良好,运作成本较低,利润较高,即使是政府来办,也是与社会、与市场接轨,社会认可度高,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证。???
      借鉴国内高校后勤先进的经验,结合民族高校校情,构建高效优质的新型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民族高校后勤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民族高校后勤运行机制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来,形成一定的横向竞争和纵向竞争,积极建立监管体系;第二,民族高校后勤要运用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打破合同工和正式工差别,提供发展空间和优厚条件引进优秀人才,既讲究经济效益更讲究社会效益,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将直接用于社会公益活动,用于改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外部社会条件;第三,开阔思路,正确理解民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引进来是社会化,走出去也是社会化,实行内部竞争,优胜劣汰也是社会化;第四,充分利用现有后勤资源和社会资金、社会资源,并加速扩大后者的比重,不断巩固社会化赖以实现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五,学校应抓大放小,宏观管理,明确产权,归口管理,组建资产公司,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科学管理,加大后勤改革力度,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后勤集团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 模式 分析 高校后勤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